自驅動管狀微納米馬達制備及其驅動機理研究
本文關鍵詞:自驅動管狀微納米馬達制備及其驅動機理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人造管狀微納米馬達 可控組裝 近紅外光驅動 超聲驅動 大腸桿菌驅動
【摘要】:人造微納米馬達是通過將化學能、光能、熱能等不同能源轉化為機械動能從而實現自主運動的微納米尺度裝置。人造微納米馬達的設計汲取了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靈感,又將其運用到與人類健康、發(fā)展息息相關的領域,因此具有很大應用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但其造價昂貴,生物相容性待提高。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外表面均具備可以被功能化修飾的管狀結構人造微納米馬達,采用層層組裝技術和表面溶膠凝膠法制備了多種形狀尺寸的管狀微納米馬達。并根據管狀馬達的特點,實現了多種方式驅動馬達的運動,構建了近紅外光驅動二氧化硅微米魚雷、超聲驅動不對稱二氧化硅管狀馬達、大腸桿菌驅動聚電解質馬達三個不同的具備較好生物相容性的人造微納米管狀馬達體系。仿照魚雷的構造,首先結合層層組裝和溶膠凝膠技術構筑仿魚雷形微馬達,結合層層組裝技術和表面溶膠凝膠法合成錐形二氧化硅管,并在大尺寸管口端沉積水溶性金納米粒子。該微米魚雷近紅外激光照射下尾部的金納米粒子團簇因為光熱效應將光能轉化熱能,推動二氧化硅魚雷在液體介質中維持勻速直線運動,并且在高強度近紅外激光照射下產生爆破。本章成功利用對人體組織穿透性強且無害的近紅外光為驅動源,并且可控的不對稱金納米粒子沉積實現了微米魚雷的勻速運動以及可控性速度和可控性爆破。為了探索運用超聲驅動微納米馬達的方式,本論文采用陽極氧化鋁模板和聚碳酸酯模板通過溶膠凝膠法分別合成二氧化硅納米試管和啞鈴型管狀馬達。超聲在固定頻率下驅使馬達產生直線運動、弧線運動、旋轉運動、聚集運動以及邊旋轉邊做直線運動等多種運動模式,這主要取決于馬達的形狀以及馬達所處的周邊環(huán)境。進一步探索簡單有效驅動方式,摒棄大型復雜外源驅動力,本論文采用微納米尺度的大腸桿菌作為驅動源。通過探索培養(yǎng)時間培養(yǎng)出高活性大腸桿菌,與便于修飾內外表面的中空管狀聚電解質馬達共同培養(yǎng)后使大腸桿菌吸附在管壁,探索出細菌驅動馬達的運動規(guī)律。并通過控制參數對比不同親疏水性材料、以及大腸桿菌的吸引劑與抑制劑對細菌貼附性能的影響,探究出親水性是作為大腸桿菌貼附在人造馬達上的優(yōu)化條件,并且排斥劑的存在會阻礙大腸桿菌貼附。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Q-33;TB383.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曉建;鄧子辰;;非局部因子和表面效應對微納米材料振動特性的影響[J];應用數學和力學;2013年01期
2 尚福林;北村隆行;平方寬之;;微納米材料及其結構的界面強度的實驗研究[J];力學進展;2008年04期
3 陳桂花;王炳喜;尹志剛;;鄰菲咯啉銅微納米棒的制備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人工晶體學報;2011年01期
4 譚浩;鄭志軍;汪海英;夏蒙棼;柯孚久;;微納米尺度下材料性能多尺度模擬方法進展[J];力學進展;2011年02期
5 石志軍;史續(xù)典;孫臻;楊光;;微生物微納米生物制造的前沿與展望[J];生物工程學報;2013年02期
6 張前前;陳然;李琛;;基于海洋硅藻三維結構的微納米材料研究進展[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S1期
7 侯鯤;高子偉;答敏;李子美;康桃英;趙欣;高煥萍;魯琪;;海膽狀ZnO晶體的制備與表征[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5期
8 李喜德;蘇東川;曾杜鵑;孫立娟;;基于光學和探針技術的微納米固體實驗力學研究進展[J];固體力學學報;2010年06期
9 田若松;;2006年4月國內外科技要聞[J];科技導報;2006年05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龐歡;杜記民;陳靜;張江山;;由配合物構筑多孔過渡金屬氧化物微納米材料與其超級電容性能研究[A];第十二屆固態(tài)化學與無機合成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2 賈漫珂;蘇貴金;鄭明輝;;氧化鐵3D微納米材料在氯代芳烴降解中的應用[A];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2009暨第四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陳少華;;廣義JKR理論及其應用[A];2006年全國固體力學青年學者研討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任啟鴻;單思聰;楊皓;趙紅平;;微納米材料表面效應的有限元模擬[A];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趙勇;王女;陳洪燕;江雷;;仿生制備多級結構微納米材料[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4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6 李東密;鄭炎松;;分子的手性對聚集體形貌和發(fā)光性能的影響[A];中國化學會第三屆全國分子手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張麗霞;劉燁煊;蘇貴金;鄭明輝;;鐵基氧化物微納米材料對六氯苯的降解研究[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8 梁衍亮;陶占良;陳軍;;鎂微納米材料的制備與電極性能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0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9 張郭亮;董春迎;;三維微納米裂紋與夾雜相互作用的邊界元法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20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10 薛亞輝;;微納米材料力學理論及相關應用[A];2010年第四屆微納米海峽兩岸科技暨納微米系統(tǒng)與加工制備中的力學問題研討會摘要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肖全蘭;用于光譜調制堿金屬鈮酸鹽微納材料的設計與合成[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李瓏;細胞—微納米材料相互作用的統(tǒng)計熱力學機理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3 吳志光;自驅動合成微納米馬達的仿生設計及其生物醫(yī)學應用[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盧艷;鉍基半導體氧化物微納米材料的液相合成與光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5 辛志峰;孔性配位聚合物微納米顆粒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6 魏瑋;環(huán)交聯型聚膦腈微納米材料的功能化及應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7 曹霄峰;幾種氧化物微納米材料的制備、表征與性質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8 張雷;三元氧化物微納米材料的液相制備、表征及性能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馬德崇;半金屬鉍微納米材料的形貌可控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10 李永新;高壓靜電技術制備的微納米網狀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藺陽;Ni_2P/Ni_(12)P_5微納米材料的制備及表征[D];陜西科技大學;2015年
2 王建彪;尺寸效應對微納米結構力學行為及性質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3 孫丹丹;氧化亞銅微納米晶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齊魯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鄭見平;PbS微納米線的力電學性能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5 楊艷瓊;聚合物基底誘導貴金屬自組裝微納米超結構形貌調控及機理研究[D];寧波大學;2015年
6 劉愛芳;靜電紡絲法制備銅鋅錫硫微納米纖維及其性能表征[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7 黃江;碳微納米材料復合材料的熱導率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8 郭帆;鉍基化合物微納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D];安徽師范大學;2015年
9 李國超;SiO_2@Y_2O_3:Eu~(3+)核殼微納米粒子的制備與發(fā)光性能[D];青島科技大學;2015年
10 李麗麗;基于微納米材料過氧化物模擬酶特性的生物傳感器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2979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29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