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老年人群肺功能與亞臨床頸動脈硬化的相關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 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內膜中層增厚 頸動脈斑塊 出處:《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圍內首位致死性疾病,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中國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持續(xù)上升,口前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率占城鄉(xiāng)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農(nóng)村38.7%,城市41.1%),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經(jīng)濟和社會負擔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有研究證明肺功能減退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提高,其作用機制尚未有定論,部分研究認為肺功能減退和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病理生理基礎和作用機制可能是因為肺功能減退導致的慢性系統(tǒng)性炎癥反應,此炎癥反應可引起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和以血管內膜通透性升高和血管內膜斑塊形成為特征的血管改變,這一病理進程可能就是兩者相關性的機制。頸動脈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發(fā)病機制,而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和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硬化公認的替代性指標且與心腦血管疾病呈正性相關,能夠預測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對于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和頸動脈斑塊與肺功能的相關性研究不多,而且結果并不完全一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香煙出產(chǎn)國和消費國,已有大量研究證明吸煙這一不良生活方式既可以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又能導致動脈硬化,但頸動脈硬化和肺功能減退之間的關系是否會因吸煙狀態(tài)不同而有改變仍存在爭議。有些研究顯示頸動脈硬化和肺功能減退兩者間的關系因吸煙與否而變化,比如美國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院(NHLBI)資助的美國社區(qū)人群動脈硬化研究(ARIC)的結果顯示,在吸煙人群中頸動脈硬化和肺功能減退兩者密切相關,但在從不吸煙人群中兩者并不相關。而法國的動脈硬化研究(the Etude sur le Vieillissement Arteriel study)和美國同樣由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院(NHLBI)資助但由約翰霍普金斯醫(yī)學院主持的多種族人群動脈硬化研究(MESA)卻顯示,不管是在吸煙人群還是在非吸煙人群中,動脈硬化和肺功能減退兩者均顯著相關。因此究竟動脈硬化和肺功能減退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且此關系是否會因吸煙狀態(tài)的不同而改變仍未有明確定論。中國人群中關于動脈硬化和肺功能減退的研究非常少,我們僅發(fā)現(xiàn)一篇上海的研究,該研究發(fā)現(xiàn)肺功能減退與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顯著相關,在吸煙人群中第一秒用力呼吸量(FEV1)減退與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顯著相關,但用力肺活量(FVC)與其相關性卻不顯著,不過該研究未對肺功能減退與頸動脈斑塊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目的通過對中國南方老年人群進行頸動脈B超檢查、肺功能檢查和流行病學特征調查及分析,探討中國南方老年人群中亞臨床頸動脈硬化與肺功能減退的相關性,同時探討不同性別和不同吸煙狀態(tài)人群中兩者的相關性,為早期識別高危人群,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據(jù)。對象和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對象均來自廣州生物庫隊列研究,這是一個包括中國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yī)院、香港大學和英國伯明翰大學三方參與的合作項目,本項目計劃研究環(huán)境、職業(yè)、生活方式和基因因素對常見慢性疾病的影響。由與廣州市政府密切合作的社區(qū)社會和福利性組織廣州市尊老康樂協(xié)會提供受檢者,該協(xié)會分會遍布廣州各區(qū)域,接納所有愿意參加的人,在廣州市內擁有一個分布廣泛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有107000會員,其中95%是廣州市永久居民,大概占同年齡階層廣州居民的7%。從2003至2007年,我們在南中國城市廣州收集了大概30000名50歲或以上的受檢者,本研究使用的是廣州生物庫隊列研究心血管亞隊列的受檢者1625人,由通過統(tǒng)一培訓的訪談者使用標準結構的電腦為基礎的調查問卷調查受檢者的職業(yè)暴露、疾病家族史、個人既往病史、認知狀態(tài)和生活習慣(吸煙、飲酒和體力活動度)方面的信息。體力活動度是應用WHO制定的國際體力活動問卷(IPAQ),根據(jù)其活動強度和代謝當量(MET)分為活躍、充分(中等)和不足三級。吸煙的定義是至少每天吸一支煙或者每周吸7支煙并持續(xù)至少半年,現(xiàn)在吸煙的定義是詢問受檢者“您現(xiàn)在是否吸煙?”時答案是“是”,曾經(jīng)吸煙的定義是“曾經(jīng)吸煙但現(xiàn)在不再吸煙”,吸煙時限(以包年為單位)的相關信息也同時被收集。職業(yè)粉塵暴露是通過詢問受檢者“您從事的這份工作有粉塵接觸嗎?”并詢問接觸的粉塵類別來判斷。自評身體健康程度是通過詢問受檢者“總的來說,您認為您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是很好,好,差,很差”,好及很好定義為好,差及很差定義為差。體格檢查包括血壓、身高、坐高、體重、腰圍和臀圍測定。使用Omron 705CP自動血壓計測量靜坐位血壓3次,其中取后兩次的血壓得出的均值作為血壓值?崭菇炒笥8小時后抽取血液檢驗血糖、高敏C反應蛋白和血脂(甘油三脂、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臨床檢驗室運用標準程序進行測量得出結果。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或自報使用降壓藥。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空腹血糖7.0 mmol/L或者兩小時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11.1 mmol/L或者之前被診斷為糖尿病或口服降糖藥。使用意大利羅馬生產(chǎn)的Cosmed渦輪流量肺功能儀對受檢者的肺功能進行檢查,受檢者取站姿,檢查者按照標準化程序進行肺功能檢查,每位受檢者都進行了至少三次的檢查,其中最好的結果作為該受檢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根據(jù)Ip對中國香港人的肺功能預測公式進行計算得出FEV1和FVC的預測值。根據(jù)慢阻肺的全球倡議(GOLD)指南中的建議確定慢阻肺的診斷標準,即在未使用氣管擴張劑之前,不管其有無呼吸道癥狀表現(xiàn),FEV1/FVC0.70均診斷為慢阻肺。對FEV1%預測值百分比、FVC%預測值百分比和FEV1\FVC比值排序后進行三分位分組,其中FEV1%預測值百分比的三分位分界點分別是第一分位91.17%;第二分位91.17%-104.40%以及第三分位104.40%。FVC%預測值百分比的三分位分界點分別是第一分位90.52%;第二分位90.52%-102.76%;以及第三分位102.76%。而FEV1\FVC比值的三分位分界點分別是第一分位76.96%;第二分位76.96%-81.81%;以及第三分位81.81%。使用B-型彩超檢查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和頸動脈斑塊是判斷是否存在頸動脈硬化及其嚴重程度的一項非侵入性的定量檢測方法,由一名?漆t(yī)師使用高分辨率的ALT HDI 3000增強型(7.5 MHz中頻)對1996名受檢者進行頸動脈B-型彩超檢查,使用預先統(tǒng)一的標準化程序(在左右頸總動脈交叉處近心端10 mm)對所選擇的受檢者進行檢查操作統(tǒng)一測量相關數(shù)據(jù),圖像聚焦在后壁進行三個角度掃描,記錄內膜腔與中膜間最佳距離,使用自動影像分析軟件離線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CA-IMT),所有數(shù)據(jù)由一名預先不清楚受檢者信息的醫(yī)師分析診斷。當發(fā)現(xiàn)IMT增厚或頸動脈斑塊時,至少兩名醫(yī)師,其中包括一名高級醫(yī)師,進行討論后做出診斷。測得左右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最厚值后取其均值進行分析,CCA-IMT增厚的定義是左、右或雙側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1.0mm。頸動脈斑塊的診斷標準是頸動脈內膜向頸動脈腔內突出≥1.2mm,在受檢者左或右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或頸動脈分叉處的動脈內膜有一處或多處斑塊均稱為斑塊形成。頸動脈斑塊嚴重程度按斑塊數(shù)量分為0個、1個和2個及以上。本研究實施前報廣州市醫(yī)學倫理學會審查,每名受檢者均在檢查前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所有數(shù)據(jù)仔細核對后將原始數(shù)據(jù)整理錄入計算機,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連續(xù)性變量使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差異顯著性,分類變量使用卡方檢驗,等級變量使用秩和檢驗進行分析,使用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不校正混雜因素和校正混雜因素后頸動脈硬化指標(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和頸動脈斑塊)與肺功能指標(慢阻肺、FEV1%預測值百分比、FVC%預測值百分比和FEV1\FVC比值)的關系,模型1校正了年齡(年),性別,教育程度(小學以下,中學和大學以上),職業(yè)(體力勞動者,非體力勞動者和其他),吸煙(從不吸煙,既往吸煙,現(xiàn)在吸煙0-29包年和現(xiàn)在吸煙30包年),飲酒(從不飲酒,既往飲酒和現(xiàn)在飲酒),職業(yè)粉塵暴露,自覺健康狀況和體力活動度(體力活動活躍,體力活動充分和體力活動不足)。模型2在模型1基礎上增加了對體重指數(shù),高敏C反應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脂,收縮壓和糖尿病的校正。分別對性別和吸煙與肺功能的交互作用進行檢驗的同時,也按照不同性別和吸煙狀態(tài)分組后再分析各組內肺功能和動脈硬化的關系。所有分析均以雙尾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受檢者流行病學特征的調查分析廣州生物庫隊列研究心血管亞隊列的1996名受檢者中具有有效數(shù)據(jù)的1625(81%)名受檢者被納入本次分析,其流行病學特征的調查分析顯示:本研究人群平均年齡為59.3歲,標準差為6.8,其中女性占49.5%,肺功能檢查顯示9.7%的受檢者有慢阻肺。與沒有慢阻肺的人群比較,有慢阻肺的人群年齡更大,社會經(jīng)濟地位更低(教育程度更低,體力勞動者占比例更大),男性和吸煙者更多,患高血壓者所占比例更大,更傾向于自評不太健康。他們的高敏C反應蛋白濃度和收縮壓更高,頸總動脈內膜中層更厚,其頸動脈斑塊和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的發(fā)病率也更高,但是他們的體重指數(shù)更低,血脂也更低(除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外,所有差異的顯著性檢驗p值均小于0.05),而體力活動度,飲酒,職業(yè)粉塵暴露,腰圍,糖尿病,舒張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和空腹血糖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對肺功能指標(FEV1%預計值百分比、FVC%預計值百分比和FEV1\FVC比值)三分位分組后再進行比較,FEV1%預測值第一分位人群中男性、高血壓、糖尿病和吸煙人群所占比例更大,年齡更大,他們有較長的腰圍和較高的體重指數(shù)、高敏C反應蛋白濃度、甘油三脂濃度、收縮壓、舒張壓,頸總動脈內膜中層更厚且發(fā)生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和頸動脈斑塊的比例更大,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更低,不過三分位之間職業(yè)、教育程度、飲酒、職業(yè)粉塵暴露、自評健康狀態(tài)、體力活動度、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總膽固醇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VC%預計值百分比和FEV1\FVC比值三分位后的比較發(fā)現(xiàn)傾向與FEV1%預計值百分比基本相似。2.性別和吸煙狀況與肺功能的交互作用我們發(fā)現(xiàn)沒有證據(jù)提示肺功能與頸動脈硬化的關系因性別和吸煙狀況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性別的交互作用的p值波動在0.17-0.57之間,吸煙狀況的交互作用的p值波動在0.23-0.83),因此我們所有的相關分析都將男女混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同時校正的混雜因素中均包括性別和吸煙狀況。另外我們也進一步分開不同性別和不同吸煙狀態(tài)人群后再進行分析以了解其不同人群中肺功能與頸動脈硬化的關系。3.慢阻肺與頸動脈硬化的相關性分析校正混雜因素前,與沒有存在慢阻肺的人群比較,有慢阻肺的人群發(fā)生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的幾率更大,經(jīng)過校正包括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教育程度,職業(yè),粉塵暴露史,自評身體狀況,體力活動度,吸煙飲酒習慣,高敏C反應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脂,收縮壓和糖尿病等在內的混雜因素后,這一傾向變得比較略微不具顯著性意義(校正后優(yōu)勢比(OR)1.45,95%可信區(qū)間(CI)0.91-2.29;P=0.12)。不過以上混雜因素的校正使慢阻肺與頸動脈斑塊發(fā)病率的相關性變得不再具顯著性意義(校正后優(yōu)勢比(OR)1.06,95%可信區(qū)間(CI)0.71-1.59)。不同性別人群的分析結果顯示與總人群相似。4.肺功能三分位與頸動脈硬化的相關性分析與FEV1%預計值百分比三分位分組中的最高分位組比較,最低分位組的人群發(fā)生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校正后OR 2.18,95% CI 1.42-3.34)和頸動脈斑塊(校正后OR 1.50,95% CI 1.08-2.09)的風險顯著升高。而與FVC%預計值百分比三分位分組中的最高分位組比較,最低分位組的人群發(fā)生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的風險顯著升高(校正后OR 2.29,95% CI 1.46-3.58),而其發(fā)生頸動脈斑塊的風險在校正混雜因素后變得略微不具顯著性意義(校正后OR 1.29,95% CI0.93-1.80;P=0.12)。與FEV1\FVC三分位分組中的最高分位組比較,最低分位組的人群發(fā)生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的風險顯著升高(校正后OR2.04,95% CI 1.31-3.17),而其發(fā)生頸動脈斑塊的風險在校正混雜因素后變得略微不具顯著性意義(校正后OR 1.29,95% CI0.93-1.79;P=0.13)。刪除有COPD的158名受檢者后,分析1467名無COPD人群的肺功能三分位與頸動脈硬化的相關性,結果與總人群的相似?偟膩碚f,肺功能減退與頸動脈硬化之問存在劑量-效應關系(趨勢P值波動在0.001到0.047)。5.不同性別和吸煙狀況組內肺功能三分位與頸動脈硬化的相關性分析不同性別和吸煙狀況的分層分析結果顯示出相似結果:無論是在吸煙和非吸煙人群中,或者是在男性和女性中,與FEV1%預測值百分比三分位分組中的最高分位組比較,最低分位組的人群發(fā)生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的風險均顯著升高:吸煙人群中校正后OR為3.00(95% CI 1.58-5.71),不吸煙人群中校正后OR為1.47(95% CI0.83-2.59;P=0.18),男性中校正后OR為2.16(95% CI1.32-3.55),女性中校正后OR為3.34(95% CI 1.19-9.39)。同樣無論是在吸煙和非吸煙人群中,與FVC%預測值百分比三分位分組中的最高分位組比較,最低分位組的人群發(fā)生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的風險均顯著升高:吸煙人群中校正后OR為1.77(95%CI0.95-3.29,P=0.07),不吸煙人群中校正后OR為1.98(95% CI1.07-3.65),但是女性中該風險(校正后OR 3.41,95% CI 1.22-9.55)似乎比男性(校正后OR1.52,95% CI0.93-2.49,P=0.10)要高。而人群按FEV1\FVC比值三分位分組后,無論是在吸煙和非吸煙人群中,最低分位組比最高分位組發(fā)生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的風險均顯著升高:吸煙人群校正后OR為3.26(95% CI1.66-6.39),不吸煙人群校正后OR為1.49(95% CI0.81-2.74,P=0.20),男性校正后OR為2.19(95% CI 1.31-3.66),女性校正后OR為1.65(95% CI0.71-3.83,P=0.24)。結論1.慢阻肺和頸動脈硬化存在相關性,經(jīng)過對包括吸煙在內的多種潛在混雜因素的校正后,慢阻肺與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的相關性變得比較不顯著,而慢阻肺與和頸動脈斑塊的相關性變得不顯著。2.慢阻肺與頸動脈硬化的關系不因性別不同而改變。3.經(jīng)過對包括吸煙在內的多種潛在混雜因素的校正后,社區(qū)總人群中肺功能減退與頸動脈硬化風險增高密切相關且呈劑量效應關系。4.剔除了氣流受限受檢者后的社區(qū)人群中肺功能減退與頸動脈硬化風險增高同樣密切相關且呈劑量效應關系。5沒有發(fā)現(xiàn)證據(jù)提示肺功能三分位與頸動脈硬化的關系因性別吸煙狀況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6.不同性別和吸煙狀況的分層分析結果顯示出相似結果:校正混雜因素前后肺功能減退與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增厚的風險顯著升高,而肺功能減退與頸動脈斑塊的相關性在校正混雜因素后減低并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通過對肺功能減退和頸動脈硬化的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對包括吸煙在內的多種潛在混雜因素的校正后,肺功能減退與頸動脈硬化風險增高仍密切相關。肺功能減退與頸動脈硬化的相關性不因性別和吸煙狀態(tài)的不同而改變。由于我們的研究性質是橫截面研究,且樣本量相對較少,需要更多更進一步的大樣本量研究對我們的研究結果進行進一步論證,如果我們的研究結果被進一步證明,那么有必要對肺功能減退人群進行亞臨床期的動脈硬化情況的篩查以早期識別動脈硬化高危人群,同時采取相應措施來預防其進一步惡化和預防相關并發(fā)癥,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減輕其造成的社會和經(jīng)濟負擔。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43.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宛竹,王琳;社區(qū)人群258例頸動脈硬化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3年05期
2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及其進展學習班暨首屆全國頸動脈硬化狹窄外科治療學術研討會征文通知[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4年09期
3 方衛(wèi)華;田東;陳友東;蘇航;;老年頸動脈硬化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測定及意義[J];感染 炎癥 修復;2004年04期
4 楊明;吳政;;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頸動脈硬化關系的探討(附96例分析)[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8年06期
5 胡玉英;劉泰;胡躍強;張青萍;何乾超;梁妮;;頸動脈硬化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年07期
6 趙清水;張瓊;黃少平;;北京市房山區(qū)農(nóng)村中老年人群頸動脈硬化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年06期
7 蘇雯娟;梅仕屏;張怡文;胡蓓君;丁赫;;540例老年人頸動脈硬化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關系探討[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05年04期
8 黃位水;方衛(wèi)華;蘇航;;老年頸動脈硬化患者血清中脂聯(lián)素測定及意義[J];人民軍醫(yī);2007年09期
9 ;國家級繼續(xù)教育項目第五期“頸動脈硬化狹窄外科治療及進展”學習班通知[J];中國微侵襲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8年02期
10 ;國家級繼續(xù)教育項目第五期頸動脈硬化狹窄外科治療及進展學習班[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惠瓊;陳薇;林愛珍;郭水英;;頸動脈硬化綜合征61例分析[A];2009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2 陳莉;;動脈粥樣硬化性腦卒中與頸動脈硬化參數(shù)的相關性研究[A];2010年超聲醫(yī)學和醫(yī)學超聲論壇會議論文集[C];2010年
3 朱文暉;張夢璽;;頸動脈硬化的超聲改變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第八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4年
4 崔可飛;王學清;楊一凌;;血漿不對稱二甲基精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硬化之間關系的研究[A];中國超聲醫(yī)學工程學會第三次全國淺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高峰論壇)論文匯編[C];2011年
5 楊文;王曉璐;喬鋒利;劉柏輝;張艷華;于艷春;;老年人脈壓與C-反應蛋白和頸動脈硬化的關系[A];第九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劉長建;黃佃;劉晨;王煒;冉峰;;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頸動脈硬化狹窄[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周圍血管疾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江朝強;徐琳;林潔明;林大慶;張維森;劉斌;靳雅麗;鄭家強;Thomas GN;;吸煙與戒煙對頸動脈硬化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結局——廣州生物庫心血管疾病亞隊列[A];第15屆全國控制吸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丹倫;徐書真;;44例拉薩市藏族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病率分析[A];中國超聲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十一屆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2年
9 袁喬英;李慧梅;普麗絲;何剛;;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與頸動脈硬化相關性探討[A];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10 李書兵;藿芝蓉;;頸動脈硬化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相關性研究[A];第十一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成立二十周年慶典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潘靜;中國南方老年人群肺功能與亞臨床頸動脈硬化的相關性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向靜;老年認知功能障礙與頸動脈硬化及相關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代玲芝;MHD患者頸動脈硬化臨床相關因素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季業(yè);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和頸動脈硬化及代謝綜合征的關系[D];蘇州大學;2015年
3 劉萌萌;腹膜透析頸動脈硬化患者蛋白質能量消耗的臨床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4 鐘金鵬;基于實驗室指標的頸動脈硬化模型的建立與評價[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吳海蘭;SAA1水平及其SAA1基因rs12218基因多態(tài)性與2型糖尿病及頸動脈IMT的相關性研究[D];延邊大學;2014年
6 盧致富;頸動脈硬化患者中醫(yī)體質特點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7 李龍;大理地區(qū)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硬化的關系[D];大理學院;2015年
8 韓延花;糖尿病及其頸動脈硬化患者脂聯(lián)素SNP45基因多態(tài)性與長期氧化應激相關性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9 金政仙;糖尿病及其頸動脈硬化患者脂聯(lián)素SNP276基因多態(tài)性與長期氧化應激的相關性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10 蔡燕軍;非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血糖化血紅蛋白、BNP與頸動脈硬化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45504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455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