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革命的政治經濟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16 17:46
<正>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lián)網、新材料等新一代技術對傳統(tǒng)產業(yè)的重塑和對新產業(yè)形態(tài)的孕育,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變化早已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學領域,其對人類社會勞動方式和經濟社會組織運行過程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對當代資本主義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提出了時代挑戰(zhàn)。新技術在社會直接生產過程和非直接生產過程中的普遍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傳統(tǒng)勞資關系、資本間關系以及資本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新技術革命對理論的要求并不局限在當代經濟社會研究中,新技術的革命性發(fā)展與未來社會的關系同樣值得探討。方興未艾的新技術在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同時,能否提供突破資本主義藩籬、將人類從舊分工勞動中解放出來的機遇?
【文章來源】:政治經濟學評論. 2020,11(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21 頁
【文章目錄】:
一、新技術革命對社會生產過程的影響
(一)新技術革命與勞動過程
(二)新技術革命與就業(yè)
二、新技術革命背景下社會總資本運動以及國家作用
(一)新技術革命、新經濟形態(tài)與經濟結構
(二)新技術革命與經濟增長
(三)新技術革命與國家作用
三、新技術革命與未來社會
(一)人工智能與無產階級力量
(二)智能化生產與資本主義極限
(三)新技術革命、智能化技術與社會計劃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平臺經濟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 謝富勝,吳越,王生升. 中國社會科學. 2019(12)
[2]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主義的可能性[J]. 藍江.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19(06)
[3]數(shù)字經濟的技術-經濟范式[J]. 王姝楠,陳江生. 上海經濟研究. 2019(12)
[4]人工智能的就業(yè)反極化效應研究[J]. 潘丹丹. 現(xiàn)代經濟探討. 2019(12)
[5]評西方學者對數(shù)字勞動的研究[J]. 鄭吉偉,張真真. 經濟學家. 2019(12)
[6]互聯(lián)網對中國勞動就業(yè)的雙重效應及其完善[J]. 王磊. 山東社會科學. 2019(12)
[7]工業(yè)機器人技術進步對就業(yè)的影響分析:一個理論模型框架[J]. 韓民春,韓青江,馮鐘. 廣東財經大學學報. 2019(06)
[8]人工智能與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矛盾——基于大衛(wèi)·哈維的理論視角[J]. 蔣南平,余聲啟.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19(06)
[9]“算法邏輯”下的數(shù)字勞動:一項對平臺經濟下外賣送餐員的研究[J]. 孫萍. 思想戰(zhàn)線. 2019(06)
[10]數(shù)字經濟新特征與數(shù)字經濟新動能的形成機制[J]. 李曉華. 改革. 2019(11)
本文編號:3538559
【文章來源】:政治經濟學評論. 2020,11(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21 頁
【文章目錄】:
一、新技術革命對社會生產過程的影響
(一)新技術革命與勞動過程
(二)新技術革命與就業(yè)
二、新技術革命背景下社會總資本運動以及國家作用
(一)新技術革命、新經濟形態(tài)與經濟結構
(二)新技術革命與經濟增長
(三)新技術革命與國家作用
三、新技術革命與未來社會
(一)人工智能與無產階級力量
(二)智能化生產與資本主義極限
(三)新技術革命、智能化技術與社會計劃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平臺經濟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 謝富勝,吳越,王生升. 中國社會科學. 2019(12)
[2]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主義的可能性[J]. 藍江.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19(06)
[3]數(shù)字經濟的技術-經濟范式[J]. 王姝楠,陳江生. 上海經濟研究. 2019(12)
[4]人工智能的就業(yè)反極化效應研究[J]. 潘丹丹. 現(xiàn)代經濟探討. 2019(12)
[5]評西方學者對數(shù)字勞動的研究[J]. 鄭吉偉,張真真. 經濟學家. 2019(12)
[6]互聯(lián)網對中國勞動就業(yè)的雙重效應及其完善[J]. 王磊. 山東社會科學. 2019(12)
[7]工業(yè)機器人技術進步對就業(yè)的影響分析:一個理論模型框架[J]. 韓民春,韓青江,馮鐘. 廣東財經大學學報. 2019(06)
[8]人工智能與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矛盾——基于大衛(wèi)·哈維的理論視角[J]. 蔣南平,余聲啟.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19(06)
[9]“算法邏輯”下的數(shù)字勞動:一項對平臺經濟下外賣送餐員的研究[J]. 孫萍. 思想戰(zhàn)線. 2019(06)
[10]數(shù)字經濟新特征與數(shù)字經濟新動能的形成機制[J]. 李曉華. 改革. 2019(11)
本文編號:353855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5385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