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環(huán)境、資本充足率與商業(yè)銀行風險承擔
本文選題:貨幣政策 切入點:資本充足率 出處:《金融研究》2012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基于1998~2010年期間59家商業(yè)銀行的微觀數(shù)據(jù),采用GMM動態(tài)面板估計方法實證檢驗了中國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驗證了貨幣政策傳導的銀行風險承擔渠道假說。實證結果顯示:(1)貨幣政策與銀行風險承擔變量呈顯著負相關關系,收入和估值效應、收益搜尋動機、競爭效應3種子機制均存在;(2)規(guī)模越大、資本越充足的銀行,其風險承擔行為對貨幣政策的敏感性越低;(3)與傳統(tǒng)貨幣政策非對稱性理論結論不同的是,擴張性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激勵作用強于緊縮性貨幣政策的約束作用。為避免銀行體系風險的過度積聚,政策當局可考慮銀行業(yè)資本充足狀況與宏觀經(jīng)濟環(huán)境,搭配使用傳統(tǒng)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管理工具;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弱化國內(nèi)銀行的信貸擴張沖動,是提高貨幣政策調控有效性和實現(xiàn)金融穩(wěn)定的必要途徑。
[Abstract]:Based on the microcosmic data of 59 commercial banks from 1998 to 2010,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on the risk-taking of Chinese banks by using GMM dynamic panel estimation metho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and bank risk-bearing variables, income and valuation effects, income search motivation. The larger the scale and the more abundant the capital, the lower the sensitivity of risk-taking behavior to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different from the conclusion of traditional asymmetric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In order to avoid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risks in the banking system, the policy authorities may consider the capital adequacy of the banking sector and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void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risks in the banking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realize financial stability by using traditional monetary policy and macroprudential management tools, speeding up the pace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and weakening the credit expansion impulse of domestic banks.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
【基金】:國家自科基金(70903013,70973028) 上海市晨光計劃項目(09CG0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F822.0;F832.33;F2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徐明東;陳學彬;;中國國際收支順差的流動性分配效應與銀行貸款渠道檢驗[J];世界經(jīng)濟;2011年08期
2 戴國強;張建華;;貨幣政策的房地產(chǎn)價格傳導機制研究[J];財貿(mào)經(jīng)濟;2009年12期
3 索彥峰;陳繼明;;資產(chǎn)規(guī)模、資本狀況與商業(yè)銀行資產(chǎn)組合行為——基于中國銀行業(yè)面板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8年06期
4 朱建武;;中小銀行規(guī)模擴張的動因與行為邏輯[J];經(jīng)濟管理;2007年11期
5 蔣瑛琨 ,劉艷武 ,趙振全;貨幣渠道與信貸渠道傳導機制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兼論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J];金融研究;2005年05期
6 周英章,蔣振聲;貨幣渠道、信用渠道與貨幣政策有效性——中國1993-2001年的實證分析和政策含義[J];金融研究;2002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彥琳;;商業(yè)銀行轉型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基于銀行貸款渠道的理論及實證研究[J];技術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2017年03期
2 趙經(jīng)濤;;房地產(chǎn)市場價格上漲具有階梯傳導性嗎?——基于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一個實證分析[J];華北金融;2017年02期
3 劉佳君;;貨幣政策與商業(yè)地產(chǎn)價格調控:理論與中國經(jīng)驗[J];商場現(xiàn)代化;2017年02期
4 柳陽;陳浪南;;我國貨幣政策私人投資需求非線性效應的實證研究——基于信貸渠道的視角[J];系統(tǒng)管理學報;2017年01期
5 韓雍;劉生福;;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的貨幣政策調控模式選擇——基于一般均衡方法的理論推演與實證檢驗[J];當代經(jīng)濟科學;2017年01期
6 沈根祥;帥昭文;;貨幣政策的債券市場傳導機制——對利率的預期渠道[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17年01期
7 陳荊松;李映妮;羅振;苑小娟;;金融脫媒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影響的實證[J];統(tǒng)計與決策;2016年24期
8 劉智宇;;新常態(tài)下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有效性的格蘭杰檢驗[J];時代金融;2016年36期
9 戴金平;劉東坡;;中國貨幣政策的動態(tài)有效性研究——基于TVP-SV-FA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jīng)濟研究;2016年12期
10 丁小松;;基于SVAR模型的我國貨幣政策效應的實證分析[J];雞西大學學報;2016年1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國強;張建華;;中國金融狀況指數(shù)對貨幣政策傳導作用研究[J];財經(jīng)研究;2009年07期
2 易綱;;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J];金融研究;2009年01期
3 李樹丞;曾華瓏;李林;;房地產(chǎn)價格波動對貨幣政策傳導的作用研究[J];財經(jīng)理論與實踐;2008年06期
4 田素華;徐明東;徐曄;;人口紅利、流動性短期過剩與中國現(xiàn)代金融服務供給——對2008~2010年中國金融市場走勢的判斷[J];金融研究;2008年09期
5 魏瑋;;貨幣政策對房地產(chǎn)市場沖擊效力的動態(tài)測度[J];當代財經(jīng);2008年08期
6 彭興韻;;流動性、流動性過剩與貨幣政策[J];經(jīng)濟研究;2007年11期
7 賈春新;;國有銀行與股份制銀行資產(chǎn)組合配置的差異研究[J];經(jīng)濟研究;2007年07期
8 趙振全;于震;劉淼;;金融加速器效應在中國存在嗎?[J];經(jīng)濟研究;2007年06期
9 曾康霖;;“流動性過剩”研究的新視角[J];財貿(mào)經(jīng)濟;2007年01期
10 朱建武;;我國中小銀行資產(chǎn)擴張效應實證研究(1987~2004)[J];財經(jīng)研究;2006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闕方平,李明理;論金融監(jiān)管對貨幣政策的支撐與抑制[J];財貿(mào)經(jīng)濟;2000年07期
2 喬清彥;論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及對策[J];工業(yè)技術經(jīng)濟;2000年01期
3 郭中海,李利英;制約我國貨幣政策的因素及對策建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0年02期
4 王自力;論改革與發(fā)展中的有效貨幣政策[J];南方經(jīng)濟;2000年11期
5 王明津;用鄧小平的金融觀點看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J];上海金融;2000年05期
6 王錦煜,徐宏;實施貨幣政策央行基層行大有可為[J];上海金融;2000年07期
7 戴相龍;繼續(xù)實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J];中國金融;2000年10期
8 陳永明;推行區(qū)域貨幣政策是實施西北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現(xiàn)實選擇[J];甘肅金融;2000年05期
9 ;繼續(xù)執(zhí)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J];黑龍江金融;2000年08期
10 陳炳才;對我國貨幣政策一些問題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0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帥;徐長生;;貨幣狀況指數(shù):我國貨幣政策的信息指示器[A];2009年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高珂;時光;;2008年我國貨幣政策出現(xiàn)倒‘V’型轉變原因淺析[A];中國會計學會審計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許晉波;;新時期我國的貨幣政策[A];論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C];2002年
4 徐洪才;;2012年貨幣政策及金融改革展望[A];中國經(jīng)濟年會(2011-2012)會刊[C];2012年
5 李,
本文編號:15775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57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