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陶瓷的“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04 15:59
本文關于民間陶瓷“用”的研究,實際上就是對民間陶瓷使用情況的研究。對生活的基本需要是民間陶瓷生產的出發(fā)點,而“用”則是需求得以實現(xiàn)的過程。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人們的需求相應增多,“用”得以不斷完善,為“用”而造的物也隨之增多。本文首先從“用”的不同需求這個角度著手,對中國民間陶瓷進行分類研究,在此基礎上分析“用”得以不斷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工藝技術、生活方式的影響,并總結出民間陶瓷“用”的兩個價值尺度:經(jīng)濟、實用。在人們更本質、深入的把握民間陶瓷“用”的同時,對中國現(xiàn)代陶瓷設計產生啟示。
【文章來源】: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3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陶晶
陶鼎
碗類在所有陶瓷器物中,形體結構是比較單純的,但確是用的歷史及持續(xù)時間最久的器具了,如圖5,“最早的碗多是圓底,類似切開的半球形,在這一基本形態(tài)基礎上不斷演進,碗類所發(fā)展出來的造型樣式豐富而具有形式美感。中國傳統(tǒng)碗類造型多樣、嚴謹而規(guī)范,在尺度的把握、比例的協(xié)調、細部的表現(xiàn)、整體的處理等方面,是獨樹一幟的,其中比較典型的幾種造型樣式,諸如蓋碗、正德碗、羅漢碗、窩式碗、斗笠碗、雞心碗、馬蹄碗、折邊碗、葵口碗等造型,不僅各具特點,而且每種樣式都很完整與成熟,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①“盤類的特征是采取了橫向展開的扁平狀造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手工生活陶瓷的工藝魅力[J]. 呂金泉.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2007(04)
[2]影響唐宋瓷質碗類樣式的幾點因素[J]. 張亞林,彭莉. 中國陶瓷工業(yè). 2006(04)
[3]中國傳統(tǒng)陶瓷飲食用器的形式特征[J]. 楊帆. 文藝研究. 2004(01)
[4]地理、經(jīng)濟、生活、生產方式——處于多層關系中的民間陶瓷研究[J]. 邱耿鈺. 文藝研究. 2002(06)
[5]中國現(xiàn)代民間陶瓷及其文化內涵[J]. 楊永善. 中華文化論壇. 1998(04)
[6]山東民間陶瓷藝術風格的變遷[J]. 遠宏. 齊魯藝苑. 1995(04)
博士論文
[1]論中國古代陶瓷所體現(xiàn)的造物藝術思想[D]. 朱廣宇.東南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近代淄博民間陶瓷的時代化設計研究[D]. 趙峰珂.江南大學 2008
[2]關于我國傳統(tǒng)陶瓷飲水器具形態(tài)演化的研究[D]. 龔曉蕓.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2007
[3]造物功能與設計存在研究[D]. 王志云.武漢理工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383567
【文章來源】: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3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陶晶
陶鼎
碗類在所有陶瓷器物中,形體結構是比較單純的,但確是用的歷史及持續(xù)時間最久的器具了,如圖5,“最早的碗多是圓底,類似切開的半球形,在這一基本形態(tài)基礎上不斷演進,碗類所發(fā)展出來的造型樣式豐富而具有形式美感。中國傳統(tǒng)碗類造型多樣、嚴謹而規(guī)范,在尺度的把握、比例的協(xié)調、細部的表現(xiàn)、整體的處理等方面,是獨樹一幟的,其中比較典型的幾種造型樣式,諸如蓋碗、正德碗、羅漢碗、窩式碗、斗笠碗、雞心碗、馬蹄碗、折邊碗、葵口碗等造型,不僅各具特點,而且每種樣式都很完整與成熟,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①“盤類的特征是采取了橫向展開的扁平狀造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手工生活陶瓷的工藝魅力[J]. 呂金泉.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2007(04)
[2]影響唐宋瓷質碗類樣式的幾點因素[J]. 張亞林,彭莉. 中國陶瓷工業(yè). 2006(04)
[3]中國傳統(tǒng)陶瓷飲食用器的形式特征[J]. 楊帆. 文藝研究. 2004(01)
[4]地理、經(jīng)濟、生活、生產方式——處于多層關系中的民間陶瓷研究[J]. 邱耿鈺. 文藝研究. 2002(06)
[5]中國現(xiàn)代民間陶瓷及其文化內涵[J]. 楊永善. 中華文化論壇. 1998(04)
[6]山東民間陶瓷藝術風格的變遷[J]. 遠宏. 齊魯藝苑. 1995(04)
博士論文
[1]論中國古代陶瓷所體現(xiàn)的造物藝術思想[D]. 朱廣宇.東南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近代淄博民間陶瓷的時代化設計研究[D]. 趙峰珂.江南大學 2008
[2]關于我國傳統(tǒng)陶瓷飲水器具形態(tài)演化的研究[D]. 龔曉蕓.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2007
[3]造物功能與設計存在研究[D]. 王志云.武漢理工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3835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338356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