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安全工程論文 >

明清時期陜南漢江上游山地災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0-12 14:22
【摘要】:根據(jù)陜南漢江上游明清時期山地災害史料,統(tǒng)計分析了1368—1911年陜南漢江上游地區(qū)山地災害發(fā)生頻率,并對發(fā)生的時空規(guī)律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明清時期研究區(qū)山地災害主要有河谷洪水、山坡重力作用和泥石流,災害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平均2.9年發(fā)生一次。山地災害可分為4個階段:1368—1467年呈減少趨勢,1468—1567年呈上升趨勢,1568—1717年呈下降趨勢,1718—1911年為高頻時期。研究區(qū)山地災害季節(jié)分布不均,主要發(fā)生在夏秋兩季的6—9月。山地災害發(fā)生頻次在空間分布上存在差異,安康盆地的安康市和旬陽,漢中盆地的勉縣、南鄭為高頻中心;而大巴山地的嵐皋、鎮(zhèn)坪,秦嶺南麓的洛南、商南、山陽、丹鳳為低頻中心。研究區(qū)地質地貌是山地災害發(fā)生的基礎,氣候水文是主導,人類活動是山地災害的致災因子。
[Abstract]: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mountain disaster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an River in southern Shaanx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frequency of mountain disaster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anjiang River from 1368 to 1911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space-time regularity of the occurrence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mountain disasters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valley flood, slope gravity and debris flow. The disasters generally show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 with an average of 2.9 years. Mountain disaster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1368-1467, 1468-1567, 1568-1717, 1718-1911, respectively.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 disasters in the study area was uneven, mainly in June and September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 frequency of mountain disasters is different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kang City and Xunyang in Ankang Basin, Mian County in Hanzhong Basin and Nanzheng are high frequency centers, while Langao, Zhenping, Luonan, Shangnan and Shanyang in the southern foothills of Qinling Mountains are located in Daba Mountains. Danfeng is the center of low frequency.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are the basis of mountain disasters, climate and hydrology are the leading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disaster factors of mountain disasters.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huán)境學院;西安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371029)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GK201301003) 西安科技大學培育基金(201111)
【分類號】:X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翔;任洪玉;;陜西省山洪災害成因與分布規(guī)律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8年03期

2 張力仁;;清代陜南秦巴山地的人類行為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3 殷淑燕;王海燕;王德麗;黃春長;;陜南漢江上游歷史洪水災害與氣候變化[J];干旱區(qū)研究;2010年04期

4 孟嬋;殷淑燕;;清末以來陜西省漢江上游暴雨洪水災害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2年05期

5 仇立慧;殷淑燕;黃春長;詹蕾;陳進海;;清代漢江上游洪澇災害及其影響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2年10期

6 佳宏偉;清代陜南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的成因探析[J];清史研究;2005年01期

7 徐蕊;;明清時期中國大陸的氣候變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6期

8 孫果梅,況明生,曲華;陜西秦巴山區(qū)地質災害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5期

9 李玉文;王盤興;杜繼穩(wěn);李麗萍;;秦巴山區(qū)暴雨及其誘發(fā)地質災害的特征分析[J];陜西氣象;2007年01期

10 鐘敦倫;謝洪;韋方強;劉洪江;湯家法;;論山地災害鏈[J];山地學報;2013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陶衛(wèi)寧;歷史時期陜南漢江走廊人地關系地域系統(tǒng)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尚志海;;20世紀云南省農業(yè)干旱災害脆弱性的成因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19期

2 劉蘭芳;;區(qū)域農業(yè)水旱災害風險評價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19期

3 海香;李強;徐剛;;泉州海岸帶災害系統(tǒng)及防災減災措施[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24期

4 楊彬云;吳榮軍;鄭有飛;關福來;吳超;;河北省農業(yè)旱災脆弱性評價[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15期

5 武玉艷;葛兆帥;蒲英磊;劉光啟;;基于熵值法的農業(yè)洪澇災害脆弱性評價——以江蘇省鹽城市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4期

6 張新廠;婁偉平;;基于主成分支持向量機的臺風災害房屋倒塌間數(shù)評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12期

7 田敏;柴鈺翔;陳余萍;劉菲;;農業(y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區(qū)劃指標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12期

8 顧留碗;王春;李偉濤;魏守月;;基于GIS的安徽省洪澇災害風險區(qū)劃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7期

9 彭潔;馮明放;;陜南移民搬遷安置點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36期

10 舒時光;;明前中期延綏鎮(zhèn)長城沿線屯墾的興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2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宗恬;黃崇福;;自然災害風險評估中諸因素之間關系的初探[A];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李月臣;楊華;陳晉;趙純勇;;重慶市滑坡災害危險性區(qū)域評價研究[A];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薛曄;黃崇福;;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模型的研究進展[A];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二)[C];2006年

4 楊富平;姚清林;黃崇福;曲國勝;趙晗萍;王野;;災害救援仿真模式研究[A];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二)[C];2006年

5 周健;柏奎盛;逯馨華;黃崇福;楊富平;;模糊信息優(yōu)化處理技術在自然災害風險分析中的應用及展望[A];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二)[C];2006年

6 蔡紅艷;張樹文;楊久春;;基于遙感和GIS技術的區(qū)域農業(yè)自然災害風險分區(qū)-以吉林省為例[A];“中國視角的風險分析和危機反應”——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阿拉騰圖婭;金阿麗;包玉海;包剛;;內蒙古旱災系統(tǒng)風險診斷性評價研究[A];“中國視角的風險分析和危機反應”——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王權典;;論環(huán)境安全視角下我國災害防治法制建設[A];適應市場機制的環(huán)境法制建設問題研究——2002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2年

9 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飛;竇磊;付偉;付善明;;地質災害對廣州城市建設發(fā)展的影響[A];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yè)委員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城市地質環(huán)境與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于飛;谷曉平;羅宇翔;熊華;;貴州省氣象災害綜合風險分析及農業(yè)生態(tài)安全評價[A];貴州省氣象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鄒君;湖南生態(tài)水資源系統(tǒng)脆弱性評價及其可持續(xù)開發(fā)利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勇;陜西省農業(yè)非點源污染評價與控制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年

4 文世勇;基于營養(yǎng)鹽的赤潮災害風險評估技術與應用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5 周振;我國農業(yè)巨災風險管理有效性評價與機制設計[D];西南大學;2011年

6 殷杰;中國沿海臺風風暴潮災害風險評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常倩;商周至魏晉南北朝羌人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錦榮;基于RS和GIS的沙塵暴災害風險評價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9 劉春興;森林生物災害管理與法制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10 吳媛;陜西關中西府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伊吉美;大連市農業(yè)旱災風險評價[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秀峰;河北省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劃的氣候評估技術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唐康;基于受災點需求動態(tài)變化的多階段應急物資分配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4 王志香;我國自然災害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馬蘭艷;基于GIS的多尺度洪澇災害風險評估模型的設計與實現(xiàn)[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化世太;民國后期陜西黃龍山墾區(qū)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張曼;德州市農業(yè)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吳世剛;重慶丘陵山區(qū)公路地質災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孫杰;我國自然災害應對的政府績效評估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王瑞;明清時期漢江流域中藥材地理初探(1368-1911)[D];暨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佳宏偉;清代陜南的氣候變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之關系試探[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2期

2 張健;曹志紅;;清代安康地區(qū)水災的時空分布[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3 孫莉英;毛小苓;黃錚;劉永偉;;洪水災害對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長期影響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5期

4 張?zhí)m生,史培軍,王靜愛,朱驪;中國自然災害區(qū)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03期

5 史培軍,,王平;三種反映區(qū)域自然災害數(shù)據(jù)的相對精度檢驗[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04期

6 高景明 ,林劍鳴 ,張文立;關中與漢中古代交通試探[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7 郭榮章;論古褒斜道上棧閣的分布、形制及郵驛等建筑設施[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8 蔡述明,陳國階,杜耘,吳宜進;漢江流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0年04期

9 李思悅;劉文治;顧勝;韓鴻印;張全發(fā);;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漢江上游流域主要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及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9年03期

10 肖漢忠;降雨對不良地質現(xiàn)象發(fā)育的基本作用[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建民;;明清秦巴山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論略[A];中國經(jīng)濟史上的天人關系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陶衛(wèi)寧;歷史時期陜南漢江走廊人地關系地域系統(tǒng)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占齊;山地災害 防治措施綜述[J];陜西水利;2000年02期

2 陳潤東,黃華軍;廣西山地災害及其防御對策[J];廣西水利水電;2003年04期

3 王道杰,陳呂容,周麟,崔鵬,朱波;山地災害治理中生物工程存在的問題[J];山地學報;2004年04期

4 陳潤東 ,黃華軍;廣西山地災害防御對策及措施[J];中國減災;2004年02期

5 陳潤東 ,黃華軍;山地災害防御對策及措施[J];中國減災;2004年05期

6 岳麗霞;歐國強;;居民山地災害意識研究[J];中國減災;2005年10期

7 本刊編輯部;;防治山地災害[J];中國減災;2006年06期

8 李忠萬;;對新時期防御山地災害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防汛抗旱;2007年05期

9 孫鳳賢;皖南山地災害的組合形式及相關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5年02期

10 文海家,張永興,張建華;山地災害對新重慶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重要影響[J];重慶環(huán)境科學;200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國志;;暴雨山洪誘發(fā)山地災害及其防治[A];中國水利學會2003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韋革寧;;桂西山地災害的監(jiān)測、預測及其對策[A];推進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氣象事業(yè)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3 韋革寧;廖勝石;;桂西山地災害的監(jiān)測、預測及其對策[A];2004年滇桂黔三省區(qū)五州市氣象協(xié)作區(qū)交流會特刊論文集[C];2004年

4 韋革寧;廖勝石;;桂西山地災害的監(jiān)測、預測及其對策[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關君蔚;;臺灣紀行——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保育的體會[A];西部大開發(fā),建設綠色家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呂校華;王楚鳳;;邵陽山地災害特征及其成因分析[A];S12 水文氣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與服務[C];2012年

7 陳自生;;四川華鎣山地區(qū)山地災害發(fā)育特征[A];自然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暨華鎣山邊坡變形趨勢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8 杜政清;;重慶市華鎣山南段地區(qū)山地災害及防治規(guī)劃探討[A];自然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暨華鎣山邊坡變形趨勢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9 ;前言[A];第八屆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毛以偉;周月華;陳正洪;諶偉;金琪;王仁喬;王玨;;降雨因子對湖北省山地災害影響的分析[A];三峽庫區(qū)強降水誘發(fā)地質災害研究[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甘勇邋通訊員 孫又欣;加強江河險庫山地災害防控[N];湖北日報;2007年

2 本版編輯 張晏如 許戰(zhàn) 葛秋芳;山地治理:常抓不懈才是治本之策[N];中國社會報;2006年

3 晏如;日本山地災害的日常防治與應急管理[N];中國社會報;2006年

4 鐵錚;北林大成立專家組主攻地震次生山地災害[N];光明日報;2008年

5 王躍剛 邊境 記者 王文輝;洪虎對東部防汛提出具體要求注意暴雨引發(fā)山地災害[N];吉林日報;2004年

6 四川省宣漢縣水土保持局 孫曉華;從宣漢縣山地災害淺議山地災害的預防對策[N];中國水利報;2008年

7 徐偉;宜賓市實施山地災害險區(qū)群眾搬遷工程[N];中國社會報;2007年

8 記者 張俊;努力把握突發(fā)山地災害規(guī)律 盡最大可能減少人員傷亡[N];安康日報;2007年

9 記者 陳清潔 通訊員 粵水婷;粵嚴防新一輪強降雨成災[N];南方日報;2007年

10 記者 趙石星;落實防汛措施 確保安全度汛[N];石家莊日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晏坤;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帶山地災害對水質影響研究——以茂縣龍洞溝流域為例[D];四川大學;2003年

2 曾秀梅;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災害的經(jīng)濟社會影響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和平;慶元縣山地環(huán)境數(shù)據(jù)庫建立及山地災害綜合成因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4 曾作良;云南省楚雄州山地災害風險管理研究[D];云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5 孫瑜;基于遙感技術的“5·12”震后北川縣山地災害分布規(guī)律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6 董少坤;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災害風險評價決策支持系統(tǒng)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4年

7 俞建強;縣(市)級山地環(huán)境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評價及區(qū)劃功能研制[D];浙江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26645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26645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ce9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