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遺產(chǎn)旅游地的價值認同及其影響機制
本文關鍵詞:我國遺產(chǎn)旅游地的價值認同及其影響機制
更多相關文章: 遺產(chǎn)旅游地 價值認同 權力話語 影響機制
【摘要】:我國遺產(chǎn)旅游近些年來發(fā)展勢頭迅猛,我國遺產(chǎn)旅游地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具有核心吸引物、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我國遺產(chǎn)旅游地類型多樣,而"世界遺產(chǎn)"、"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殊榮無疑是對其價值的最高認同。從我國所入選的世界遺產(chǎn)項目標準看,有區(qū)間分布特征,與自然遺產(chǎn)相比世界文化遺產(chǎn)顯著勝出。第一批44處國家風景名勝和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以凸顯國家政治因素和傳統(tǒng)文化符號為主而入選。文章詳細解讀了我國遺產(chǎn)旅游地的入選標準及分布特征,試闡述了我國遺產(chǎn)旅游地價值認同的影響因素,并從組織行為學角度揭示其價值認同影響機制是由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影響因素共同作用構成的復雜循環(huán)反饋體系。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商學院;中山大學旅游學院;
【關鍵詞】: 遺產(chǎn)旅游地 價值認同 權力話語 影響機制
【分類號】:G124;F592
【正文快照】: 一、引言當下,遺產(chǎn)旅游地已構成全世界各個國家旅游產(chǎn)業(yè)的最主要形式。旅游學術界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遺產(chǎn)旅游地研究體系,遺產(chǎn)旅游地的概念與定義還沒有確定統(tǒng)一,本論文中所研究的遺產(chǎn)旅游地特指以遺產(chǎn)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我國遺產(chǎn)旅游地包括自然遺產(chǎn)、文化遺產(chǎn)、國家風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林娜;;旅游地品牌建設的文化價值選擇與塑造——以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4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祥華;吳濤;;法學研究的范式與模式——兼與戚建剛博士商榷[J];河北法學;2006年11期
2 仕超;;審美時空的超越意蘊[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3 喬榮生;王建剛;;試析個人品德建設的方法論問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4 程立濤;藺子雨;;日常生活體驗與后現(xiàn)代道德——微觀視角下的人性與倫理的考察[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5 趙荷花;;人性的教育學立場[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1期
6 袁繼紅;社會科學中是否也存在規(guī)律[J];河北學刊;2003年01期
7 周霞;;新教倫理與社會性格——資本主義精神興衰的兩種解析模式[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年12期
8 楊愛兵;以非訴訟程序解決物業(yè)糾紛的合理性分析[J];中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01期
9 李莉;;論和諧理念對我國大學文化的影響——以價值判斷為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年02期
10 劉冰清;;略談長陽南曲的保護與發(fā)展[J];黑龍江史志;2008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瑋;;以大眾的名義——當前大眾傳媒的文化民粹主義傾向分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2 許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論透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3 劉洪巖;馬宇歌;;找罵:走進“范跑跑”——網(wǎng)絡社區(qū)作為公共領域的可能性探討[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4 錢洪偉;薛向欣;陳紅兵;;論環(huán)境治理的源頭控制策略——產(chǎn)品設計生態(tài)化[A];2008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中卷)[C];2008年
5 馬雷君;;論多元文化背景中教育法律的價值取向[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朱最新;;行政備案類型化與法治化初探[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7 戚建剛;;風險規(guī)制過程的合法性之證成——以公眾和專家的風險知識運用為視角[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8 陳小鼎;;探析結構現(xiàn)實主義外交政策理論的構建[A];國際關系研究:探索與創(chuàng)新——2009年博士論壇[C];2009年
9 李進富;王斌;;我國海上安全中人為因素控制策略研究[A];安全理論與實踐[C];2006年
10 尹筱莉;;科學教育研究方法論及其反思[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7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成結構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陳小鼎;結構現(xiàn)實主義的理論評估及其發(fā)展[D];南開大學;2010年
3 趙華;巴斯卡批判實在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黃廬進;轉(zhuǎn)型時期中國中產(chǎn)階層消費行為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鵬;疑難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規(guī)范性來源[D];吉林大學;2011年
7 周國興;尋求現(xiàn)實的確定性[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琳琳;城市化進程中農(nóng)地使用權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崔明石;話語與敘事:文化視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楊曉;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韓光輝;桂林歷史文化遺產(chǎn)及其保護[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張云霞;崔越峰;;內(nèi)在價值、工具價值、系統(tǒng)價值辯證關系初探[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謝彥君;論旅游的本質(zhì)與特征[J];旅游學刊;1998年04期
4 蕭梅;;誰在保護?為誰保護?保護什么?怎樣保護?[J];音樂研究;2006年02期
5 方李莉;;全球化背景中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貴州梭嘎生態(tài)博物館考察所引發(fā)的思考[J];民族藝術;2006年03期
6 巴莫曲布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從概念到實踐[J];民族藝術;2008年01期
7 李春霞;彭兆榮;;無形文化遺產(chǎn)遭遇的三種“政治”[J];民族藝術;2008年03期
8 呂俊彪;;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去主體化傾向及原因探析[J];民族藝術;2009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永紅;;淺談文化價值認同與公民道德建設[J];倫理與文明;2013年00期
2 賈英健;;重建當代價值認同的致思理路和方法解答[J];湖南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3 王巖;;論人本主導價值認同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失位與歸位[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4 黃覓;;虛擬條件下價值認同的困境——以個體和民族為視角[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宋振文;;核心價值認同路徑下的文化消費引導原則[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03期
6 瞿敬平;;大學生對開展“唱讀講傳”活動的價值認同研究——以重慶為例[J];黑龍江史志;2012年05期
7 黃陵東;“現(xiàn)實的人”的價值認同與價值選擇及其矛盾悖逆──兼及實踐中的世俗難題及其解決[J];福建學刊;1997年S1期
8 何俊;;多元生活中的共同價值認同[J];杭州(我們);2013年Z1期
9 胡建;全球化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之價值認同[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10 賈英健;;認同的哲學意蘊與價值認同的本質(zhì)[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袁峰;;價值認同與當代政治合法性的基礎[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2 林仙;;“老板娘”是“老板”?!——以一個體工商戶為例談女性的價值認同[A];第18屆中國社會學年會“改革開放30年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哈戰(zhàn)榮;;“兩個轉(zhuǎn)化”、“一個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要件分析[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余治平;;民族認同與核心價值的現(xiàn)代重構——新中國60年與中華未來新路向[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5 崔金賦;;站在大學的講臺上——教育、教學、教師及其他[A];農(nóng)職業(yè)教育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云南省農(nóng)業(yè)教育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共淮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陳儒江;凝聚價值認同 構筑精神基石[N];安徽日報;2014年
2 郭建新;道德價值認同的路徑探索[N];光明日報;2008年
3 浙江嘉興 媒體人 浦江潮;“微博好新聞”的 價值認同[N];長江日報;2013年
4 劉立平;尋求教育出版價值認同[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年
5 本報記者 王端鵬;價值認同校準“精神指針”[N];濟南日報;2014年
6 陳合營;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實現(xiàn)途徑[N];陜西日報;2006年
7 于廣河;價值認同與踐行科學發(fā)展觀[N];吉林日報;2009年
8 《前線》雜志社總編輯 劉陳德;人文北京的價值認同[N];北京日報;2011年
9 本報評論員;春風化雨增強價值認同度[N];鄂州日報;2014年
10 北京市新源里第四小學 沈穎;引領集體話語 傳承價值認同[N];中國教育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儉;基于價值尊重與價值認同的教育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宋聯(lián)江;民族復興視域中的人民軍隊價值認同史論[D];南京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柳克方;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認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柯細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大學生的價值認同[D];武漢工程大學;2012年
3 張博;大學生價值認同的文化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年
4 朱珠;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9年
5 徐滕;論憲法共識[D];河北大學;2014年
6 石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問題研究[D];渤海大學;2013年
7 夏燕;產(chǎn)品審美價值認同度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提升認同度的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8 喬阿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問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9 田媛;提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力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5260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whjj/52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