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準備金率頻調對銀行流動性的政策效應測度——基于2010~2011年12次上調的數(shù)據(jù)分析
[Abstract]:The under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 makes deposit reserve polic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 In 2010-2011, the central bank raised Statutory deposit reserve ratio 12 times in order to restrain the economic overheating. In order to accurately measure the effect of the policy, an empi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modern econometric methods. There i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quired reserve ratio and the loan-to-deposit ratio of banks. The 12 increases of the central bank's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effectively restrain the liquidity of banks. Second, when the short-term fluctuation deviates from the long-term equilibrium, the non-equilibrium state will be pulled back to the equilibrium state with the adjustment strength of-0.7364; Third, deposit reserve ratio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bank loan-to-deposit ratio, and bank loan-to-deposit ratio is not Granger cause of deposit reserve ratio; fourth, the response of bank loan-deposit ratio to deposit reserve ratio shock has a four-month policy lag.
【作者單位】: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9BJL023)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12YJC630308) 北京工商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
【分類號】:F82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任兆璋;于孝建;;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實證分析[J];南方金融;2007年02期
2 汪昊;;央行和商業(yè)銀行視角下存款準備金率的實證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1年09期
3 李連發(fā);辛曉岱;;銀行信貸、經濟周期與貨幣政策調控:1984—2011[J];經濟研究;2012年03期
4 夏彩君;;我國存款準備金的調整對商業(yè)銀行的影響[J];思想戰(zhàn)線;2009年S2期
5 任康鈺;;對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理論分析和現(xiàn)實觀察[J];武漢金融;2012年05期
6 楊盛昌;;中央銀行頻頻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效果評價[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詹向陽;鄭艷文;;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透視[J];中國金融;201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嘉欣;;流動性過剩下的中國貨幣政策探析[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2 王虹;商景良;;貨幣相對流動性過剩對中國城市房價的影響——以北京市為例[J];北方經濟;2008年12期
3 代春柳;莊甲;;宏觀經濟運行下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探究[J];才智;2009年13期
4 何運信;;法定央行獨立性的反通脹效應及其影響因素——基于現(xiàn)有研究文獻的分析[J];財經論叢;2011年01期
5 劉爽;鄧正琦;;共建渝鄂湘黔跨省民族地區(qū)金融服務體系[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0期
6 陸軍;劉剛亮;;資產價格、通脹率與我國流動性過剩規(guī)模[J];當代財經;2011年04期
7 彭化非;;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對區(qū)域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影響研究:佛山案例分析[J];南方金融;2007年12期
8 閻豫桂;;中國經濟周期波動新特征:一個流動性的解釋[J];南方金融;2008年10期
9 白云;;淺析流動性過剩對我國股市的影響[J];北方經貿;2008年01期
10 周嫦琦;;應對流動性過剩的貨幣政策思考[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鄭青;中國國有金融資產管理體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田蕊;流動性沖擊與金融穩(wěn)定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3 檀江來;中國有問題金融機構處置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4 劉維奇;金融復雜性與中國金融效率[D];山西大學;2008年
5 劉林;微觀產能利用對我國宏觀資金流動性影響的實證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6 封丹華;從流動性過剩到流動性緊縮[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9年
7 李卓琳;金融危機與銀行流動性創(chuàng)造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8 薛峰;我國商業(yè)銀行產業(yè)組織結構與產業(yè)競爭力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9 秦洋;中國貨幣流動性失衡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克芳;九江銀行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2 董大偉;中興通訊的價值評估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3 李曉;我國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風險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潘昭宇;基于信托產品創(chuàng)新的我國信托業(yè)運營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5 莫君藝;國際收支雙順差與流動性過剩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燦;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的場外交易市場構建分析[D];天津大學;2010年
7 李程彬;我國商業(yè)銀行流動性創(chuàng)造的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李雯娟;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體系中的流動性與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
9 周秋紅;流動性過剩測度指標及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10 韓會敏;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效應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智;秦艷梅;;對我國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及其存在問題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李陽;;央行連續(xù)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與預期效應[J];財經科學;2007年02期
3 趙征;;近期央行頻繁使用存款準備金工具效果為何不明顯[J];財經科學;2007年09期
4 陸岷峰;高攀;;我國近十年存款準備金率調控的回顧與展望——基于階段性視角的分析[J];財經科學;2011年04期
5 王曉楓;袁紹鋒;;存款準備金工具低效之謎解析——基于最優(yōu)存款準備金規(guī)模理論[J];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10期
6 唐攀;;央行2007年一季度4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分析——直接原因流動性剩余[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年03期
7 李思琪;;歐美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發(fā)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大慶社會科學;2008年04期
8 蔣冠;劉紅忠;;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的傳導機制——基于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微觀結構分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9 李穎;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與商業(yè)銀行的發(fā)展[J];工業(yè)技術經濟;2005年05期
10 彭興韻;全球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演變及對中國的啟示[J];國際經濟評論;2005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義高;;六提存款準備金難撼房價[J];國土資源導刊;2011年07期
2 劉洋;;淺談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J];知識經濟;2008年05期
3 于江歌;嚴懋隆;;淺談2010年上半年三次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10年06期
4 吳麗華;孟照建;;我國連續(xù)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效果評價[J];經濟學動態(tài);2008年04期
5 李明亮;;緊縮加強 “牛”勢不改[J];股市動態(tài)分析;2006年24期
6 高蕓婧;;從準備金率上調看全球流動性緊縮[J];國際市場;2010年06期
7 趙錢龍;曹志鵬;;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對流動性過剩的影響[J];山東紡織經濟;2007年05期
8 湯敏;;央行還會重拳出擊嗎?[J];中國企業(yè)家;2006年15期
9 哈繼銘;吳華;;央行緣何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J];金融博覽;2006年12期
10 李明亮;;關于宏觀調控的猜想[J];股市動態(tài)分析;2006年4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信;郭艷琴;;銀行要以金融服務創(chuàng)新取勝[A];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技術經濟發(fā)展[C];2000年
2 張紅星;;外商銀行在廈發(fā)行紙幣情況述略[A];福建省錢幣學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第五次東南亞歷史貨幣暨海上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專輯[C];1994年
3 朱新中;;銀行營銷應重視培育忠誠客戶[A];江蘇省農村金融學會第二十次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萊利銀行簡介[A];2002中國—南非黃金技術、設備引進暨項目融資經貿洽談會論文集[C];2002年
5 盧慶杰;;存款準備金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的調控效果研究[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7年
6 尉文晉;;淺談建立銀行責任會計的主要內容[A];探索 創(chuàng)新 發(fā)展[C];2000年
7 杜莉;溫世華;;發(fā)達國家銀行業(yè)競爭格局的新特點及背景分析[A];國有經濟論叢2001——“企業(yè)家與專家高層論壇:國企改革新思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謝志雄;;談福建銀行的兩套紙幣[A];福建省錢幣學會成立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9 郁超英;;福建銀行銀元票無廠名版別之分析[A];福建省錢幣學會成立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10 賀樂睿;;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實踐與發(fā)展研究[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小樂;一次性凍結流動性三四千億元[N];解放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晁毓山;央行出手回收流動性 宣示“控通脹”[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10年
3 記者 袁蓉君;旨在回收節(jié)后流動性[N];金融時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路虹;點剎流動性[N];國際商報;2010年
5 王宇 劉亞琴;奮戰(zhàn)通脹壓力與流動性過剩[N];中國信息報;2011年
6 記者 姚玉潔 沈而默 王宇 王培偉;央行發(fā)信號:控通脹回收流動性[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7 華西證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沙偉斌;吸收流動性 不宜頻繁使用存準工具[N];中國證券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閆立良;公開市場重回凈回籠 未來多種流動性調控措施將并用[N];證券日報;2010年
9 郭茹;吳曉靈:釋放流動性宜先減央票發(fā)行[N];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
10 記者 姚玉潔 王濤 沈而默;回收流動性央行不手軟[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俊鋒;銀行公共關系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
2 董紅蕾;最優(yōu)銀行規(guī)制制度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3 梁麗珍;投資者情緒、流動性與資產收益[D];廈門大學;2008年
4 時文朝;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透明度對流動性的影響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5 孔松泉;基于銀行微觀信貸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東南大學;2002年
6 劉考場;股指期貨對股票市場影響的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7 郭睿;引進股指期貨對現(xiàn)貨市場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8 樓銘銘;商業(yè)銀行流動性層次管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姚秦;債券市場微觀結構與做市商制度:中國銀行間市場的理論及實證[D];復旦大學;2006年
10 蔡文潔;人民幣升值對中國資產價格的影響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昱;商業(yè)銀行信貸資產轉讓原理及其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陳亞茹;信用違約互換買賣價差的流動性因素探究[D];廈門大學;2008年
3 胡天浩;我國近期流動性過剩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陳妞;中國封閉式基金折價分期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9年
5 柴慈朋;做市商制度對銀行間債券市場流動性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9年
6 楊梅;中國債券市場流動性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7 王亮;中國證券市場股票流動性及其波動率與收益率的關系[D];吉林大學;2006年
8 張林昌;中國股票市場引入賣空機制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9 李江東;上海證券市場流動性的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10 嚴富國;銀行內部信用評級應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4491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44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