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旺蒼紅四方面軍石刻標語的戰(zhàn)略作用及保護現(xiàn)狀看紅軍長征路線申遺的必要性
[Abstract]:The stone inscription slogan of the Red Army is a great innovation of the Red Army in the propaganda work of the long March. When the Red Sifang Army founded the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 it was not only one of the propaganda forms of the Red Sifang Army's revolutionary struggle in Wangchang to highly generalize Marxist propositions and carry out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activities through stone inscriptions. It is also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revolution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t realize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concrete content and the form of express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realize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dynamics and artistic stillness, especially its strategic role.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the protection of stone inscriptions in Wangcang Red Army is worrisom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ng March rout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f stone inscriptions in Wangcang Red Army,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ulture of the Red Army in the spirit of the Red Army. Adhere t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leading the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作者單位】: 中共旺蒼縣委辦公室、縣委政策研究室;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傳播研究所;
【分類號】:K264.4;K878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大剛,劉峰,劉衛(wèi)儒;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辯證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1期
2 張富良;論鄧小平的獨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3 鄭文瑜;對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豐富和發(fā)展鄧小平理論的幾點認識[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3期
4 余松;試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阿壩師專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5 王玉瓊;《共產黨宣言》的真實價值[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4期
6 李海紅;論新形勢下腐敗現(xiàn)象及其防治對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7 李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淺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4期
8 于學強;;論鄧小平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2期
9 李尚志;王恒;;鄧小平主權思想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10 趙國友;;從陳獨秀的經濟思想透視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王春璽;;堅持走獨立自主的中國道路——以中國與拉美改革道路的選擇為視角[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朱志敏;;新中國走向世界的歷程和經驗[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李曦輝;;科學發(fā)展觀、微觀經濟理論與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謝瑛;;從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發(fā)展中談民生[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高燕;;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國的運用與發(fā)展[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肖小明;;論民生問題背景下責任政府的構建[A];提高領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黃建明;;在社會階層構成變化中提高黨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能力的路徑探析[A];提高領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黃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主權原則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4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6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7 張廣才;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家庭經濟調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呂曉萍;我國以工促農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趙聚軍;中國行政區(qū)劃改革的理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董紅剛;社會轉型期我國體育公共產品的整合與開發(f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孫德茹;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公民道德建設[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5 李小海;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及其與大學生個體因素的聯(lián)系[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6 姚士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國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閾中的民生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徐白雪;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大眾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曉晶;中國特色多黨合作制度理論與實踐發(fā)展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秦曉宇;論科學發(fā)展觀對鄧小平發(fā)展理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文斌;從寧夏戰(zhàn)役到紅西路軍西征[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2 張摘;;辛辣的對聯(lián)[J];江淮文史;1993年05期
3 賴萬林;沈有成;;紅四方面軍川陜根據(jù)地第三次學術討論會概述[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3期
4 曹杰;鐵流二萬五千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實(之五)[J];國防;1996年11期
5 賀德遠;鐵流二萬五千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實(之二)[J];國防;1996年06期
6 蔣玉懷,王付海;紅軍長征中的八次會師[J];黨史博采;1996年12期
7 肖登國;紅四方面軍入川與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J];四川黨史;2002年06期
8 蕭青;馬兒崖祭[J];黨史文匯;2003年02期
9 尹家福;;川陜蘇區(qū)何以成為第二大蘇區(qū)?[J];中國老區(qū)建設;2003年02期
10 伍松喬;曾鳴;羅繼飛;傅耕;;長征,,最憶四川紅(下)[J];四川文學;2005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葉心瑜;;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建立和發(fā)展的原因初探[A];中國現(xiàn)代史論叢(上)[C];1983年
2 楊浪;;嘉陵江戰(zhàn)役評述[A];紀念建黨85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張映清;;艱苦歲月——堅持大別山三年游擊戰(zhàn)回憶[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三)[C];2005年
4 ;長征:舉世無雙的英雄壯舉——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宣傳資料[A];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歷史研究會第五屆年會紀念特刊[C];1997年
5 紅英;;堅貞不屈的女紅軍戰(zhàn)士[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三)[C];2005年
6 夏云飛;;憶郭述申同志在土門潭會議前后[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四)[C];2005年
7 朱紹清;;挺進皖中 揮師東進——新四軍四支隊八團皖中抗日紀實[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三)[C];2005年
8 王善甫;;淮南抗日根據(jù)地的歷史概況[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四)[C];2005年
9 宮云祥;葉春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紅軍長征勝利的關鍵[A];紀念建黨85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過秀珍;;林育英對制止張國燾分裂活動的特殊作用[A];紀念建黨85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大江 苑堅;四方面軍長征新解[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2 ;三大主力紅軍會師 宣告長征勝利結束[N];人民日報;2006年
3 原烏魯木齊軍區(qū)副政委 康立澤;艱辛的征程 偉大的創(chuàng)舉[N];新疆日報(漢);2006年
4 本報記者 秦松;紅軍爐霍創(chuàng)五“最”[N];甘孜日報(漢文);2011年
5 吳明錄;紅25軍聳立大別山[N];安徽日報;2006年
6 姚金果(中共黨史研究室);長征豐碑上鐫刻著她們的名字[N];中國婦女報;2006年
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氣象局離休干部、老紅軍 王邦玉;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N];中國氣象報;2006年
8 杜永勝;三大主力紅軍會寧會師的歷史意義[N];白銀日報;2009年
9 李家貴 鄒壽文;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N];解放軍報;2010年
10 ;她們的長征[N];中國婦女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東;國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強;川陜蘇區(qū)農業(yè)生產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張林;川陜蘇區(qū)的土地改革與基層政權構建[D];四川大學;2007年
3 侯燕如;女紅軍述論[D];蘭州大學;2008年
4 蔣興國;西路軍探析[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5 劉占廣;為有河西行路難—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徘徊河西走廊原因分析[D];蘭州大學;2009年
6 盧萬村;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皖西革命根據(jù)地文化建設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7 龍成武;四川軍閥與國共兩黨關系探微[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8 鄭兆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四川縣政人員訓練所述論[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恩建;中共的哥老會政策及其變遷[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49706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249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