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安全工程論文 >

煤礦掘進巷道頂板賦存砂巖含水層突水作用過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27 14:59
   礦井水害是煤礦五大災害之一,麥垛山煤礦回風巷道頂板覆存砂巖含水層,距離為8m~28m,在掘進過程中,多次發(fā)生突水事故,其發(fā)生突水的原因是由于巷道頂板的導水通道溝通了地下水或地表水,或者直接揭露含水層而導致突水。因此,認識掘進巷道頂板穩(wěn)定性與突水的關系,對有效預防礦井突水災害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麥垛山煤礦掘進回風巷道突水實例作為工程背景,通過理論和數(shù)值模擬方法,分析了煤礦掘進巷道工作面突水原因,論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從充水水源性質、含水層性質、含水層介質特征、突水位置以及突水通道的產(chǎn)生性質對煤礦掘進巷道突水類型進行分析與總結,并結合理論研究,得出煤礦掘進巷道工作面的破壞形式。(2)基于極限分析法,建立二維機動場模型,同時采用極限分析上限定理,得出極限破壞平衡關系式,推導出煤礦掘進巷道工作面機動場的極限破壞高度表達式,表明其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圍巖強度參數(shù)、上覆含水層、巷道掘進高度以及巷道埋深,并且得出以上影響因素對極限破壞高度的影響規(guī)律:極限破壞高度與圍巖強度成反比;與巷道掘進高度、巷道埋深成正比;當頂板賦存砂巖含水層時,其極限破壞高度增大,同時考慮掘進巷道突水的危險。(3)依托麥垛山煤礦掘進回風巷道突水實例,采用FLAC3D對麥垛山煤礦掘進巷道進行數(shù)值模擬計算,并將理論值與數(shù)值模擬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數(shù)值模擬結果得出的塑性區(qū)分布形式與假設失穩(wěn)滑動破壞形式相符;極限破壞高度值與數(shù)值模擬得出的塑性區(qū)高度值比較相近,從而驗證了理論計算結果的合理性。(4)針對煤礦掘進巷道工作面極限破壞高度表達式,具有一定的工程意義:煤礦掘進巷道頂板一定距離存在砂巖含水層時,利用極限破壞高度表達式判別對煤礦掘進巷道突水進行預測,同時為解釋麥垛山煤礦掘進巷道突水原因提供理論依據(jù)。
【學位單位】:西安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TD745
【部分圖文】:

統(tǒng)計圖,煤礦事故,占比,統(tǒng)計圖


1 緒論1.1 選題的背景及研究的意義1.1.1 選題的背景煤礦生產(chǎn)中發(fā)生的重大經(jīng)濟損失、人員傷亡事故,其事故原因總是與水有關,即煤礦突水災害,因此為了做到煤礦安全生產(chǎn),預防突水災害是煤礦生產(chǎn)中的重要任務[1]。礦井中發(fā)生大型突水后,很短的時間就會導致巷道被淹、工作面被淹,掘進面的機械設備就會損壞,最可怕的是造成生命的消亡,其危害程度與瓦斯事故不相上下。直觀的看,全國每年發(fā)生突水事故達 300 起,總計死亡人數(shù)為 1365 人,其中每年發(fā)生特大的水害事故達 30 起,死亡人數(shù)占總計的三分之一。以下統(tǒng)計了煤礦事故類型占比以及近為五年的煤礦事故數(shù)量及傷亡人數(shù),如圖 1 和圖 2 所示。

煤礦掘進巷道頂板賦存砂巖含水層突水作用過程研究


近五年煤礦事故數(shù)量及傷亡人數(shù)礦井水害是煤礦五大災害之一,煤礦發(fā)生突水的原因有水文地質因素和人為因素,

突水,掘進巷道,煤礦,老空水


西安科技大學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突水有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氣降水與地表水來說,大部分導致在煤礦掘進巷道中造成突水充水水源,當大氣降水與地表水為掘進巷道頂板一定距離的含道工作面產(chǎn)生的潛在區(qū)域,即裂隙發(fā)育區(qū)潰入掘進巷道中,因煤礦掘進巷道發(fā)生突水的重要因素?账翰删蚪Y束后,采空區(qū)沒有被填滿,形成一定空間,地下,形成大量積水,這類水體稱為老空積水。其作為煤礦掘進巷煤礦新掘進巷道在已經(jīng)采掘的煤層下方時,會提前進行探測及人為原因,導致巷道工作面存在潛在的破壞區(qū)域,并且破壞范老空積水,發(fā)生突水事故。比如:海子煤礦發(fā)生的突水事故,不正當?shù)姆排趯е吕峡账沽鞯秸诰蜻M的煤礦巷道,導致巷溝通老空積水。如圖 2.1 所示。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雄德;范立民;賀衛(wèi)中;卞惠瑛;;淺埋煤層高強度開采突水危險性分區(qū)評價[J];中國煤炭;2015年10期

2 李民族;齊躍明;;干河煤礦突水災害應急救援與管理[J];煤礦安全;2013年10期

3 劉英鋒;王新;;黃隴侏羅紀煤田頂板水害防治問題及對策探討[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4 林海飛;李樹剛;成連華;王紅勝;;覆巖采動裂隙帶動態(tài)演化模型的實驗分析[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1年02期

5 張杰;;相似模擬實驗材料的流固耦合參數(shù)測試[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2期

6 王家臣;李見波;;預測陷落柱突水災害的物理模型及理論判據(jù)[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10期

7 王家臣;李見波;徐高明;;導水陷落柱突水模擬試驗臺研制及應用[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0年03期

8 許家林;朱衛(wèi)兵;王曉振;伊茂森;;淺埋煤層覆巖關鍵層結構分類[J];煤炭學報;2009年07期

9 劉穎;孫亞軍;徐智敏;何建國;;基于GIS小浪底水庫下采煤的危險性分析與評價[J];煤礦安全;2009年06期

10 朱衛(wèi)兵;王曉振;孔翔;劉文濤;;覆巖離層區(qū)積水引發(fā)的采場突水機制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邱長健;紅柳林煤礦北一盤區(qū)4~(-2)煤充水特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8年

2 劉永貴;山東省煤礦水害特征及防治技術途徑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2802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82802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b5d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