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ELAP5的典型壓水堆再淹沒壁面蒸汽對流換熱模型研究
本文選題:RELAP 切入點:再淹沒 出處:《核動力工程》2015年02期
【摘要】:基于FLECHT SEASET再淹沒實驗,評價RELAP5程序再淹沒模塊的合理性。研究表明,現(xiàn)有的RELAP5程序在模擬再淹沒實驗低流速工況時,低估了燃料包殼的峰值溫度。結(jié)合典型壓水堆再淹沒過程的特點,考慮蒸汽流動狀態(tài)和棒束結(jié)構(gòu)的影響,對壁面蒸汽對流換熱模型進行修改,建立適用于典型壓水堆再淹沒過程的壁面蒸汽對流換熱新模型。改進前后程序?qū)Π鼩し逯禍囟鹊挠嬎憬Y(jié)果對比,驗證了新模型的合理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FLECHT SEASET reflooding experiment, the rationality of the reflooding module of the RELAP5 program is evalua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xisting RELAP5 program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low flow rate of the resubmerged experiment. The peak temperature of fuel cladding is underestimate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reflooding process an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steam flow state and rod beam structure, the wall steam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model is modified. A new model of wall steam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suitable for typical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reflooding process is establish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new model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peak temperature of the cladding shell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作者單位】: 南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核反應堆系統(tǒng)設計技術重點實驗室;
【基金】:核反應堆系統(tǒng)設計技術重點實驗室基金資助項目(2014YSY01)
【分類號】:TL364.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丹;余紅星;;稠密柵堆芯再淹沒先驅(qū)冷卻區(qū)域換熱模型研究[J];核動力工程;2012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藝偉,呂文朝,廖光煊;撞擊射流對流換熱過程的數(shù)值實驗[J];火災科學;1997年02期
2 魏巍;陳群;任建勛;;溫差驅(qū)動型自反饋對流換熱系統(tǒng)[J];化工學報;2013年06期
3 靖增;張登富;;高粘性流體在管內(nèi)強化對流換熱的實驗研究[J];石油煉制與化工;1989年10期
4 王松平,曲世鳴,宋洪訓,丁志高;流體粘性對優(yōu)化設計對流換熱管的影響[J];青島化工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5 張麗娜;劉敏珊;董其伍;;D型管內(nèi)超臨界CO_2對流換熱[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5期
6 李偉棟;李菊香;;淺層單管氣-固流化床內(nèi)對流換熱的數(shù)值模擬[J];工業(yè)爐;2013年05期
7 馬連湘,劉志春,李慶領;滾動輪胎表面對流換熱的萘升華模擬研究[J];橡膠工業(yè);2003年06期
8 何云峰,都東,孫振國,陳強,潘際鑾;考慮對流換熱因素的階形脈沖激光加工熱過程解析解及實驗驗證[J];中國科學E輯:工程科學 材料科學;2004年05期
9 盧小平;俞樹榮;;對流換熱場協(xié)同的散度效應[J];化工學報;2011年09期
10 曾軍明;何燕;王明紅;馬連湘;;旋轉(zhuǎn)圓盤周向表面對流換熱萘升華比擬研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明;楊茉;盧玫;;橫掠管束周期性充分發(fā)展對流換熱的混沌分析Ⅱ[A];中國動力工程學會第三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褚治德;焦士龍;楊俊紅;孟憲玲;;紅外輻射與對流換熱研究及其節(jié)能對比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紅外加熱暨紅外醫(yī)學發(fā)展研討會論文及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宋紹峰;姜培學;;針翅截面結(jié)構(gòu)影響對流換熱的數(shù)值研究[A];2007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葉立;童正明;朱汝紅;李楠;;噴霧強化對流換熱[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業(yè)節(jié)能技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冷學禮;張冠敏;田茂誠;欒志堅;;層流邊界層內(nèi)對流換熱的熱阻分析[A];第九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十二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徐軼君;姜培學;石潤富;任澤霈;;超臨界CO_2在微細圓管中對流換熱實驗研究[A];第六屆全國低溫與制冷工程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3年
7 張后雷;宜益民;;超臨界CO_2管內(nèi)對流換熱特性測試[A];江蘇省制冷學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0年
8 王國斌;劉鑫;劉趙淼;;正弦波形板上Couette流對流換熱數(shù)值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李曉燕;李智;張廣宇;閆澤生;;波紋內(nèi)翅片管對流換熱實驗的研究[A];中國制冷學會2005年制冷空調(diào)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仲峰泉;黨國鑫;張新宇;;超臨界煤油強迫對流換熱的臨界熱流特性研究[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楊立軍;磁場作用下的對流換熱及其場協(xié)同分析[D];清華大學;2003年
2 夏再忠;導熱和對流換熱過程的強化與優(yōu)化[D];清華大學;2001年
3 吳雙應;對流換熱過程的熱力學分析及其應用[D];重慶大學;2004年
4 賈暉;管內(nèi)單相對流換熱的優(yōu)化和評價[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5 羅愛輝;電阻點焊電極熱流耦合分析與對流換熱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6 陳群;對流傳遞過程的不可逆性及其優(yōu)化[D];清華大學;2008年
7 俞接成;脈沖流動和壁面振動傳熱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8 何東明;微小尺度物體的熱分析和熱測試[D];清華大學;1996年
9 唐玉峰;平板通道內(nèi)螺旋纖肋強化傳熱機理及傳熱特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戰(zhàn)恩;覆冰環(huán)境條件下空氣橫掠導線對流換熱問題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1年
2 付志鵬;采用萘升華技術對建筑外表面對流換熱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3 張文武;城市不透水表面對流換熱系數(shù)的實測和模擬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4 張翔;縫槽壁面強制對流換熱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5 徐華;微注塑成型充模流動中對流換熱的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倪陳宵;聚變反應堆超臨界水冷包層內(nèi)對流換熱及應力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7 曾軍明;圓盤平動與轉(zhuǎn)動周面對流換熱比擬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1年
8 孟宇;固壁軸向?qū)釋ξ⑿」軆?nèi)對流換熱影響的實驗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9 趙麗華;通道內(nèi)對流換熱場協(xié)同強化數(shù)值模擬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10 于明躍;多孔固體構(gòu)架與氣流對流換熱特性數(shù)值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8342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68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