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十六至十九世紀中日貨幣流通制度演進路徑的分流

發(fā)布時間:2020-12-20 06:49
  16—19世紀中日兩國貨幣流通制度的演進路徑發(fā)生兩次重要分流。第一次分流發(fā)生在16世紀中下葉以降,從貨幣發(fā)行管理權的視角看,中國是"主導權下移",表現(xiàn)為自下而上的貨幣稱量銀化,以及政府貨幣發(fā)行權動搖、弱化了對核心貨幣的管理干預能力;日本則是"主導權上移",表現(xiàn)為幕府建立了政府主導的金銀銅三貨制度,有能力多次改鑄貨幣、調(diào)節(jié)貨幣流通市場。19世紀下半葉,中日兩國在建立近代貨幣金融體制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更明顯的分流。中國貨幣金融制度不但發(fā)展遲緩,而且呈現(xiàn)出混亂不堪的局面,貨幣主權遭遇嚴重侵蝕;日本較早且較順利地建立起近代貨幣金融制度,確立了國家貨幣主權。這不僅影響了中日兩國的歷史命運,也彰顯了國家金融能力的傳統(tǒng)特質(zhì)對構建近代金融體制的深層次作用,折射出歷史遺產(chǎn)的路徑依賴對于制度變遷的深層影響。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 2020年10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25 頁

【部分圖文】:

十六至十九世紀中日貨幣流通制度演進路徑的分流


清末貨幣結構占比①

成色,幕府


鑒于元祿、寶永貨幣改鑄后,貨幣市場上廣泛出現(xiàn)劣幣驅(qū)逐良幣的現(xiàn)象,貨幣供給逐漸過剩并出現(xiàn)通貨膨脹,新井白石于1714年主導的“正德復古幣制”變更了這一政策。其貨幣改鑄政策力圖恢復德川“祖制”,實行貨幣緊縮政策。貨幣改鑄直接導致物價跌落,經(jīng)濟趨于蕭條。其后的享保改鑄延續(xù)了正德改鑄的做法,基本保持了金銀貨的高品位,增加了銅錢供應,并允許各藩再度發(fā)行紙幣藩札以緩解通貨緊縮的壓力。(57)但這無助于解決通貨緊縮,最終元文改鑄再次降低了金銀幣成色(圖1),使得通貨緊縮問題逐步得到有效緩解。萬延改鑄時期,日本面臨著更復雜的問題,如國內(nèi)外金銀比價巨大缺口造成黃金外流,德川幕府急需財政資金推行新改革、平衡物價并彌補不平等條約帶來的經(jīng)濟損失等。為此,德川幕府試圖鑄造“安政二朱銀”扭轉美國強加給日本的“洋銀1枚=銀3分”的同種同量不合理原則,實現(xiàn)洋銀1枚=優(yōu)質(zhì)銀1分。這次改鑄雖因列強的抗議遭遇挫折,但有效遏制了黃金流失、套利投機問題。(59)其后德川幕府鑄行劣質(zhì)的萬延小判金,并強行將金銀比價從之前的1∶5調(diào)整為1∶15.7,實現(xiàn)國內(nèi)外比價的對稱化,但也釀成物價上漲、政府對外支付壓力驟升的問題。為此,德川幕府大量鑄行低品位的“萬延二分金”,并增鑄鐵錢、大錢,禁止舊金貨流通,這導致貨幣流通量大增,德川幕府獲得巨額利潤。二分金迅速成為市場的本位幣,并意外實現(xiàn)了1美元=金2枚=金1兩的結果,為日元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60)德川幕府通過對日本貨幣的多次改鑄,逐步掌握了干預貨幣市場的主導權,為明治時期國家貨幣主權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明清時代的“統(tǒng)計銀兩化”與“銀錢兼權”[J]. 陳鋒.  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 2019(06)
[2]礦權與鑄幣化:近世日本分層貨幣制度的演進——兼論與中國的比較[J]. 許晨.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5)
[3]清代幣制改革的醞釀與糾葛——以厘定國幣為中心[J]. 熊昌錕.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3)
[4]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近代國家轉型的契約性[J]. 劉軒.  世界歷史. 2018(06)
[5]明治維新若干問題的再思考[J]. 宋成有.  日本學刊. 2018(03)
[6]白銀進出口與明清貨幣制度演變[J]. 杜恂誠,李晉.  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 2017(03)
[7]晚清區(qū)域貨幣市場發(fā)展研究——以營口“過爐銀”為中心[J]. 王昉,燕紅忠,高宇.  歷史研究. 2016(03)
[8]明末清初江南的棉布交易機制與銀錢使用——以松江府為中心[J]. 吳滔,于思瑩.  學術研究. 2016(05)
[9]明代經(jīng)濟的結構性變化[J]. 趙軼峰.  求是學刊. 2016(02)
[10]清代和日本江戶時代貨幣政策比較試析[J]. 李紅梅.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6)



本文編號:292741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92741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013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