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參數(shù)變化對方鋼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響
本文選題:方鋼管再生混凝土柱 切入點:抗震性能 出處:《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研究方鋼管再生混凝土柱在不同參數(shù)變化下的結構抗震性能.方法通過模擬計算結果與相關試驗結果的比較,檢驗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正確性.利用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以再生骨料取代率、截面含鋼率、軸壓比、長細比為參數(shù)進行有限元模擬分析.結果隨著再生混凝土取代率的增加,試件的水平承載力和塑性變形能力稍有降低;隨著截面含鋼率的增加,試件的水平承載能力和塑性變形能力提高;隨著軸壓比的增加,試件的水平承載力提高,但塑性變形能力有所降低;隨著長細比增加,試件的水平承載能力和塑性變形能力均有所降低.結論鋼管再生混凝土柱具有良好的滯回性能,需將構件的含鋼率、軸壓比、長細比控制在合理范圍內(nèi),構件才能達到最佳性能.
[Abstract]:The seismic behavior of recycled 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different parameters is studied. Check the correctness of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established by the test. Using the established finite element model with recycled aggregate replacement rate, section steel content,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Result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eplacement ratio of recycled concrete, the horizontal bearing capacity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 decrease slightly, and the steel content of the sec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teel content of the section. The horizontal bearing capacity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but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capacity decreased. The horizontal bearing capacity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s are decreased. Conclusion the recycle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 have good hysteretic properties, and the steel content,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and aspect ratio of the members sh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 a reasonable range. Components can achieve optimal performance.
【作者單位】: 沈陽建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編輯部;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902073)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科技項目(2014-K2-019,2011-K2-5)
【分類號】:TU352.11;TU398.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胡瓊;陳偉偉;鄒超英;;再生混凝土粘結性能試驗研究[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12期
2 POON ChiSun;;Recent studie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in China-A review[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2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杜朝華;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及構件受力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學兵;方志;郭雪怡;徐曉偉;唐卓;樊萱;匡成鋼;;DSP強化與預處理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強度及破壞機理分析[J];工業(yè)建筑;2012年04期
2 支正東;張大長;徐恩祥;陳愷;;鋼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軸壓性能試驗研究[J];工業(yè)建筑;2012年12期
3 張向?qū)?陳宗平;王講美;薛建陽;鄭述芳;李啟良;蘇益聲;;鋼管再生混凝土長柱偏壓性能研究[J];工程力學;2013年03期
4 潘國鋒;張惠華;;骨料取代率對方鋼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力學性能的影響[J];福建建筑;2013年03期
5 陳娟;曾磊;;鋼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軸壓力學性能試驗[J];蘭州理工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6 李瀅;;建筑垃圾制備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的試驗研究[J];粉煤灰綜合利用;2013年04期
7 王博;白國良;代慧娟;吳淑海;;再生混凝土與鋼筋粘結滑移性能的試驗研究及力學分析[J];工程力學;2013年10期
8 郝江華;高欣樂;李超;;鋼管再生混凝土軸壓短柱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3年05期
9 曹萬林;張勇波;董宏英;周中一;;再生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研究進展與評述[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3年06期
10 王林;;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年3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斌;異形截面多腔鋼管混凝土巨型柱框架抗震試驗與理論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2年
2 黃瑩;再生粗骨料對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影響機理研究[D];廣西大學;2012年
3 楊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壓本構關系及其與鋼筋間粘結滑移性能研究[D];廣西大學;2012年
4 馬輝;型鋼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及設計計算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年
5 王云;棒材二輥矯直過程及關鍵技術研究[D];燕山大學;2013年
6 宮建國;立式圓柱形鋼制儲罐在諧波沉降下的屈曲行為及缺陷敏感度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7 王振海;埋入式PBL剪力連接件力學特性及承載機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8 劉鴻;壓力分散型錨索錨固機理及相關技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9 朱登元;柱式橋臺前坡改造土中骨架結構加固機理及穩(wěn)定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10 朱浩川;薄壁不銹鋼軸壓構件的極限承載力[D];浙江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良穎,鄭建軍;二維骨料密度分布的邊界效應[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2年02期
2 唐捷;;再生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初步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年04期
3 楊曦;吳瑾;梁繼光;;再生混凝土抗拉強度與抗壓強度關系的試驗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5期
4 周彬彬;孫偉民;郭樟根;瞿紅梅;曹其艇;劉佳亮;;再生混凝土梁抗剪承載力試驗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6期
5 周徽;柳炳康;陸國;;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學性能試驗分析[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6期
6 李俊;尹健;周士瓊;李益進;;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改性研究[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05年06期
7 丁樹謙;;建筑垃圾的循環(huán)利用[J];城市問題;2009年09期
8 宋燦;鄒超英;徐偉;;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學性能的試驗研究[J];低溫建筑技術;2007年03期
9 張利娟;徐亦冬;;再生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與彈性模量研究[J];低溫建筑技術;2008年01期
10 沈丹;孫偉民;黃穎;戴薇原;繆漢良;;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公式的探討[J];建筑節(jié)能;2008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吉峰;鋼筋混凝土結構非線性有限元分析及有限單元構造方法的研究[D];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01年
2 孫躍東;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試驗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青寧;徐改革;姜維山;鄭先超;徐明堂;;局部外包方鋼管連接混凝土構件工作性能試驗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3期
2 邵永松;劉洪波;寇俊同;;截面方鋼管支撐的彈塑性穩(wěn)定性研究[J];工程力學;2014年S1期
3 張俊杰;譚平;周鳳林;;方鋼管砼結構研究現(xiàn)狀評述[J];雞西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4 黃一杰;張林彥;閻春生;;方鋼管混凝土粘結-滑移的力學分析[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08年03期
5 郭崗,鄺昊;方鋼管連接失效模式及判別準則[J];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2004年09期
6 鄭文忠;張格明;柳旭東;張博一;;灌漿方鋼管壓陷極限承載力試驗[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7年04期
7 蘇東;;方鋼管高強膨脹混凝土性能實驗研究[J];廣東建材;2007年08期
8 李強,王翠表,于濤,陳春山;薄壁方鋼管專用組合切斷刀[J];工具技術;2004年05期
9 陳兵;劉曉;李四平;陳龍珠;;方鋼管膨脹混凝土性能實驗研究[J];建筑材料學報;2008年01期
10 賈寶英;;高頻焊接方鋼管內(nèi)壁壓痕設備的研發(fā)分析[J];機械工程師;2009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濤;邵永波;;軸向壓力作用下主管壁加厚的T型方鋼管節(jié)點靜力強度研究[A];第18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09年
2 韓慶華;許姍姍;;薄壁方鋼管吸能特性研究[A];慶祝劉錫良教授八十華誕暨第八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張素梅;周明;;方鋼管約束下混凝土的抗壓強度[A];中國鋼協(xié)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協(xié)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C];1999年
4 韋灼彬;陶忠;韓林海;;方鋼管(早強)混凝土構件的設計計算[A];中國鋼協(xié)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協(xié)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C];1999年
5 聞洋;郝銘科;;偏壓方鋼管混凝土短柱的受力性能研究[A];鋼結構工程研究⑧——中國鋼協(xié)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第12屆(ASSF-2010)學術交流會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陶忠;王志濱;韓林海;;采用加勁肋改善薄壁方鋼管混凝土工作性能初探[A];第十三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4年
7 盧方偉;李四平;姚華;;方鋼管膨脹混凝土軸壓短柱的試驗研究[A];慶祝劉錫良教授八十華誕暨第八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徐蕾;劉玉彬;;方鋼管配筋混凝土柱耐火性能研究[A];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第十次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李幗昌;狄成義;;方鋼管高強混凝土軸壓中長柱的非線性有限元分析[A];鋼結構工程研究⑧——中國鋼協(xié)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第12屆(ASSF-2010)學術交流會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李斌;張迎春;;組合方鋼管混凝土短柱軸壓力學性能的試驗研究[A];第17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楊凱;第十屆北方鋼管技術研討會召開[N];中國冶金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朱美春;鋼骨—方鋼管自密實高強混凝土柱力學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2 趙同峰;方鋼管鋼骨混凝土構件力學性能研究[D];東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令昀;帶肋方鋼管混凝土短柱軸壓承載力及抗側向沖擊性能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2 陳朋朋;方鋼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廣西大學;2015年
3 張金鎖;薄壁方鋼管再生混合柱的軸壓和抗震性能試驗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4 王金鑫;鋼骨—方鋼管混凝土短柱偏壓力學性能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5 劉曉;用于方鋼管膨脹混凝土構件的膨脹混凝土材料設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6 徐斌;薄壁方鋼管梁柱節(jié)點力學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2年
7 申鑫;方鋼管混凝土粘結性能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8 李玲;火災(高溫)后方鋼管再生混凝土柱的力學性能試驗研究[D];廣西大學;2014年
9 張迎春;組合方鋼管混凝土短柱軸壓力學性能研究[D];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2008年
10 任少華;方鋼管混凝土粘結性能及臨界粘結長度的試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669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6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