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西寧市公共交通網絡復雜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05 05:01
本文運用復雜網絡的基本理論,以實證研究為導向,從西寧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的網絡拓撲結構出發(fā),通過GIS對西寧市公共交通線路及站點進行矢量化,按照Space-L方法構建了西寧市公共交通站點網絡以及西寧市公共交通線路網絡。通過分析西寧市站點網絡和西寧市線路網絡中的三個拓撲參數,度與度分布、最短路徑距離以及聚集系數,并對這三個參數進行統(tǒng)計及相關分析,得到西寧市公共交通線路網絡及站點網絡兩種網絡模型下的三種拓撲參數值,并對拓撲參數值進行分析,得出西寧市公共交通網絡符合無標度特性及小世界特征,屬于復雜網絡。得出西寧市公共交通網絡中站點與道路的數量少,西寧市公共交通網絡的整體規(guī)模小。在對西寧市的公共交通站點網絡進行蓄意攻擊和隨機攻擊兩種攻擊模式下的研究,證明西寧市公共交通網絡在在隨機攻擊下表現出較強的魯棒性以及蓄意攻擊下表現出較強的脆弱性。最后對所有研究結果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對西寧市公共交通網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yōu)化的建議及對策。
【文章來源】:青海師范大學青海省
【文章頁數】: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
是青海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技中心,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西寧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東西呈帶狀,長約 36km,南北寬 3~5km,最窄處 2km 左右,市區(qū)面積為 351km,地形是由丘陵、山地和沖擊平原共同組成,平均海拔 2260m。然氣候屬于高原大陸性半干旱、干旱氣候,根據西寧市 1961~2017 年氣象站點統(tǒng)計,年降水量 194.60~536.80mm,年平均氣溫 4.90~7.2℃。黃河支流湟水河自西而東貫穿市區(qū),城市空間具有沿河流星帶狀擴展的特征,西寧市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3.2 西寧市人文地理條件西寧市是一座擁有著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國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據城北區(qū)沈那遺址、西杏園遺址和朱家寨遺址等考古發(fā)現,人類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生產、繁衍生息。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qū)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39]。2017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 235.50 萬人,其中西寧市市轄區(qū)人口為 98.65 萬人。
圖 3-2 西寧市主城區(qū)圖西寧市經濟發(fā)展概況017 年西寧市市轄區(qū)全年完成地區(qū)生產總值 1284.91 億元,增長 9.5%。其一產業(yè)實現增加值 41.80 億元,同比增長 5.1%;第二產業(yè)增加值 556.4同步增長 10.6%,其中,工業(yè)增加值增長 9.7%;第三產業(yè)增加值 686.6同比增長 8.7%。三次產業(yè)結構比為 3.3:43.3:53.4。近十九年間西寧市市轄發(fā)展狀況如圖 3-3 和圖 3-4 所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要素分解的西寧市公共交通可達性空間特征[J]. 王劍,馬蓓蓓,薛東前,李玲琴.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6)
[2]城市公共交通網絡RLP建模及復雜性分析[J]. 徐佩佩,邵春福.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2016(02)
[3]城市交通擁堵的原因及對策——公交優(yōu)先政策[J]. 冉偉,張曉星.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14(11)
[4]基于GIS的小城鎮(zhèn)交通網絡可達性分析[J]. 宋海宏,譚云鳳,王魯帥. 山西建筑. 2013(35)
[5]人行過街流量影響因素研究——以西寧為例[J]. 蔡軍,劉漣漣,李菲. 建筑與文化. 2013(11)
[6]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互動關系研究綜述[J]. 韓玲,姚紅云.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S1)
[7]基于級聯失效的復雜網絡抗毀性[J]. 謝豐,程蘇琦,陳冬青,張國強.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10)
[8]城市道路網絡的拓撲性質和脆弱性分析[J]. 胡一竑,吳勤旻,朱道立. 復雜系統(tǒng)與復雜性科學. 2009(03)
[9]復雜網絡及其新近研究進展簡介[J]. 陳關榮. 力學進展. 2008(06)
[10]城市交通網絡形態(tài)特征分形計量研究[J]. 孫壯志. 交通運輸系統(tǒng)工程與信息. 2007(01)
博士論文
[1]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協同客流控制研究[D]. 張晚笛.北京交通大學 2018
[2]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負荷實時推算模型及控制方法[D]. 陳志杰.北京交通大學 2018
[3]復雜交通網絡擁堵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D]. 趙月.西南交通大學 2009
[4]城市交通網絡拓撲結構復雜性研究[D]. 吳建軍.北京交通大學 2008
[5]區(qū)域空間結構的點—軸式分析方法研究[D]. 張莉.南京師范大學 2008
[6]一般輸運網絡演化模型及動力學特征的相關研究[D]. 趙暉.北京交通大學 2007
[7]城市公交巴士復雜網絡的實證與模擬研究[D]. 陳永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07
[8]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續(xù)發(fā)展規(guī)劃的技術支持研究[D]. 侯立文.上海交通大學 2001
碩士論文
[1]成都市市域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換乘銜接研究[D]. 王藝儒.西南交通大學 2018
[2]基于數據分析的城市軌道交通與常規(guī)公交換乘適應性研究[D]. 代濤.西南交通大學 2018
[3]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節(jié)點重要度評估及級聯失效抗毀性研究[D]. 李倩.北京交通大學 2017
[4]基于復雜網絡的城市軌道交通配流及特性研究[D]. 朱鵬.北京交通大學 2016
[5]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方法及模型研究[D]. 徐月圓.蘭州交通大學 2015
[6]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可靠性研究[D]. 李麗.北京交通大學 2015
[7]重慶市公共交通網絡復雜性研究[D]. 馮海峰.重慶交通大學 2014
[8]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多方式城市交通網絡的協同研究[D]. 趙鵬.北京交通大學 2014
[9]城市軌道交通網絡魯棒性研究[D]. 賴麗萍.北京交通大學 2012
[10]城市軌道交通智能化綜合調度系統(tǒng)研究[D]. 徐偉.上海交通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323118
【文章來源】:青海師范大學青海省
【文章頁數】: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
是青海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技中心,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西寧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東西呈帶狀,長約 36km,南北寬 3~5km,最窄處 2km 左右,市區(qū)面積為 351km,地形是由丘陵、山地和沖擊平原共同組成,平均海拔 2260m。然氣候屬于高原大陸性半干旱、干旱氣候,根據西寧市 1961~2017 年氣象站點統(tǒng)計,年降水量 194.60~536.80mm,年平均氣溫 4.90~7.2℃。黃河支流湟水河自西而東貫穿市區(qū),城市空間具有沿河流星帶狀擴展的特征,西寧市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3.2 西寧市人文地理條件西寧市是一座擁有著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國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據城北區(qū)沈那遺址、西杏園遺址和朱家寨遺址等考古發(fā)現,人類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生產、繁衍生息。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qū)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39]。2017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 235.50 萬人,其中西寧市市轄區(qū)人口為 98.65 萬人。
圖 3-2 西寧市主城區(qū)圖西寧市經濟發(fā)展概況017 年西寧市市轄區(qū)全年完成地區(qū)生產總值 1284.91 億元,增長 9.5%。其一產業(yè)實現增加值 41.80 億元,同比增長 5.1%;第二產業(yè)增加值 556.4同步增長 10.6%,其中,工業(yè)增加值增長 9.7%;第三產業(yè)增加值 686.6同比增長 8.7%。三次產業(yè)結構比為 3.3:43.3:53.4。近十九年間西寧市市轄發(fā)展狀況如圖 3-3 和圖 3-4 所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要素分解的西寧市公共交通可達性空間特征[J]. 王劍,馬蓓蓓,薛東前,李玲琴.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6)
[2]城市公共交通網絡RLP建模及復雜性分析[J]. 徐佩佩,邵春福.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2016(02)
[3]城市交通擁堵的原因及對策——公交優(yōu)先政策[J]. 冉偉,張曉星.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14(11)
[4]基于GIS的小城鎮(zhèn)交通網絡可達性分析[J]. 宋海宏,譚云鳳,王魯帥. 山西建筑. 2013(35)
[5]人行過街流量影響因素研究——以西寧為例[J]. 蔡軍,劉漣漣,李菲. 建筑與文化. 2013(11)
[6]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互動關系研究綜述[J]. 韓玲,姚紅云.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S1)
[7]基于級聯失效的復雜網絡抗毀性[J]. 謝豐,程蘇琦,陳冬青,張國強.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10)
[8]城市道路網絡的拓撲性質和脆弱性分析[J]. 胡一竑,吳勤旻,朱道立. 復雜系統(tǒng)與復雜性科學. 2009(03)
[9]復雜網絡及其新近研究進展簡介[J]. 陳關榮. 力學進展. 2008(06)
[10]城市交通網絡形態(tài)特征分形計量研究[J]. 孫壯志. 交通運輸系統(tǒng)工程與信息. 2007(01)
博士論文
[1]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協同客流控制研究[D]. 張晚笛.北京交通大學 2018
[2]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負荷實時推算模型及控制方法[D]. 陳志杰.北京交通大學 2018
[3]復雜交通網絡擁堵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D]. 趙月.西南交通大學 2009
[4]城市交通網絡拓撲結構復雜性研究[D]. 吳建軍.北京交通大學 2008
[5]區(qū)域空間結構的點—軸式分析方法研究[D]. 張莉.南京師范大學 2008
[6]一般輸運網絡演化模型及動力學特征的相關研究[D]. 趙暉.北京交通大學 2007
[7]城市公交巴士復雜網絡的實證與模擬研究[D]. 陳永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07
[8]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續(xù)發(fā)展規(guī)劃的技術支持研究[D]. 侯立文.上海交通大學 2001
碩士論文
[1]成都市市域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換乘銜接研究[D]. 王藝儒.西南交通大學 2018
[2]基于數據分析的城市軌道交通與常規(guī)公交換乘適應性研究[D]. 代濤.西南交通大學 2018
[3]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節(jié)點重要度評估及級聯失效抗毀性研究[D]. 李倩.北京交通大學 2017
[4]基于復雜網絡的城市軌道交通配流及特性研究[D]. 朱鵬.北京交通大學 2016
[5]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方法及模型研究[D]. 徐月圓.蘭州交通大學 2015
[6]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可靠性研究[D]. 李麗.北京交通大學 2015
[7]重慶市公共交通網絡復雜性研究[D]. 馮海峰.重慶交通大學 2014
[8]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多方式城市交通網絡的協同研究[D]. 趙鵬.北京交通大學 2014
[9]城市軌道交通網絡魯棒性研究[D]. 賴麗萍.北京交通大學 2012
[10]城市軌道交通智能化綜合調度系統(tǒng)研究[D]. 徐偉.上海交通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32311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jtysjj/332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