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文化的北漸及其對豫中西地區(qū)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石家河文化的北漸及其對豫中西地區(qū)的影響 出處:《中原文物》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石家河文化 后石家河文化 王灣三期文化 二里頭文化
【摘要】:屈家?guī)X、石家河、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分別為3600B.C.~2800B.C.、3000B.C.~2300B.C.、2400B.C.~1900B.C.。屈家?guī)X文化曾領先周邊文化數(shù)百年,之后的石家河文化向北擴張至河南漯河郝家臺一帶,對王灣三期文化前期有較大的影響。后石家河文化主要來源于石家河文化地區(qū),并使王灣三期后期文化與之漸趨一致。二里頭文化是在王灣三期后期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而其終極來源當在長江中游地區(qū)。二里頭文化在豫中西地區(qū)形成后又反過來向南擴張至長江中游文化區(qū)。
[Abstract]:The age of the culture of Qujialing, Shijiahe and Houshijiahe are 3600B.C. / 2800B.C. / 3000B.C. / 2300B.C. respectively. Qu Jialing culture had been ahead of the surrounding culture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en Shijiahe culture expanded northward to the area of Hao Jiatai, Luohe River, Henan Province. The culture of Houshijiahe mainly comes from Shijiahe culture area. The culture of Erlitou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culture of the third period of Wangwan. Its ultimate source i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fter the formation of Erlitou cultur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Henan Province, it expands southward to the cultural area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作者單位】: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基金】:馬克思主義國家起源理論與長江中游地區(qū)文明進程個案研究(編號:10BZS003) 重慶師范大學基金項目資助成果之一(編號:10XWR036)
【分類號】:K878
【正文快照】: 關于長江中游與黃河中游史前文化的交互影響,有一些基本的觀點為人們所共知,如:仰韶文化曾分布到長江北岸地區(qū),對長江中游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從大溪-屈家?guī)X文化開始,長江中游文化又反過來向北推進,經過淮河上游地區(qū)對黃河中游產生很大影響。至二里頭文化在黃河中游、淮河上游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昌平;;夏商時期中原與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文化聯(lián)系[J];華夏考古;2006年03期
2 王紅星;長江中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規(guī)律、文化中心的轉移與環(huán)境變遷的關系[J];江漢考古;1998年01期
3 方燕明;河南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碳十四測年的若干問題討論[J];中原文物;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誠;鐘宜順;鄭朝貴;馬春梅;李蘭;;湖北舊石器至戰(zhàn)國時期人類遺址分布與環(huán)境的關系[J];地理學報;2007年03期
2 孫國平;寧紹地區(qū)史前文化遺址地理環(huán)境特征及相關問題探索[J];東南文化;2002年03期
3 張昌平;;夏商時期中原與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文化聯(lián)系[J];華夏考古;2006年03期
4 趙春青;長江中游與黃河中游史前城址的比較[J];江漢考古;2004年03期
5 郭立新;長江中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自然環(huán)境變遷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年02期
6 韓建業(yè);唐伐西夏與稷放丹朱[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7 趙永軍;;試論滾兔嶺文化[J];北方文物;2006年01期
8 胡金明,崔海亭;西遼河流域歷史早期的文化景觀格局[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9 聶高眾,高建國;21世紀中國的自然災害發(fā)展趨勢──以地震和旱澇災害為例[J];第四紀研究;2001年03期
10 黃春長,龐獎勵,陳寶群,周群英,毛龍江,李平華;渭河流域先周—西周時代環(huán)境和水土資源退化及其社會影響[J];第四紀研究;2003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孟洲;峽江地區(qū)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王新天;中國東南海洋性瓷業(yè)發(fā)展史[D];廈門大學;2007年
3 田廣林;中國北方西遼河地區(qū)的文明起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李鐘洙;夫余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5 靳松安;河洛與海岱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的交流與融合[D];鄭州大學;2005年
6 段天t,
本文編號:140914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40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