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鄰及孤島工作面防水隔離煤柱留設理論基礎研究
本文關鍵詞:相鄰及孤島工作面防水隔離煤柱留設理論基礎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防水隔離煤柱 留設程式 極限平衡理論 強度準則
【摘要】:防水隔離煤柱的合理留設是采空區(qū)積水防治的關鍵技術,與煤層賦存條件、煤及上覆巖層物理力學性質以及工作面布置等眾多因素密切相關。本文通過實驗研究、理論建模及現(xiàn)場驗證等手段,針對防水隔離煤柱的合理留設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诓蓤鰬χ胤植祭碚摵蜆O限平衡理論,考慮了煤體破壞形式,將防水隔離煤柱分為極限平衡區(qū)—彈性核區(qū)—水壓破壞區(qū),為進一步分析和確定防水隔離煤柱整體寬度構建了合理的框架;應用極限平衡理論和拋物線型強度準則,采用分離變量法,確定了極限平衡區(qū)寬度;考慮礦壓、水壓作用,選用統(tǒng)一強度理論,采用半逆解法,確定了彈性核區(qū)寬度;考慮水的浸潤軟化作用,確定了水壓破壞區(qū)寬度;通過力學建模量化分析了采空區(qū)寬度、煤層埋深、地應力、水壓等賦存地質因素以及煤柱高度、煤巖體拉壓強度、浸水弱化性、煤體孔隙變形能力等結構強度因素與防水隔離煤柱寬度關系;為方便實際工程應用,編寫了防水隔離煤柱留設程式,討論分析了留設參數(shù)的選取原則和計算方法,為現(xiàn)場實際煤柱留設工作做出了有益的指導;為獲取防水隔離煤柱力學模型參數(shù),進行了抗壓強度點荷載實驗及抗拉強度、地應力水壓致裂試驗,為模型參數(shù)分析及實際工程應用奠定了基礎;將本文研究成果應用于董家河礦防水隔離煤柱留設工作,計算得到極限平衡區(qū)寬度為2.83m,與該礦鉆探隊超聲無損探測結果相近;面間防水隔離煤柱整體寬度為30m,與前期預留防水隔離煤柱整體寬度相符。本文基于以上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防水隔離煤柱留設體系,為解決類似工程問題提供了借鑒性的研究方法,為進一步豐富和深化該類問題的研究體系鋪設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防水隔離煤柱 留設程式 極限平衡理論 強度準則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D745;TD822.3
【目錄】:
- 摘要2-3
- ABSTRACT3-7
- 1 緒論7-13
- 1.1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7-8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8-12
- 1.2.1 國外的研究現(xiàn)狀8-10
- 1.2.2 國內的研究現(xiàn)狀10-12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12-13
- 2 防水隔離煤柱合理寬度理論模型分析13-32
- 2.1 煤柱穩(wěn)定性影響因素分析13-16
- 2.2 力學模型的建立16-18
- 2.3 力學模型的求解18-30
- 2.3.1 強度準則分析18-22
- 2.3.2 極限平衡區(qū)寬度確定22-25
- 2.3.3 彈性核區(qū)寬度確定25-30
- 2.3.4 水壓破壞區(qū)寬度確定30
- 2.4 防水隔離煤柱合理寬度確定30-31
- 2.5 小結31-32
- 3 煤柱設計程式分析32-39
- 3.1 煤柱設計步驟32
- 3.2 煤柱優(yōu)化設計程式32-38
- 3.2.1 防水煤柱設計相關參數(shù)獲取32-35
- 3.2.2 極限平衡區(qū)寬度確定35
- 3.2.3 彈性核區(qū)寬度確定35-36
- 3.2.4 水壓破壞區(qū)寬度確定36
- 3.2.5 確定面間煤柱寬度36
- 3.2.6 孤島煤柱寬度確定36-38
- 3.3 小結38-39
- 4 模型力學參數(shù)實驗39-57
- 4.1 點荷載實驗及煤巖抗壓強度的確定39-44
- 4.1.1 點荷載實驗原理39-41
- 4.1.2 煤巖抗壓強度的確定41-44
- 4.2 水壓致裂實驗及煤巖抗拉強度、地應力的測試44-56
- 4.2.1 水壓致裂理論模型44-52
- 4.2.2 抗拉強度及地應力測試52-56
- 4.3 小結56-57
- 5 董家河礦防水隔離煤柱留設應用57-65
- 5.1 參數(shù)獲取57-58
- 5.2 極限平衡區(qū)寬度確定58-60
- 5.3 彈性核區(qū)寬度確定60-62
- 5.4 水壓破壞區(qū)寬度確定62-63
- 5.5 董家河礦面間煤柱寬度確定63
- 5.6 董家河礦孤島煤柱寬度確定63
- 5.7 小結63-65
- 6 結論65-67
- 6.1 結論65-66
- 6.2 展望66-67
- 致謝67-68
- 參考文獻68-72
- 附錄72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7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繼樹,吳永生;保護煤柱留設的變形預計法[J];煤礦開采;2001年02期
2 曹思文;尚衍峰;張民;;楊村井田3煤第四系安全煤柱留設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3 王成民;趙學旺;尚衍峰;;楊村井田3煤第四系安全煤柱留設研究[J];煤礦現(xiàn)代化;2009年05期
4 王社榮;李永喻;;象山礦井“三下”開采的煤柱留設[J];陜西煤炭;2010年01期
5 葉銘銀,陸鵬舉,張五兵;薄煤柱留設的試驗研究[J];煤礦開采;2001年04期
6 蔣澤泉;孟慶超;王宏科;;陜西神南礦區(qū)煤炭開采保水煤柱留設分析[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1年02期
7 王麗霞;;淺談七臺河市福瑞祥煤炭公司九井煤柱留設[J];科技風;2012年21期
8 袁煥章;隱伏煤層露頭煤柱留設的研究與預計[J];中國煤田地質;1996年03期
9 許光泉,魏加華,李祿榮,孫興平,劉永慶;潘—礦13-1煤層防水煤柱留設影響因素分析及重新留設意義[J];安徽地質;1998年02期
10 王清悅;保護煤柱留設方法的探討與實踐[J];山東煤炭科技;199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文欽;周廣華;周玉華;;八里鋪斷層煤柱留設合理性研究[A];安全高效煤礦地質保障技術及應用——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煤炭學會煤田地質專業(yè)委員會、中國煤炭工業(yè)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水害防治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年會文集[C];2007年
2 張玉軍;胡炳南;侯善軍;宋業(yè)杰;;袁店二井82采區(qū)F高長營斷層防水煤柱留設與評價[A];全國“三下”采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3 陳昌旺;;保安煤柱留設方法[A];中國煤炭學會礦井地質專業(yè)委員會2008年學術論壇文集[C];2008年
4 張玉慶;劉明河;董加江;;斷層帶上村莊保護煤柱留設與開采影響[A];第七屆全國礦山測量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夏歡閣;;厚松散沖積層下防水煤柱留設方法的初步研究[A];安全高效煤礦地質保障技術及應用——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煤炭學會煤田地質專業(yè)委員會、中國煤炭工業(yè)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水害防治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年會文集[C];2007年
6 易四海;滕永海;;深部井筒縮小保護煤柱留設的對策研究[A];2011全國礦山測量新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范新民;米東升;;窄煤柱留設的礦壓機理分析及工程應用[A];中國軟巖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研究進展——第四屆深部巖體力學與工程災害控制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百年校慶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洪安娜;姜冬冬;阮光萍;;FLAC在礦界煤柱留設中的應用[A];中國煤炭學會礦井地質專業(yè)委員會2008年學術論壇文集[C];2008年
9 陳士海;張現(xiàn)坤;戚桂峰;;煤礦深部采面區(qū)段煤柱留設及支護參數(shù)確定[A];第十二次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陳士海;張現(xiàn)坤;戚桂峰;;煤礦深部采面區(qū)段煤柱留設及支護參數(shù)確定[A];第十二次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張杰;基于ArcEngine建筑物保護煤柱留設自動化及三維可視化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6年
2 師維剛;相鄰及孤島工作面防水隔離煤柱留設理論基礎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5年
3 王耀;大斷層附近煤層開采的防水煤柱留設離散元分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楊麗娟;寧夏羊場灣井田燒變巖特征及防水煤柱留設[D];安徽理工大學;2012年
5 孟凡明;基于Java的建(構)筑物保護煤柱留設的計算機可視化系統(tǒng)建立[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8年
6 朱世奇;桃園煤礦F_2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的三維數(shù)值分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12369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12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