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住房公積金制度評估與反思:基于住房支付能力視角
本文選題:住房公積金 + 中央公積金 ; 參考:《蘭州學(xué)刊》2017年10期
【摘要】:以住房支付能力為視角,考察住房公積金的制度結(jié)構(gòu)與政策參量,并對制度進(jìn)行理性評估與反思。研究選取五個典型城市社平工資繳存家庭為計算對象,分析數(shù)據(jù)顯示,相對較低的繳存比例、較低的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相對較高的貸款利率,使得即使受到制度覆蓋,家庭仍然存在較差的支付能力,政策逆向再分配效果依舊顯著。政策反思和評估認(rèn)為,中國住房公積金制度學(xué)習(xí)新加坡經(jīng)驗,是一種不完全的政策轉(zhuǎn)移。中國住房市場結(jié)構(gòu)決定了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強支付能力的不可復(fù)制性,同時在政策轉(zhuǎn)移過程中沒有充分考量兩個國家不同的經(jīng)濟、社會、政治等制度背景與理念。提出通過限高助低提高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公積金的可及性、建立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gòu)等改革建議。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using affordabil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policy parameters of housing provident fund, and makes rational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system. In this study, five typical urban families with equal wages were selected as the calculating objects. The data show that the relatively low paid-in ratio, the lower housing accumulation fund loan amount, the relatively high loan interest rate, make them even covered by the system. Families still have poor ability to pay, and the effect of policy reverse redistribution is still significant. The policy 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 believe that the Chinese housing accumulation fund system is an incomplete policy transfer to learn from Singapore's experience.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housing market determines the non-replicable nature of Singapore's central provident fund system, and fails to fully consider the different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s and concepts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transfe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form suggestions such as limiting high aid and rais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housing accumulation fund for low- and middle-income families and establishing policy-oriented hous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作者單位】: 北京工業(yè)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社會學(xué)系;首都社會建設(shè)與社會管理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基金】:“北京工業(yè)大學(xué)人文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14000514316010)”資助
【分類號】:F299.23;F832.479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云卿;;淺析我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J];現(xiàn)代商業(yè);2008年17期
2 夏剛;任宏;楊莉瓊;;城市不同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研究[J];建筑經(jīng)濟;2008年08期
3 余凌志;屠梅曾;;基于收入余額指標(biāo)的城鎮(zhèn)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評價模型[J];上海交通大學(xué)學(xué)報;2008年09期
4 張智;;住房支付能力的概念辨析[J];住宅產(chǎn)業(yè);2009年04期
5 黃順英;;我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與住房問題研究[J];建筑經(jīng)濟;2009年10期
6 湯臘梅;;基于住房支付能力的住房保障對象的界定[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0年10期
7 湯臘梅;;基于收入增長的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分析[J];求索;2010年11期
8 毛豐付;潘加順;鄒琳華;;職業(yè)背景、戶籍制度與城市新移民住房支付能力——來自杭州的調(diào)查[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3年10期
9 劉朝馬;;國際住房支付能力現(xiàn)狀啟示與我國的政策選擇[J];統(tǒng)計研究;2007年10期
10 戚文舉;葉榮德;;基于不同視角的國外住房支付能力測度研究述評[J];華東經(jīng)濟管理;2009年10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鐘園;求解中國住房支付能力[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6年
2 證券時報記者 孫玉;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指標(biāo)為何束之高閣?[N];證券時報;2011年
3 魏文彪;降房價是沒信心還是沒決心[N];中華工商時報;2011年
4 周婷玉 馬嘉驪;北京住房支付能力最弱[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5 康華 賀永祿;城鎮(zhèn)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應(yīng)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相適應(yīng)[N];中華建筑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汪曉霞;10.4% 房價控制,手段比目標(biāo)更重要[N];新華日報;2011年
7 伊杰;誰來主導(dǎo)“三位一體”房價控制?[N];證券日報;2011年
8 蔡曉輝;各地“房價控制目標(biāo)”何以五花八門?[N];西部時報;2011年
9 上海易居房地產(chǎn)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 楊紅旭;房價控制目標(biāo)應(yīng)充分聽取民意[N];中國證券報;2011年
10 新華社記者 劉敏 葉鋒 石志勇;樓市“限價”怎么變成了“限漲”[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條
1 夏剛;住房支付能力研究[D];重慶大學(xué);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魏艷;城市新移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xué);2012年
2 付茹;基于住房支付能力的普通商品住宅用地價格合理性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14年
3 劉雯;湖北省城鎮(zhèn)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區(qū)域差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6年
4 趙娟;成都市城鎮(zhèn)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評價[D];重慶交通大學(xué);2016年
5 馬賽男;中國城鎮(zhèn)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D];湖南大學(xué);2008年
6 張麗;我國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xué);2005年
7 鄒銳文;北京城鎮(zhèn)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xué);2011年
8 李莎;北京城鎮(zhèn)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xué);2011年
9 楊陽;武漢市城鎮(zhèn)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2年
10 曹濤;城鎮(zhèn)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2年
,本文編號:200396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003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