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仫佬族依飯節(jié)中的文化符號——以“牛模型”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2-24 17:40
仫佬族依飯節(jié)中的"牛模型"來源于農耕文化,它是用生活中現成的芋頭和紅薯制成的,生動表現了水牛和黃牛的形象。本文通過梳理仫佬族耕牛、芋頭、紅薯的歷史,試圖尋找"牛模型"產生的緣由。在工業(yè)文明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雖然"牛模型"的傳統功能正在慢慢淡化,但是將"牛模型"與時代相適應創(chuàng)造出新穎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從而促進仫佬族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這是未來發(fā)展的一種可能。
【文章來源】:中國民族美術. 2019,(04)
【文章頁數】:5 頁
【文章目錄】:
一、“牛模型”產生的緣由
1. 廣西牛耕文化以及芋頭、紅薯的種植
2. 仫佬族中有關牛的故事
二、“牛模型”的制作
1. 依飯節(jié)
2. 制作“牛模型”的方法
三、“牛模型”的未來展望
1. 農耕文化向工業(yè)文明轉換下的“牛模型”
2. 旅游產業(yè)中的文化符號
3. 開發(fā)IP形象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
四、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清代玉米、番薯在廣西傳播問題再探——兼與鄭維寬、羅樹杰教授商榷[J]. 李昕升,王思明.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8(04)
[2]廣西仫佬族依飯節(jié)(儺愿戲)[J]. 賴銳民. 中華藝術論叢. 2009(00)
本文編號:3049723
【文章來源】:中國民族美術. 2019,(04)
【文章頁數】:5 頁
【文章目錄】:
一、“牛模型”產生的緣由
1. 廣西牛耕文化以及芋頭、紅薯的種植
2. 仫佬族中有關牛的故事
二、“牛模型”的制作
1. 依飯節(jié)
2. 制作“牛模型”的方法
三、“牛模型”的未來展望
1. 農耕文化向工業(yè)文明轉換下的“牛模型”
2. 旅游產業(yè)中的文化符號
3. 開發(fā)IP形象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
四、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清代玉米、番薯在廣西傳播問題再探——兼與鄭維寬、羅樹杰教授商榷[J]. 李昕升,王思明.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8(04)
[2]廣西仫佬族依飯節(jié)(儺愿戲)[J]. 賴銳民. 中華藝術論叢. 2009(00)
本文編號:304972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whjj/304972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