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通貨膨脹與產出缺口的關系研究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new Keynesian macroeconomic model to estimate the output gap in China, and analy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inflation based on the output ga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utput gap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flation, and the change of output gap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change of inflation rate. The reduction of the negative output gap can cause the inflation rate to rise, and the response of the inflation rate to the output gap has the effect of "speed limitation", and the response of inflation rate to the positive output gap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negative output gap, which is asymmetric.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output gap in inflation control policy.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經貿職業(yè)學院;
【基金】: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前沿與交叉學科創(chuàng)新項目(2011QY073)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110490432) 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BG125YB080) 北京經貿職業(yè)學院《財務管理》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成果
【分類號】:F224;F822.5;F1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石柱鮮,黃紅梅,石慶華;關于中國潛在GDP與景氣波動、通貨膨脹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4年08期
2 劉金全;金春雨;鄭挺國;;中國菲利普斯曲線的動態(tài)性與通貨膨脹率預期的軌跡:基于狀態(tài)空間區(qū)制轉移模型的研究[J];世界經濟;2006年06期
3 高鐵梅,劉玉紅,王金明;中國轉軌時期物價波動的實證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德奎;張耿;;經濟危機和信貸擴張背景下的通貨膨脹風險測度研究[J];財經論叢;2010年01期
2 趙紅強;徐卓順;譚屹然;;東北房地產現狀研究[J];重慶與世界;2011年07期
3 石柱鮮;趙紅強;譚屹然;;用小波和高斯頻譜合成方法對美國GDP進行分析模擬[J];重慶與世界;2011年07期
4 石柱鮮;孫皓;王婷;;中、日、韓潛在產出的估計與比較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8年06期
5 孫天琦;;全國及各省居民消費物價指數變化的同步性分析——基于2000年1月-2006年6月月度數據的一個比較[J];當代經濟科學;2007年01期
6 曾輝;尹小兵;;中國潛在GDP估計的比較研究——基于1952-2008年度和季度數據[J];南方金融;2009年06期
7 譚屹然;石柱鮮;趙紅強;;小波分析模型在經濟領域中的應用[J];工業(yè)技術經濟;2010年12期
8 譚屹然;石柱鮮;趙紅強;孟令莉;;吉林省投資與GDP增長研究[J];工業(yè)技術經濟;2011年02期
9 韓劍;;全球產出缺口與中國的通脹變動:基于擴展的菲利普斯曲線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9年08期
10 穆良平;張靜春;;難以實現預期目標的國際金融監(jiān)管改革——基于政治經濟學的分析[J];國際經濟評論;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玉海;;主要宏觀經濟變量對CPI沖擊響應分析[A];2009中國控制與決策會議論文集(3)[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翁媛媛;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x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2 王金明;我國轉軌時期經濟周期波動的特征分析及監(jiān)測方法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3 劉俊生;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測定和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4 劉玉紅;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實證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5 張耿;轉型期中國經濟波動的福利效應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6 史建明;河北省經濟波動周期性及成因的實證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7 陳學華;狀態(tài)空間模型理論與算法及其在金融計量中的應用[D];暨南大學;2007年
8 王林輝;我國經濟增長主要因素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9 何筱微;我國通貨膨脹過程形成機制和作用機制的計量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李慶華;我國經濟周期階段性和波動性的動態(tài)計量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玉紅;中國轉軌時期物價波動的實證分析[D];吉林大學;2004年
2 賀霖;作為調控總需求政策工具的政府采購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3 陳濤;中國貨幣政策非對稱效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6年
4 賀翠珠;中國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的估計方法研究及評價[D];湖南大學;2006年
5 李文芳;潛在產出測算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6年
6 黃小雄;關于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物價指數反常規(guī)關系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7 王婷;中日韓三國潛在GDP的估計及比較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8 樸粉丹;利用小波的我國經濟周期波動分析與主要經濟指標預測[D];吉林大學;2007年
9 陳健;廣東省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模型與實證[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7年
10 南蘭;我國物價周期波動的實證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從來;菲利普斯曲線與我國現階段的貨幣政策目標[J];管理世界;2000年06期
2 劉樹成;論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J];管理世界;1997年06期
3 胡鞍鋼;我國通貨緊縮的特點、成因及對策[J];管理世界;1999年03期
4 周海春;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J];管理世界;1999年03期
5 張煥明;1979年~2000年我國菲利普斯曲線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03年02期
6 劉金全,劉兆波;我國貨幣政策作用非對稱性和波動性的實證檢驗[J];管理科學學報;2003年03期
7 劉樹成;通貨緊縮:既不能估計不足亦不可估計過重[J];經濟研究;1999年10期
8 呂江林;我國通貨緊縮的政策成因[J];經濟研究;2001年03期
9 劉金全,范劍青;中國經濟周期的非對稱性和相關性研究[J];經濟研究;2001年05期
10 劉金全,劉志剛;我國經濟周期波動中實際產出波動性的動態(tài)模式與成因分析[J];經濟研究;2005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德奎;;基于產出缺口估計的通貨膨脹壓力測度研究[J];經濟經緯;2009年04期
2 中國人民銀行營業(yè)管理部課題組;楊國中;李宏瑾;;基于生產函數法的潛在產出估計、產出缺口及與通貨膨脹的關系:1978~2009[J];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3 張成思;;基于多變量動態(tài)模型的產出缺口估算[J];統計研究;2009年07期
4 李穎;;優(yōu)化經濟結構的財政貨幣政策路徑選擇[J];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07期
5 曾愛婷;賀慶春;;1979-2008年間我國通貨膨脹壓力分析——基于P-Star模型的實證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9年12期
6 吳漢洪;崔永;;中國的鑄幣稅與通貨膨脹:1952—2004[J];經濟研究;2006年09期
7 張紅偉;毛前友;;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基于中國的經驗證據(1994—2005)[J];天府新論;2008年02期
8 萬宇艷;蘇瑜;;中國資產價格與通貨膨脹關系的協整分析[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9 周梅;鄭玉歆;;一種基于P-Star模型的我國通貨膨脹壓力衡量方法[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9年24期
10 肖湘;王凌之;;對我國宏觀經濟領域幾個熱點問題的看法[J];新經濟雜志;2008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俊武;羅毅丹;;過剩產能能否抑制通貨膨脹?——基于包含隨機波動的TVP模型考察[A];2009年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張國良;曲國庫;;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和效果研究[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3 劉莉亞;;不同經濟背景下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影響差異化的實證研究[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10)[C];2010年
4 朱孟楠;嚴佳佳;;貨幣替代對貨幣政策運行的影響分析[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曹永琴;;貧困是非對稱貨幣政策的副產品嗎?——理論及基于中國1952—2006的實證檢驗[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7)[C];2008年
6 朱慶;;利率變動與我國居民消費行為[A];征信:加強信用體系建設 優(yōu)化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首屆齊魯金融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莊佳強;;中國貨幣政策對產出影響的實證分析[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邱崇明;張亦春;牟敦國;;資產替代與貨幣政策[A];中國金融學會第八屆優(yōu)秀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5年
9 方顯倉;;金融創(chuàng)新對貨幣政策利率與信用渠道傳導的影響——兼論我國頻繁使用準備金工具的原因[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7)[C];2008年
10 陸磊;;非均衡博弈、央行的微觀獨立性與最優(yōu)金融穩(wěn)定政策[A];中國金融學會第八屆優(yōu)秀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赤擇遠;抑通脹 宏調政策需軟硬結合[N];證券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肖明 實習記者 楊麗娟;2010年宏調政策“積極”“適度”不變[N];21世紀經濟報道;2010年
3 朱以師;樓市再度來到敏感期 貨幣政策謹慎微調[N];經濟視點報;2009年
4 唐福勇;全力應對政策方向大變[N];中國經濟時報;2008年
5 記者 王宇 姚均芳;時隔三年加息,憂增長讓位憂通脹[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6 記者 李帥;“雙政策”加速經濟回暖 微調控制潛在風險[N];中國聯合商報;2009年
7 記者 徐以升 李彬;李稻葵:今年是股市和房地產調整年[N];第一財經日報;2010年
8 新華社記者 記者 韓潔 王宇 江國成 姚均芳;“微調”不是對貨幣政策的微調[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9 本報記者 李遠方;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何時惠及物流行業(yè)[N];中國商報;2009年
10 記者 潘曉娟;貨幣政策回歸常態(tài)房地產業(yè)貸款將繼續(xù)受控[N];中國經濟導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佳;貿易信貸在中國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2 江武成;貨幣政策與中國經濟發(fā)展——以中國通貨緊縮時期為例的實證分析[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4年
3 雷國勝;貨幣政策的動態(tài)優(yōu)化與調整[D];四川大學;2007年
4 陳智文;油價沖擊:宏觀經濟影響與貨幣政策協調[D];廈門大學;2007年
5 王柏杰;資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選擇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蘇瑜;資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張龍;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及其配合效應分析[D];西北大學;2010年
8 儲著貞;貨幣政策成本渠道與央行最優(yōu)貨幣政策研究[D];暨南大學;2012年
9 李奕濱;我國貨幣政策效果評價理論與實證分析[D];同濟大學;2007年
10 賀慶春;中國貨幣錯配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娜;有關中國通貨膨脹壓力和趨勢的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2 毛江一;泰勒型規(guī)則在我國的實證檢驗[D];廈門大學;2009年
3 龐擁軍;資產價格波動下的貨幣政策選擇[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黃瑞麗;試析貨幣政策與金融資產價格的關系[D];山西財經大學;2010年
5 李卓然;泰勒規(guī)則在中國的適用性分析及檢驗[D];東北財經大學;2006年
6 賀銦璇;我國貨幣政策操作策略的分析與思考[D];東北財經大學;2006年
7 張銘;股票市場價格波動與我國貨幣政策的相關性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東元;中國貨幣政策規(guī)則與實證檢驗[D];吉林大學;2006年
9 魯瑞隆;我國貨幣政策非對稱性效應的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10 文琳;中國貨幣政策應對流動性過剩的有效性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35612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356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