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促進經(jīng)濟增長質量提高的機理及路徑
[Abstract]:China's transition has changed from pre-transition era to post-transition era, and the scope of post-transition era has expanded from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soc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humanistic transformation. The soc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demographic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struc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while social humanistic transformation is through human transformation. Personality transformation, lifestyle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present, China has entered a post-transition period, the scope of transformation has changed from simpl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ol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is further highlighted. In the post-transition period, we should speed up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by implementing the new human resource policy, implemen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speeding up the social informatization, promoting the social knowledge, advocating the concept of reasonable consump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harmonious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項目(13JBGP014) 陜西省重點學科理論經(jīng)濟學建設項目(2008SZ09)
【分類號】:F1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功豪,馬潤潮;中國自下而上城市化的發(fā)展及其機制[J];地理學報;1999年02期
2 任保平;鈔小靜;;以二元經(jīng)濟結構的轉化推進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10期
3 陸學藝;;構建和諧社會與社會結構的調整[J];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4 夏海清;;經(jīng)濟增長、產(chǎn)業(yè)發(fā)展與就業(yè)結構在中國的實證檢驗[J];經(jīng)濟問題;2012年01期
5 任保平;鈔小靜;;從數(shù)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的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J];經(jīng)濟學家;2012年11期
6 王展淵;人格現(xiàn)代化取向:獨立型人格[J];求索;2003年04期
7 ;胡鞍鋼:中國社會轉型與經(jīng)濟轉型是關聯(lián)性轉型[J];求是;2011年04期
8 王德文,蔡f ,張學輝;人口轉變的儲蓄效應和增長效應——論中國增長可持續(xù)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9 劉燕;萬欣榮;;中國社會轉型的表現(xiàn)、特點與缺陷[J];社會主義研究;2011年04期
10 張義忠;湯書昆;;社會知識化轉型中我國國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審視——基于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調查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亞明;;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2 李慶真;鄉(xiāng)村情緣在農村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效應[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3 李遠行;大共同體本位?小共同體本位?——中國農村基層組織性質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4 何宏光;李遠行;;中國社會語境下關系網(wǎng)的發(fā)生、運作和變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5 任丙強;家庭與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對馬克斯·韋伯觀點的闡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陳亞鵬;李向利;;中國信用制度的法理思考[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賈莉莉;徽州民居村落聚居形態(tài)的有機更新[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8 李改維;李蒙;;傳統(tǒng)村落公共開敞空間的特征分析——以陜西黨家村為例[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5期
9 蔣艷;;當代中國農村家庭結構變化的原因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07年02期
10 王云飛;李慶連;;農村社會結構的變遷與社會秩序的確立——從農民法律意識談起[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景新;麻勇愛;詹靜;;江南村落土地的產(chǎn)權分化與制度安排——基于諸葛古村落土地契約文書的研究[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王汝能;;發(fā)展檢察文化促進執(zhí)法規(guī)范的思考[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3 陳景信;;我國農村家庭關系弱化分析及其現(xiàn)實思考[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張義忠;;我國地方科普法制建設中科普內涵的創(chuàng)新與外延拓展[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論壇暨第十八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呂品;林芳;;中國“人口紅利”的經(jīng)濟增長效應研究——基于儲蓄和勞動力供給的實證分析[A];第十三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甘超英;;“三農”問題的若干憲法觀察與思考[A];新農村建設的制度保障[C];2005年
7 李通屏;;從抑制消費到刺激消費——人口轉變與中國消費制度變遷[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8 徐質斌;;和諧社會建設視閾中的政府海洋管理轉型及其推進機制[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9 楊豪;;從理論構建到客觀事實:近代華北農村社會分層研析——以冀縣為中心的考察[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10 杜靖;;五服-姻親與宗族——一個漢人社會研究的新框架[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東;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包玉香;人口老齡化對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長娟;社會性別視角下鄉(xiāng)村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士杰;人口轉變對經(jīng)濟增長的影響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韓振華;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朱妍;勞動力流動、產(chǎn)業(yè)轉移與城市發(fā)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趙鑫;組織創(chuàng)新氛圍、知識共享與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冬梅;客家地區(qū)農村女性閑暇生活方式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周帆;社會性弱勢群體體育權利保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孫作人;城市化對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及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影響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林超;編碼方式、自我構念對自我參照效應的影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肖易儒;林權糾紛解決機制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6 張t,
本文編號:24506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45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