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2年國際金融市場變化及規(guī)制分析——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視野
本文選題:新制度經濟學 + 制度變遷理論 ; 參考:《河南社會科學》2012年05期
【摘要】:自2008年以來,歐洲與美國等經濟發(fā)達的西方經濟體相繼爆發(fā)債務危機、信用危機,導致世界經濟出現(xiàn)嚴重增長停滯,發(fā)展前景令整個社會堪憂。特別是如美國、希臘、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等原經濟強國,更是債務危機進而金融危機令世人大跌眼鏡。那么這些國家危機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問題所在,是表面上社會看到的國債發(fā)行危機、歐元經濟體危機、金融問題,還是更深層次有關經濟財富增長、制度認識和構建上的問題。歐美金融市場自二戰(zhàn)以后的規(guī)制建設,經歷了由"扶持"到"攫取"的深刻變化,其監(jiān)管體系的內涵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和不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些規(guī)制變化引起的。去其糟粕、吸其精華,是我們學習和借鑒西方金融規(guī)制時應堅持的態(tài)度。
[Abstract]:Since 2008, the debt crisis and credit crisis have broken out in the developed western economies such a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led to serious growth stagna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have caused the whole society to worry. In particular,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Greece, Italy, Spain, Germany and other former economic powers, but also the debt crisis and then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surprised the world. Well, what is the problem behind the crisis in these countries? is it the apparent crisis in the issuance of government bonds, the crisis in the euro economy, the financial problem, or the deeper level of economic wealth growth? The problems of system cogni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regulation construction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financial markets since World War II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from "support" to "grab", and the connotation of its supervision system has also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The current turbulence and unease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are largely due to these regulatory changes. It is the attitude we should adhere to when we learn and learn from western financial regulation.
【作者單位】: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分類號】:F831.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明友;;制度經濟學的研究不應忘記馬克思——馬克思《資本論》中制度經濟學思想探微[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鄭聯(lián)盛;;歐洲債務問題:演進、影響、原因與啟示[J];國際經濟評論;2010年03期
3 韋森;;再評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J];經濟學(季刊);2009年02期
4 盛利;;淺析美國債務危機[J];首席財務官;2011年09期
5 覃發(fā)艷;;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發(fā)展歷程及影響分析[J];武漢金融;2010年07期
6 艾仁智;林文杰;;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及其對歐元的影響[J];中國金融;2010年11期
7 王天龍;;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前景分析[J];中國物價;2011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陽;;以諾斯的產權分析框架解讀“李約瑟難題”[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年05期
2 劉勇;易法海;;國家規(guī)則構建與社員意識演化的互動周期假說——以農信社制度變遷為例[J];財經研究;2010年10期
3 郝宇彪;田春生;;歐元區(qū)主權債務危機對東亞貨幣合作的啟示[J];東北亞論壇;2011年02期
4 姜艷霞;;從歐洲債務危機看歐元區(qū)的制度困境[J];當代經濟管理;2010年11期
5 潘奇;;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動態(tài)演進機制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1年02期
6 吳國培;馬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成因及啟示[J];福建金融;2010年08期
7 吳國培;馬冰;;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成因及對中國的啟示[J];發(fā)展研究;2010年07期
8 王艷;;歐債危機再升級的發(fā)展趨勢評估——基于意、西及歐元區(qū)外圍國家債務問題的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11年09期
9 孫曉華;秦川;;產業(yè)演進中技術與制度的協(xié)同演化——以中國水電行業(yè)為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10 馬蔡琛;黃年吉;王文靜;;政府債務適度性與財政危機的有效化解——基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視角[J];財政經濟評論;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馬蔡琛;黃年吉;;政府債務的適度性問題:基于歐元區(qū)財政警戒線的考察[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下)[C];2011年
2 晏鷹;朱憲辰;;理解諾斯制度分析理論的變化[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益洙;中國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謝曉波;地方政府競爭與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D];浙江大學;2006年
3 李克;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經濟發(fā)展軟環(huán)境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李全喜;當代農民流動的生態(tài)哲學思考[D];吉林大學;2010年
5 李恒;產學研結合創(chuàng)新的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蔡建娜;社會資本視角下的溫州模式與發(fā)展轉型[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年
7 花貴如;投資者情緒對企業(yè)投資行為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麗媛;民族地區(qū)集體林權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易旭明;中國電視產業(yè)的制度變遷與需求均衡[D];上海大學;2011年
10 王鑫;主權財富基金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閻立建;希臘債務危機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2 劉曉靜;公司法中強制性規(guī)范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3 程琳琳;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問題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0年
4 張捷;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費用支付方式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年
5 張鳴鸞;我國會計制度變遷[D];云南大學;2010年
6 康鵬;我國基本醫(yī)療保險基金變化趨勢研究[D];山東經濟學院;2011年
7 樓堅;歐元區(qū)主權債務危機形成原因及傳導效應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譚通;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原因、解決措施和啟示[D];吉林大學;2011年
9 張順和;關于完善淄博市新型農村金融體系的分析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10 萬靈靈;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演進、影響及其前景[D];吉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汪丁丁;;制度創(chuàng)新的一般理論[J];經濟研究;1992年05期
2 韋森;;歐洲近現(xiàn)代歷史上憲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構與演進[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7年05期
3 韋森;;斯密動力與布羅代爾鐘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興起和晚清帝國相對停滯之歷史原因的一個可能的新視角[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年01期
4 韋森;;從習俗到法律的轉化看中國社會的憲制化進程[J];制度經濟學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維;;基于制度變遷的企業(yè)組織變革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年15期
2 魏崇輝;;新制度經濟學意識形態(tài)理論批判與中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一個研究框架構建的嘗試[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魏崇輝;;新制度經濟學緣起之意識形態(tài)歸因透析[J];現(xiàn)代經濟探討;2011年07期
4 王誼鵑;;對案例教學在新制度經濟學教學中應用的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年07期
5 鐘一鳴;張強;;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看資源定價的必要性[J];中國外資;2011年12期
6 吳遠翔;徐蘇寧;;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理性行為人理論的城市設計行為理性探討[J];《規(guī)劃師》論叢;2011年00期
7 劉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企業(yè)理論的比較分析[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8 李文晶;劉紅;和西芳;;國外私立高等教育制度對我國的啟示研究——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的視角[J];經營管理者;2011年13期
9 魯春玉;;對政府職能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年15期
10 古淑萍;;現(xiàn)代企業(yè)內部控制的新制度經濟學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圣民;黃少安;;新制度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中國井田制的興衰[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黃少安;孫圣民;;新制度經濟學與演化經濟學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比較分析[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商孟華;;新制度經濟學與演化經濟學綜述和比較[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秦明周;;耕地保護中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郭力娜;;我國耕地保護研究綜述[A];2008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孫長松;;契約不完全性: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看鐵路運輸合同[A];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中國交通——2005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論文集(上冊)[C];2005年
7 宋士云;;對新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模式變遷的思考——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闡釋[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左根永;趙麗;邵瑞琪;;我國農村藥品供應網研究現(xiàn)狀及新的研究問題[A];2009年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國家藥物政策與《藥品管理法》修訂研究”論壇論文文集[C];2009年
9 崔兵;;縱向一體化:理論和經驗研究的前沿綜述[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一部分)[C];2005年
10 周紀昌;;制度生態(tài)經濟學初探[A];2006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制創(chuàng)新與政策導向專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成勇 秦廣萍;新制度經濟學與當代中國[N];經濟日報;2004年
2 宋江紅;新制度經濟學研討會擬于年底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3 胡希寧 李中;新制度經濟學第三次獲獎的緣由[N];學習時報;2009年
4 湖北經濟學院 余四林;揭示經濟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N];湖北日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袁開智;理論的重要不必苛求完美[N];中國經濟導報;2009年
6 西南財經大學 劉攀 魏哲平;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信用風險解析[N];光明日報;2010年
7 杜忠明;尋找制度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N];國際金融報;2003年
8 羅仲偉;新制度經濟學 革命性力量的源泉[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王躍生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新制度經濟學的“國際櫥窗”[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10 紅娟;經科社推出第二輯《新制度經濟學名著譯叢》[N];中華讀書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娟;中美企業(yè)債券市場比較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2 周孝坤;東亞新興企業(yè)債券市場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張珉;我國家族企業(yè)與職業(yè)經理之間的合作困境及其突破——從信任的角度[D];復旦大學;2004年
4 盧德之;經濟倫理研究的一個契入點[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宛晨;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公有產權變革公平與效率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6 呂日;中國證券市場制度變遷與創(chuàng)新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7 翁世淳;我國新股發(fā)行制度變遷研究[D];武漢大學;2006年
8 楊虎濤;政府競爭對制度變遷的影響機理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9 孫園;我國稅收管理制度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10 索紅;新制度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企業(yè)理論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巖;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我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建構[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陳建新;我國現(xiàn)代學校制度變遷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徐曄;淺析制度變遷對企業(yè)文化變遷的影響[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4 崔榮榮;基于制度變遷理論的我國國有創(chuàng)業(yè)投資機構發(fā)展路徑探索[D];青島大學;2008年
5 金鳳;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變遷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盧紅巖;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7 林麗;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的制度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6年
8 余文飛;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歷史變遷績效分析[D];南昌大學;2008年
9 彭金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關于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10 茅玉峰;制度環(huán)境對我國企業(yè)制度變遷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9049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990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