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福建長汀馬尾松及其林下植物葉片化學計量與水分利用效率特征
本文關鍵詞:龍福建長汀馬尾松及其林下植物葉片化學計量與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以福建長汀水土流失區(qū)4個不同恢復程度生境中的9種植物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植物葉片C:N:P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及穩(wěn)定碳同位素組成(d13C)值,探討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及其林下植物對嚴重土壤侵蝕區(qū)環(huán)境的生態(tài)適應策略。結果表明:1)4個樣地植物葉片C平均含量(498.03±3.09)mg/g高于全球平均水平,N(14.14±0.62)mg/g、P(0.72±0.03)mg/g平均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說明該地區(qū)植物的C儲存能力較高。2)從植物生活型角度看,馬尾松的C含量在(485.53±3.08)mg/g~(522±27.16)mg/g之間,P含量在(8.58±0.32)mg/g~(19.95±0.61)mg/g之間,均高于其林下其他植物,表明馬尾松具有較高的C、P儲存能力,但其N含量在(7.10±0.23)mg/g~(18.28±0.38)mg/g之間,低于闊葉喬木和灌木。3)從C:N比所反映的氮素利用效率看,針葉喬木馬尾松與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的氮素利用效率高于多數(shù)植物。馬尾松的C:P比顯著低于林下多數(shù)植物,說明其對磷素的利用效率較低。馬尾松林下植物中,芒萁具有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和磷素利用效率。4)研究區(qū)植物普遍受到養(yǎng)分限制,馬尾松養(yǎng)分限制情況隨季節(jié)變化而改變,春季各個樣地馬尾松生長主要受N元素限制(N:P14),夏季有的樣地受P限制,有的則受N限制,秋季在生境恢復程度較低的樣地中的馬尾松的生長主要受P或N、P共同限制(N:P比為16.83±0.65和14.10±0.30),而生境恢復程度較高的樣地中馬尾松生長主要受N限制(N:P比為8.58±0.32和10.11±0.69),冬季則主要受P限制或N、P共同限制。馬尾松林下其他植物的生長均受P限制(N:P16)。5)馬尾松與芒萁成為該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優(yōu)勢種的原因與二者相對其他植物均具有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有關。
【關鍵詞】:馬尾松 林下植物 CNP計量比 d~(13)C 福建長汀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Q945
【目錄】: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9
- 緒論9-17
- 0.1 研究目的與意義9-11
- 0.2 植物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研究進展11-13
- 0.3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研究進展13-15
- 0.3.1 植物WUE測定方法13-14
- 0.3.2 植物WUE的影響因素14-15
- 0.3.3 植物WUE的物種間差異15
- 0.4 研究內(nèi)容與目標15-16
- 0.5 研究技術路線16-17
- 第一章 研究區(qū)自然條件與研究方法17-21
- 1.1 研究區(qū)概況與樣地選擇17
- 1.2 實驗材料17-19
- 1.3 研究方法19-21
- 1.3.1 葉片采集19
- 1.3.2 葉片C、N、P含量測定19
- 1.3.3 葉片穩(wěn)定碳同位素測定19-20
- 1.3.4 數(shù)據(jù)分析20-21
- 第二章 馬尾松及其林下植物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21-35
- 2.1 春季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21-23
- 2.2 夏季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23-25
- 2.3 秋季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25-27
- 2.4 冬季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27-28
- 2.5 不同恢復程度樣地馬尾松與芒萁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28-33
- 2.6 小結33-35
- 第三章 馬尾松及其林下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特征35-41
- 3.1 同一樣地不同樹種d~(13)C值35-38
- 3.2 不同生境恢復程度樣地中馬尾松與芒萁d~(13)C值38-39
- 3.3 小結39-41
- 第四章 討論41-47
- 4.1 限制植物生長的養(yǎng)分元素41-43
- 4.2 植物的養(yǎng)分利用策略43-44
- 4.3 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44-47
- 第五章 結論47-49
- 參考文獻49-59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59-61
- 致謝61-63
- 個人簡歷63-6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月福,于振文,潘慶民;土壤水分脅迫對耐旱性不同的小麥品種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1998年03期
2 蘇培璽,陳懷順,李啟森;河西走廊中部沙漠植物δ~(13)C值的特點及其對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J];冰川凍土;2003年05期
3 馬欽彥,陳遐林,王娟,藺琛,康峰峰,曹文強,馬志波,李文宇;華北主要森林類型建群種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2年Z1期
4 張歲岐,山侖;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研究進展[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02年04期
5 黃建軍,王希華;浙江天童32種常綠闊葉樹葉片的營養(yǎng)及結構特征[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1期
6 李玉霖;毛偉;趙學勇;張銅會;;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qū)植物葉片氮磷化學計量特征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0年08期
7 李榮生,許煌燦,尹光天,楊錦昌,李雙忠;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進展[J];林業(yè)科學研究;2003年03期
8 莫江明,張德強,黃忠良,余清發(fā),孔國輝;鼎湖山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營養(yǎng)元素含量分配格局研究[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0年03期
9 王會肖,劉昌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內(nèi)涵及研究進展[J];水科學進展;2000年01期
10 胡中民;于貴瑞;王秋鳳;趙風華;;生態(tài)系統(tǒng)水分利用效率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報;2009年03期
本文關鍵詞:龍福建長汀馬尾松及其林下植物葉片化學計量與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497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484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