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指紋快速識別關鍵技術研究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China,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marine disaster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ability of marine resources follow-up support, It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The rapid development demand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has promoted the rapid rise of offshore oil industry a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hipping industry. Our country's crude oil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continues to climb, reaching 51.29% in 2009, exceeding 50% of the red line, making China the second largest crude oil import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Increasing energy demand increases the risk of oil spills from ships and oil and gas fields.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from 1973 to 2006, there were 2635 incidents of ship oil spill i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the total amount of oil spill was as high as 370000 tons. Marine oil spills are often sudden and often occur in harsh marine environments. Although most are sudden, but once they occur, the harm is great. It causes great damage to th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rings incalculable harm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uman health and public safety along the affected coast.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takes the oil fingerprint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s the carrier, studies the oil fingerprint invariant feature extraction algorithm and the adaptive multi-scale fast identification method, connects the theory with the practice, optimizes the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consummates the oil fingerprint computer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The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and robustness of the system are improved, and the oil spill species and their sources are determined quickly and accurately, which provid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safeguarding the national marine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reducing marine oil spill pollution.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海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X55;U698.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200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獲獎項目目錄[J];適用技術市場;2001年03期
2 ;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J];中國科技信息;2006年24期
3 李明;王六玲;;基于太陽能利用的固體吸附式制冰裝置關鍵技術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2期
4 徐琳;;重點項目“高效視頻編碼中的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J];自然科學進展;2007年02期
5 ;打造優(yōu)質煙葉基地 科技提供持續(xù)動力——“攀枝花烤煙生產(chǎn)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通過專家驗收[J];攀枝花科技與信息;2008年03期
6 ;“以壽命為基準的承壓設備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取得多項自主知識產(chǎn)權[J];安徽科技;2009年03期
7 李蕊;;基于服務器模式的WebGIS關鍵技術研究[J];農(nóng)業(yè)網(wǎng)絡信息;2010年04期
8 ;“名優(yōu)茶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通過專家論證在宜賓落戶實施[J];宜賓科技;2010年01期
9 池為;廖明菊;熊圖耀;鄧仕濤;;萬家口子水電站碾壓混凝土拱壩的關鍵技術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10年30期
10 鄭寅;徐裂;;省級重點實驗室、試驗基地建設宣傳典型巡禮之一[J];今日科技;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烏云霄;王蘊實;呂召彪;;LTE/HSPA SON關鍵技術研究[A];2011全國無線及移動通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1年
2 張大華;羅志明;王鐵軍;李凡;楊義彬;;云計算平臺關鍵技術研究[A];2011電力通信管理暨智能電網(wǎng)通信技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趙良才;景旭文;;基于Web零件協(xié)同設計制造集成關鍵技術研究[A];制造業(yè)與未來中國——2002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秦忠;;KX—R145型堆碼機器人的關鍵技術研究[A];2002年十一省、區(qū)、市機械工程學術年會暨云南省機械工程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蔡春源;巢俊杰;楊慧;;基于Ajax技術的Web專題圖層的關鍵技術研究[A];中國地理信息系統(tǒng)協(xié)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王威信;鄧達華;;基于STL的CAD/CAE集成關鍵技術研究[A];中國圖象圖形學會第十屆全國圖像圖形學術會議(CIG’2001)和第一屆全國虛擬現(xiàn)實技術研討會(CVR’2001)論文集[C];2001年
7 茍凌怡;熊光楞;陳斌元;柴旭東;楊流輝;陳曉波;;支持虛擬樣機的協(xié)同仿真平臺關鍵技術研究[A];二○○一年中國系統(tǒng)仿真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1年
8 紀翠玲;畢建濤;楊幫會;鐘大偉;王星星;繆云海;;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信息共享與網(wǎng)絡服務平臺建設[A];第四屆海峽兩岸GIS發(fā)展研討會暨中國GIS協(xi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蔡九菊;;鋼鐵廠節(jié)能減排及余熱回收利用若干關鍵技術研究與發(fā)展[A];2008全國能源與熱工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姚明輝;李樹才;王景文;寇春會;金文霞;何景峰;;冀北地區(qū)無公害蘋果病蟲害可持續(xù)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A];植物保護與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胡唯元;發(fā)酵工程:撐起生物技術產(chǎn)品半壁江山[N];科技日報;2006年
2 記者蔣建科;我國加強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N];人民日報;2002年
3 石花;;钒踩夹g研究首獲國家支持[N];經(jīng)理日報;2006年
4 ;全方位監(jiān)控:鑄就禽肉出口安全通道[N];科技日報;2006年
5 丁洪美;“竹質工程材料制造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N];中國綠色時報;2007年
6 張延穎;煤泥分選關鍵技術研究在葛泉礦獲成功[N];科技日報;2008年
7 記者 顏園園;國家千萬資金支持藏醫(yī)藥現(xiàn)代化關鍵技術研究[N];經(jīng)濟參考報;2008年
8 記者 樊丹;生物工程技術應用于傳統(tǒng)中藥獲重大突破[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9 范南虹;我省5項目獲國家科技支撐[N];海南日報;2008年
10 張輝祖;我國深水建港技術沖刺世界領先水平[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東;寬帶衛(wèi)星網(wǎng)絡關鍵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2 周桂賢;E-HUB模式制造資源管理系統(tǒng)集成的關鍵技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3 鞏大力;城市交通智能監(jiān)控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09年
4 趙晨陽;個性化旅游信息服務系統(tǒng)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5 張強;小型AUV水下導航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6 劉航;WMSNs在云計算中心節(jié)能減排中的關鍵技術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7 孫翠榮;生物活性分子的快速識別[D];浙江大學;2007年
8 李軍;大規(guī)模數(shù)字內(nèi)容網(wǎng)絡分發(fā)關鍵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9年
9 劉堅;設備e-維護模式的體系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10 馮艷春;建立近紅外藥品快速識別體系的可行性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旭;油指紋快速識別關鍵技術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3年
2 姚健高;快速識別與分類的注視野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3 趙蕾;輕質油海上溢出的化學指紋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4 張宇;通用船舶自動識別系統(tǒng)(AIS)及其關鍵技術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5 張濤;某高壓充氮機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6 王艷景;基于運動想象的腦—機接口關鍵技術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7 郭蓓蓓;接縫激光跟蹤特征快速識別圖像處理技術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年
8 鄭勐;數(shù)控等離子切割機開發(fā)設計中的關鍵技術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4年
9 王東曉;侵徹火箭彈引信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
10 沈曉;面向銀保知識資源庫的關鍵技術研究及系統(tǒng)構建[D];復旦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5675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156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