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區(qū)交通通達性與旅游經濟聯(lián)系的耦合協(xié)調分析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regional traffic and tourism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according to the traffic accessibility model and the gravity model of tourism economic connection, taking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as an example, three time cutoff points, such as 2005 / 2010 and 2015, are selec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traffic accessibilit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constructs the coupled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model of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sm economy, and measures quantitatively the intrinsic coupl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system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traffic accessibility model illustrates that the maximum value of traffic accessibility in Enshi Prefecture is 3.77, followed by the value of 2.94 in Zhangjiajie. (2) Gravity model studies the tourism economic connection degree between Huaihua city and Enshi prefecture reached 5.713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tourism economic connection degree with Xiangxi prefecture is the most. The small is only 1.375, and the balance in Zhangjiajie is about 3.5. (3) the coupled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model shows that Zhangjiajie has the largest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Xiangxi and Huaihua belong to the second gradient, while Tongren and Qianjiang still have a lot of room for development. All these fully confirm that the evolution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have mutual feedback mechanism.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261032;41461032)
【分類號】:F512.7;F592.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安祿;;實施大交通戰(zhàn)略 武陵山區(qū)變通途[J];重慶行政;2006年02期
2 周昌發(fā);廖宗珩;;構建武陵山區(qū)交通樞紐 提升武陵地區(qū)經濟競爭力[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3 何福元;;強化隊伍素質 建設武陵山區(qū)交通樞紐[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2年03期
4 王孔敬;;渝懷鐵路修建對武陵山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及對策[J];人民長江;2009年15期
5 許鑫;;恩施:百年夢圓之后的新夢想——安張鐵路系列報道之四[J];中國民族;2014年03期
6 張智林;蔣海榮;;我國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交通通達性比較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7 金鳳君,王姣娥;20世紀中國鐵路網(wǎng)擴展及其空間通達性[J];地理學報;2004年02期
8 牛樹海;;高速公路網(wǎng)絡化的時空收斂效應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人文地理;2005年06期
9 李立;汪德根;;城市低碳公共交通對旅游景點通達性影響研究——以蘇州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2年03期
10 曹小曙,閻小培;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交通網(wǎng)絡演化對通達性空間格局的影響——以廣東省東莞市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鋒;林善浪;;西方港口體系化發(fā)展研究述評[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安楠;黔疆構建武陵山區(qū)綜合交通樞紐[N];重慶日報;2010年
2 記者 郭孝洪 通訊員 薛輝;恩施州 力建武陵山區(qū)交通樞紐[N];湖北日報;2011年
3 記者 成嘉廷;銅仁打造武陵山區(qū)新興交通樞紐[N];貴州日報;2014年
4 本報記者 甘林 本報通訊員 洪奇牛軍;武陵山區(qū)的“幸福工程”[N];人民鐵道;2007年
5 記者 譚親璐 通訊員 方慶 朱成軍;恩施千山飄玉帶[N];湖北日報;2011年
6 ;穿山越嶺渝湘高速 武陵山區(qū)致富通道[N];重慶日報;2009年
7 記者 余凱、通訊員 李明;鄂湘渝黔及國家七部委辦共商武陵山區(qū)“動脈”建設[N];湖北日報;2005年
8 金竹 張鋒;秀山建設武陵山區(qū)物流基地[N];重慶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史俊斌 通訊員 胡德才;陜西:高鐵牽引“旅游經濟列車”走大步[N];科技日報;2014年
10 劉素琴 記者 樊明富;務川交通 引領旅游經濟進入新軌道[N];遵義日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陳昭;基于GIS分析的地鐵對交通通達性改善及地價增值響應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6年
2 俞敏;基礎設施建設對旅游經濟的影響研究[D];暨南大學;2016年
3 劉鋒;快速軌道交通下旅游經濟時空差異的實證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
4 任啟龍;東北經濟區(qū)綜合交通通達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年
5 易三才;甘肅省“交通運輸—旅游經濟”復合系統(tǒng)協(xié)調發(fā)展的實證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6 張伊琳;公路交通對欒川縣旅游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1832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jtysjj/218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