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經濟論文 > 金融論文 >

中美經濟發(fā)展與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

發(fā)布時間:2018-02-21 23:09

  本文關鍵詞: 貨幣政策 美國經濟 脈沖響應函數 要素增強型向量自回歸模型 出處:《世界經濟研究》2012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對美國經濟與中國主要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定量研究,實證分析了1993~2007年中美經濟發(fā)展對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效果的影響。通過要素增強型向量自回歸模型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中美兩國經濟關系呈現(xiàn)出高度的協(xié)同性,而且這種相關程度隨著中國經濟開放的深化變得更加明顯。中美經濟交流和互動對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效果產生了明顯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美國因素強化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產出效應。隨著中美經濟關系的發(fā)展,匯率效應在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作用日益增強,而利率效應逐漸減弱。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merican economy and the main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in China.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from 1993 to middle of 2007. 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actor enhanced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ows a high degree of synergy. Moreo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opening up of China's economy, this degree of relevance has become more obvious. Sino-US economic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effects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ino-US economic relations, the exchange rate effect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is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while the interest rate effect is gradually weakened.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不完全匯率傳遞問題研究”(7080303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人民幣匯率傳遞的實證度量與宏觀影響”(08JA790097) 武漢大學“70后”學者學術團隊項目的資助
【分類號】:F171.2;F124;F822.0;F2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陸軍,舒元;貨幣政策無效性命題在中國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2年03期

2 謝平;中國貨幣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年08期

3 裴平;熊鵬;朱永利;;經濟開放度對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基于1985~2004年交叉數據的分析[J];世界經濟;2006年05期

4 孫華妤;;傳統(tǒng)釘住匯率制度下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和有效性:1998~2005[J];世界經濟;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明勛;論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的完善[J];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3期

2 馬瑞華;從利率彈性看貨幣政策的擴張功能[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年S3期

3 李成;中國金融周期的基本特征與分析結論[J];金融論壇;2005年01期

4 郭曄;;測定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方法探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5 段軍山,趙明勛;近年來我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分析[J];當代財經;2005年10期

6 曹勇;;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資本賬戶開放的經驗與啟示[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7 唐志祥;;中國貨幣政策數量效果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6年01期

8 曾令華;李紅光;;現(xiàn)階段貨幣供應量與物價、產出的相互關系分析[J];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9 江春;;超額貨幣與人民幣匯率[J];經濟科學;2006年01期

10 王建華;對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有效性的實證研究[J];經濟師;2005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英章;轉型期中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提升途徑[D];浙江大學;2002年

2 毛劍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及其強弱的實證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計量分析[D];浙江大學;2002年

3 盧慶杰;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陸歆弘;中國建筑業(yè)成長發(fā)展軌跡與增長影響因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年

5 伍戈;轉軌經濟中的商業(yè)銀行特征與貨幣政策效率[D];復旦大學;2004年

6 劉艷武;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與選擇[D];吉林大學;2004年

7 陳滌非;中國金融創(chuàng)新的貨幣政策效應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5年

8 曹鴻濤;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結構、行為與績效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9 王運成;中國漸進式金融自由化與國有銀行風險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10 袁國敏;中國擴大內需的財政貨幣政策效應研究[D];遼寧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德斌;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陳向陽;通貨緊縮下的貨幣政策效力研究[D];湖南大學;2003年

3 許晨光;中國貨幣政策工具選擇的實證分析[D];暨南大學;2003年

4 程建偉;現(xiàn)階段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3年

5 孫永權;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需求與供給政策搭配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周浩;我國通貨緊縮與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3年

7 阿日古那;貨幣政策低效之成因及對策探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8 謝曼;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途徑的多元化及其阻礙因素分析[D];重慶大學;2003年

9 單俏穎;中國貨幣政策數量效果的檢驗與特征分析[D];天津財經學院;2004年

10 張偉;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中南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華妤;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目標、障礙和對策探討[J];金融論壇;2004年09期

2 孫華妤;“不可能三角”不能作為中國匯率制度選擇的依據[J];國際金融研究;2004年08期

3 謝平,張曉樸;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的三次沖突——1994—2000年中國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濟評論;2002年Z3期

4 張斌,何帆;如何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目標、方案和時機[J];國際經濟評論;2005年02期

5 程建勝;“九五”時期中國貨幣政策述評[J];海南金融;2002年02期

6 夏斌,廖強;貨幣供應量已不宜作為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J];經濟研究;2001年08期

7 謝平!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北京郵編:100037;新世紀中國貨幣政策的挑戰(zhàn)[J];金融研究;2000年01期

8 李曉西,余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與國民經濟活力[J];金融研究;2000年07期

9 錢小安;金融開放條件下貨幣政策與金融監(jiān)管的分工與協(xié)作[J];金融研究;2002年01期

10 鄧樂平,馮用富,晉重文;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J];金融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繆仕國;;物價穩(wěn)定與房價:貨幣政策視角[J];當代經濟科學;2011年04期

2 徐妍;;金融危機后貨幣政策效用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2011年14期

3 管同偉;;美國房價為何仍持續(xù)下跌[J];中國房地產;2011年08期

4 管同偉;;美國房價為何仍持續(xù)下跌[J];中國房地產;2011年15期

5 李亞建;吳蓮;;美國低碳戰(zhàn)略的轉變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04期

6 丁進;;“十二五”時期宜確立擴大就業(yè)優(yōu)先原則[J];人事天地;2010年21期

7 郭文婧;;房價調控目標不應掛鉤GDP而應掛鉤國民收入[J];中國房地產金融;2011年06期

8 閆冬梅;;美國交通物流業(yè)發(fā)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外資;2011年15期

9 紀勇;;科學促進就業(yè)的新思路[J];中國就業(yè);2011年06期

10 《中國經濟周刊》評論員;;勿忘后發(fā)劣勢[J];中國經濟周刊;2011年3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焦方義;劉立娜;;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經濟走勢分析[A];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集萃——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2008)[C];2008年

2 張玉臺;;新形勢下堅持和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取向[A];改革開放三十年:保險、金融與經濟發(fā)展的經驗和挑戰(zhàn)——北大賽瑟(CCISSR)論壇文集·2008[C];2008年

3 陳錫康;;投入占用產出分析[A];企業(yè)發(fā)展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1992年

4 李順德;;臺海兩岸貿易中的知識產權問題[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六)[C];2007年

5 韓世坤;韓愛瓊;葉華;;跨國并購與經濟周期相關性研究——美國跨國并購與經濟周期相關的實證分析[A];美國新經濟周期與中美經貿關系——全國美國經濟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王峰;;美國制造業(yè)崗位流失及原因分析[A];全國美國經濟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7年

7 劉常榮;;高度警惕和謹慎應對華爾街金融風暴的災難性襲擊[A];2009年度中國總會計師優(yōu)秀論文選[C];2011年

8 楊冶;薛凌;范德成;;Hicks經濟周期模型非均衡化的系統(tǒng)動力學描寫[A];企業(yè)發(fā)展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1992年

9 尹才喜;;縣級國民經濟投入產出分析[A];發(fā)展戰(zhàn)略與系統(tǒng)工程——第五屆系統(tǒng)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C];1986年

10 劉林山;;科技進步及其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一種新的測算方法[A];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論文集(第1卷)[C];199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陶冶;美下達經濟周期“診斷書”[N];金融時報;2010年

2 林純;2007美國經濟最大風險:樓市暴跌[N];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

3 ;伯南克:樓市衰退可能嚴重拖累美國經濟[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4 ;房市危機嚴重影響美國經濟[N];北京商報;2007年

5 馮郁青;房市恐慌18年定律美國經濟脆弱性加大[N];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

6 劉煜輝;面對美國經濟不確定性,中國不能一味埋單[N];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

7 瑞士 徐千惠;美國房地產市場有過熱之虞[N];上海證券報;2005年

8 高山;樓市下跌給美國經濟投下陰影[N];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

9 徐千惠;美國房地產市場會否拖累美國經濟[N];上海證券報;2007年

10 ;保爾森:樓市低迷威脅美國經濟[N];經濟參考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李永輝;金融體系與內生經濟增長[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年

2 姚潔;中美中小企業(yè)在國民經濟增長中作用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3 牛文俊;戰(zhàn)后美國利潤率長期變動的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4 李星;美國經濟周期對中國經濟周期的影響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5 豐雷;經濟金融化背景下美國經濟危機的根源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6 傅星;基于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的經濟仿真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婧;美國房地產泡沫與信貸支持過度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2 關擰航;當代美國信用體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3 楊俊峰;美國調控資產價格的基本經驗研究:1980-2008[D];長沙理工大學;2009年

4 敬雅斌;探討期限結構中收益率差及其與經濟前景的關系[D];復旦大學;2008年

5 孫文迪;我國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對股價指數波動影響的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6 孫鐵軍;針對股價波動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7 鄭金果;保險資金運用及其對貨幣政策效應影響的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8 魯婧;我國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對中介目標的影響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9 杜亞軍;我國貨幣政策變動對商業(yè)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10 盛滴清;我國貨幣政策治理流動性過剩的效應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52308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52308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49b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