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與新臺幣匯兌定價機制研究
本文選題:購買力平價 + 利率平價 ; 參考:《管理評論》2012年02期
【摘要】:隨著海峽兩岸"三通"的正式啟動以及兩岸金融監(jiān)管諒解備忘錄(MOU)的生效,兩岸的經(jīng)貿(mào)交流日趨緊密,因此人民幣與新臺幣之間盡快實現(xiàn)雙向直接兌換就顯得更加迫切。本文采用直接定價和間接定價兩種方法對人民幣與新臺幣的匯率做出定價,直接定價法是根據(jù)購買力平價理論和貨幣模型,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得到兩地匯率與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產(chǎn)出水平、貨幣供應量和利率的關(guān)系。而間接定價法是根據(jù)利率平價理論,通過對人民幣兌美元的NDF匯率、遠期匯率和即期匯率以及新臺幣兌美元的NDF匯率和即期匯率分別做單位根檢驗,協(xié)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關(guān)系檢驗后,發(fā)現(xiàn)人民幣與新臺幣各自的匯率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因此我們利用NDF匯率替代利率平價公式中的遠期匯率,計算出人民幣與新臺幣的即期匯率,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間接定價法更適合于人民幣與新臺幣匯率的決定。
[Abstract]:With the official launch of the "three link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MOU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Financial Supervis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 so it is even more urgent to realize two-way direct convertibility between the RMB and the NT dollar as soon as possible. This paper uses direct pricing and indirect pricing to price the exchange rate between RMB and NT. The direct pricing is based o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 and monetary model. B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change rate and the output level, money supply and interest rate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s obtained. The indirect pricing method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 through the unit root test of the NDF exchange rate, forward exchange rate and spot exchange rate of RMB against US dollar, and the NDF rate and spot exchange rate of the New Taiwan dollar against US dollar, respectively. After cointegration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we fin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and Taiwan dollar, so we use the NDF exchange rate to replace the forward exchange rate in the interest rate parity formula. The spot exchange rate of RMB and NT is calculated, and the indirect pricing method is found to be more suitable for determining the exchange rate between RMB and NT.
【作者單位】: 福州大學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073023) 福建省社科規(guī)劃重大項目(2011Z010)
【分類號】:F224;F832.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玉茹;王哲;;購買力平價法在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中的運用初探[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1年03期
2 孫剛;;匯率二重性與當代匯率決定模型[J];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鄭建明;;匯率理論的最新發(fā)展及匯率變動的資產(chǎn)價格效應——兼論人民幣升值壓力下的宏觀調(diào)控思路[A];2004年中國經(jīng)濟特區(qū)論壇: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的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向松祚;宏觀調(diào)控關(guān)鍵在于穩(wěn)定資產(chǎn)價格預期[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2 李月清;警惕單位GDP能耗比較性誤區(qū)[N];中國石化報;2007年
3 中商流通生產(chǎn)力促進中心 李廷;能耗是日本4倍的背后[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10年
4 銀河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jīng)理 所長 滕泰 宏觀分析師 郝大明 楊歡;“M”頭若隱若現(xiàn) 加息慎之又慎[N];中國證券報;2010年
5 中共某決策機構(gòu)長期研究房地產(chǎn)的專家 冀實;拐點何時來?[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孫葉萌;匯率決定理論和匯率預測[D];吉林大學;2008年
2 孫曉峰;購買力平價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證檢驗[D];廈門大學;2007年
3 孫冬;基于協(xié)整、VEC、GARCH-M模型的人民幣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關(guān)系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7年
4 王時芬;貨幣價值論[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
5 胡海林;人民幣均衡匯率的估算研究[D];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08年
6 謝振東;關(guān)于交易者心理預期對匯率影響的量化問題探索[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智偉;購買力平價理論:檢驗及其運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文君;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人民幣/美元匯率預測與風險規(guī)避[D];廈門大學;2007年
3 龍婕;匯率變動與我國儲蓄存款利率的關(guān)系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4 劉春華;人民幣匯率購買力平價的實證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5 楊云帆;購買力平價理論與結(jié)構(gòu)突變—中美實際匯率的實證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6 連升;基于利率平價理論的人民幣遠期匯率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7 康亞;人民幣購買力平價實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8 熊炎輝;均衡匯率與失調(diào)的理論和實證[D];廈門大學;2007年
9 王能;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實驗檢驗[D];江蘇大學;2007年
10 曹志鵬;利率平價理論在中國的實證檢驗:2006-2008[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84073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840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