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記憶與地域認同:基于三地調查數據的年齡-時期-世代效應分析
【部分圖文】:
民眾的通脹記憶程度總體呈上升趨勢,而大陸民眾的通脹記憶在1995-2001年間經歷了一次幾與通脹率同步的下降,這種通脹記憶強度非線性的時期效應可被視為民眾對短期內物價水平變化的快速反應。圖2通貨膨脹記憶的年齡效應(a)和時期效應(b)為了探討通貨膨脹記憶對三地民眾認同重構的影響,厘清記憶對認同作用機制的年齡-時期-世代效應及其地域差異,研究進一步采用HAPC-CCREM模型,分析影響民眾個體認同、本地認同、民族認同和全球認同的個體層面固定效應以及時期和世代的隨機效應,結果如表2所示。從固定效應來看,個體認同、本地認同、民族認同與全球認同存在著顯著的個體地域差異。其中,香港民眾的個體認同程度顯著低于大陸(p<0.001),本地認同、民族認同與全球認同水平則與大陸相當;臺灣民眾除本地認同低于大陸外(p<0.001),個體認同(p<0.001)、民族認同(p<0.001)和全球認同(p<0.001)均顯著更高。也就是說,具體到通貨膨脹這一全球性風險事件中,在其他控制變量和通脹記憶強度取值一定的情況下,以大陸為參照,香港民眾出現“風險自擔”心態(tài)的程度相對更低;臺灣民眾則較少視本島為命運共同體,轉而尋求個體自治、民族認同感和世界公民身份。表2地域認同的多水平年齡-時期-世代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個體認同本地認同民族認同全球認同Coef.SECoef.SECoef.SECoef.SE層1:固定效應截距2.396***0.2592.884***0.3372.370***0.2981.641***0.412地區(qū)(0=大陸)臺灣0.542***0.056-0.522***0.0510.513***0.0420.840***0.062香港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劉于思;;民族主義、國家認同與數字化時代中國網民的集體記憶[J];全球傳媒學刊;2015年04期
2 陸曄;;媒介使用、社會凝聚力和國家認同——理論關系的經驗檢視[J];新聞大學;2010年02期
3 章清;“策問”中的“歷史”——晚清中國“歷史記憶”延續(xù)的一個側面[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黎熙元;全球性、民族性與本土性——香港學術界的后殖民批評與香港人文化認同的再建構[J];社會學研究;2005年04期
5 高新林;臺灣的三次通貨膨脹及其對策[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8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婉卿;黎熙元;;身份的迷思:香港居民多元認同辨析[J];當代港澳研究;2017年01期
2 劉于思;;民族主義、國家認同與數字化時代中國網民的集體記憶[J];全球傳媒學刊;2015年04期
3 李夷白;;從黃飛鴻到葉問——以反派角色設置淺析武俠電影核心價值與流變[J];傳媒國際評論;2015年00期
4 王艷娟;李少軍;;迎拒之間的選擇:清末科舉改試策論與西史接引[J];甘肅社會科學;2015年03期
5 張媛;;潛移默化:大眾傳媒與少數民族國家認同培養(yǎng)[J];傳播與版權;2015年04期
6 葛明駟;何志武;;國家形象的自我認知:現實與想象的沖突——基于對國家形象片網民評論的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7 袁愛清;;媒介幸福感研究:隱喻與構建[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8 劉立剛;程程;劉慶慶;高雅娟;周倜;;媒介使用對國家認同建構的影響分析及對策——以云南地區(qū)為例[J];新聞論壇;2015年01期
9 向曙曦;李臣凱;;新媒體使用對成人教育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及對策[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06期
10 方笑一;;皇帝之問:宋代殿試策問及其模式化焦慮[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陸曄;;媒介使用、社會凝聚力和國家認同——理論關系的經驗檢視[J];新聞大學;2010年02期
2 孫瑋;李美慧;;制造上海:報紙中的“上海開埠”——以2003年為例[J];新聞大學;2009年04期
3 丁未;;黑白世界:一個城中村的互聯網實踐——社會資源分配與草根社會的傳播生態(tài)[J];開放時代;2009年03期
4 江時學;;拉美國家重視強化社會凝聚力[J];求是;2008年23期
5 孫瑋;;“我們是誰”:大眾媒介對于新社會運動的集體認同感建構——廈門PX項目事件大眾媒介報道的個案研究[J];新聞大學;2007年03期
6 章清;“策問”中的“歷史”——晚清中國“歷史記憶”延續(xù)的一個側面[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7 章清;中西歷史之“會通”與中國史學的轉向[J];歷史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于思;亓力;趙舒成;;通脹記憶與地域認同:基于三地調查數據的年齡-時期-世代效應分析[J];臺灣研究集刊;2019年05期
2 何培忠;;日本學者副田義也談“世代”[J];青年研究;1986年07期
3 本刊編輯部;;C位出道,這是Z世代的舞臺[J];中國眼鏡科技雜志;2019年02期
4 李少威;;“軟世代”的崛起[J];南風窗;2016年22期
5 沈杰;;青年、世代與社會變遷:世代理論的源起和演進[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6 H.克諾爾 ,關山;當前社會的世代問題[J];國外社會科學;1981年09期
7 林·契什姆;蘇頌興;;知識的世代、世代的知識和知識的生產[J];中國青年研究;2006年03期
8 ;最新人群——“Z世代”的生存狀態(tài)[J];中國青年研究;1999年03期
9 秦麟征;“未來世代研究”展望──兼評首屆“將來世代國際論壇”學術研討會[J];國外社會科學;1995年01期
10 馬季方;為了將來世代的幸福[J];國外社會科學;1995年08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畢文灝;“罐裝世代”的政治感覺及其實踐[D];上海大學;2017年
2 葛建偉;“E”世代人群生活方式分類與電磁爐消費行為研究[D];江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9081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890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