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對中國工業(yè)化時期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本文關鍵詞:能源對中國工業(yè)化時期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摘要】:本文構建了包含能源的三要素經濟增長核算模型,估算了1952~2012年及不同階段能源等要素的產出彈性,能源等要素和技術進步對我國工業(yè)化時期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表明:能源產出彈性和能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次于資本,遠高于勞動力要素;兩要素經濟增長核算模型中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當部分應歸功于能源,能源消費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技術進步的體現(xiàn);包含能源要素的經濟增長核算,能更好地揭示經濟增長的源泉,反映不同階段工業(yè)化程度和社會經濟體制變化。
【作者單位】: 長江大學管理學院;
【關鍵詞】: 化石能源 經濟增長 產出彈性 要素貢獻率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源經濟時代:礦產資源稅制改革研究”(11AJY012)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F426.2
【正文快照】: 引言“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威廉·配第,1978)。由于土地中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和由此而來的對金屬礦產資源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和深度加工利用,出現(xiàn)了工業(yè)革命(俞金堯,2006;邱建群,2010),人類進人工業(yè)化時代(Warde,2009)。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進步有賴對更多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磊;周勇;;基于超越對數(shù)生產函數(shù)的能源產出及替代彈性分析[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1期
2 李金鎧;;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對主流增長理論邏輯、認識和論證的反思[J];經濟學動態(tài);2009年09期
3 張軍擴;;“七五”期間經濟效益的綜合分析——各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測算[J];經濟研究;1991年04期
4 俞金堯;;近代早期英國經濟增長與煤的使用——西方學者研究經濟史的新視角[J];科學文化評論;2006年04期
5 邱建群;;生態(tài)危機與能源轉換——英國首先發(fā)生工業(yè)革命原因之新解[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趙鑫鋮;譚鑫;;自然資源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3年07期
7 黃群慧;;中國的工業(yè)化進程:階段、特征與前景[J];經濟與管理;2013年07期
8 羅嵐;;我國資源和環(huán)境對經濟增長貢獻測度[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9 沈坤榮;中國綜合要素生產率的計量分析與評價[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7年11期
10 單豪杰;;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年1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越;程堅;;我國農業(yè)保險發(fā)展回眸與思考[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張林;高安剛;;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我國區(qū)域內生增長的差異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34期
3 賈根良;劉琳;;中國稀土問題的經濟史透視與演化經濟學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孫江河,初元滿,何華,方霞;雞西市生態(tài)系統(tǒng)效益的價值估算[J];北方環(huán)境;2003年03期
5 劉秉鐮;劉勇;;對我國公路水運交通省際資本存量(1952-2004)的估算[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6 李洪亞;;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1978—2005[J];北方經濟;2008年12期
7 朱維芳;;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技術進步貢獻的測算——我國制造業(yè)數(shù)據(jù)的計量檢驗與實證分析[J];北方經濟;2008年12期
8 王奮;韓伯棠;;科技人力資源區(qū)域集聚效應的度量[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9年12期
9 高勇;;改革開放30年北京階級階層結構的變遷[J];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10 吳三忙;;全要素生產率與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積累與技術進步——關于中國經濟增長源泉的檢驗[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馬中;;CO_2減排對中國省際生產率的影響[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陳震;尤建新;馬軍杰;盧超;;技術進步對我國碳排放績效影響動態(tài)效應研究[A];第十三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鄭若谷;干春暉;余典范;;中國產業(yè)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研究[A];2010年中國產業(yè)組織前沿論壇會議文集[C];2010年
5 劉慶和;;1949-2008年貴州經濟增長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產函數(shù)模型的核算[A];新機遇·新臺階·新跨越——數(shù)量經濟學視野下貴州自我發(fā)展能力回顧與展望:2010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年會數(shù)量經濟學會論文集[C];2010年
6 陳桂云;潘德惠;;某地區(qū)國民經濟最優(yōu)增長與控制[A];1997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7 劉迎秋;劉霞輝;;非國有經濟改革與發(fā)展三十年:成就、經驗與展望[A];中國企業(yè)改革發(fā)展三十年[C];2008年
8 王志方;;長期經濟增長下人民幣實際匯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幣兌美元為例[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9)[C];2009年
9 賀京同;李峰;;中國地區(qū)間互作、人力資本、技術擴散與技術進步[A];中國經濟特區(qū)研究[C];2008年
10 薛占棟;;深圳物質資本存量估算[A];2010中國經濟特區(qū)論壇:紀念中國經濟特區(qū)建立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瑞;對外貿易對黑龍江省經濟發(fā)展影響機理及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郭艷秋;基于隨機前沿模型的區(qū)域技術效率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0年
3 王思薇;中國區(qū)域技術效率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4 王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宏觀經濟的總體特征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魏下海;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與人力資本效應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遲誠;我國貿易與環(huán)境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燕安;我國人力資本與區(qū)域經濟增長差異趨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艷;中國服務業(yè)FDI的技術溢出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9 張宏霞;中國地方政府投資效應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10 潘祺志;我國工業(yè)能耗強度變動與節(jié)能路徑選擇[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棟;信息化對能源強度變動影響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2 楊巨;初次收入分配、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潛力[D];湘潭大學;2010年
3 楊雪林;轉型經濟中我國初次分配不公正的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梁根琴;中國能源消費對工業(yè)品出廠價沖擊的實證分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5 鄒博;江蘇省能源消耗、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6 楊漢忠;中國物流業(yè)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7 徐鍵輝;糧食生產的能源消耗及其效率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房曉丹;土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析基于長三角面板數(shù)據(jù)[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9 楊惠惠;云南省州市經濟增長與全要素生產率[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10 李薇;不安全感、預防性儲蓄與我國居民消費不足的實證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俊;徐晉濤;;省際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趨勢的分析——一種非參數(shù)方法的應用[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胡曉珍;楊龍;;中國區(qū)域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差異及收斂分析[J];財經研究;2011年04期
3 沈坤榮;李影;;中國經濟增長的能源尾效分析[J];產業(yè)經濟研究;2010年02期
4 李國柱;;環(huán)境約束下的索洛增長模型[J];當代經濟管理;2006年06期
5 德懷特·H·珀金斯 ,陳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二)[J];管理世界;1989年01期
6 史丹;我國能源供需矛盾轉化分析[J];管理世界;1999年06期
7 謝書玲;王錚;薛俊波;;中國經濟發(fā)展中水土資源的“增長尾效”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07期
8 鄭易生,閻林,錢薏紅;90年代中期中國環(huán)境污染經濟損失估算[J];管理世界;1999年02期
9 張曉晶;;增長放緩不是“狼來了”:中國未來增長前景展望[J];國際經濟評論;2012年04期
10 黃群慧;賀俊;;“第三次工業(yè)革命”與中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調整——技術經濟范式轉變的視角[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3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亞洲經濟增長今年放慢[J];中國建材;2001年01期
2 ;社科院預測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可達8.5%[J];安裝;2005年02期
3 陳敏;杜勇;李小慶;;黑龍江省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2期
4 ;200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貢獻超美國[J];中國建筑金屬結構;2008年03期
5 常冰;;新建核電廠有利于就業(yè)和經濟增長[J];國外核新聞;2009年03期
6 薛盼盼;榮幸;;低成本經濟增長文獻綜述[J];企業(yè)技術開發(fā);2011年03期
7 吳佐吟;教育效應與經濟增長——教育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J];南昌大學學報(工科版);1985年04期
8 張端云,包華,翁昱;多途徑尋找和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J];中國兵工;1997年06期
9 韓莉;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10 鐘吉明;實行股份制改造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J];鐵道物資科學管理;199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現(xiàn)祥;舒元;;中國省區(qū)經濟增長分布的演進(1978—1998)[A];經濟學(季刊)第3卷第3期(總第11期)[C];2004年
2 陳向陽;;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從環(huán)境成本視角分析[A];市場經濟與增長質量——2013年嶺南經濟論壇暨廣東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3年
3 馬國霞;田玉軍;;京津冀都市圈經濟增長的空間極化及其模擬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義青;李冰茹;;經濟增長解析[A];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技術經濟發(fā)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轉軌時期中俄經濟增長與科學發(fā)展觀[A];全國高等財經院!顿Y本論》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6 孫文祥;;我國區(qū)域研發(fā)實力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A];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新進展——第8屆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陳易章;;“奧運”對促進北京地區(qū)經濟增長的分析[A];首屆中國體育產業(yè)學術會議文集[C];2005年
8 單豪杰;沈坤榮;;轉型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增長:一個激勵導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屆中國政治經濟學年會應征論文集[C];2007年
9 劉文;;人力資本、人力資本風險與經濟增長:歷史演變與最新進展[A];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經濟發(fā)展的實踐、增長理論的進展與文獻的轉向——兼評不平等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19次年會暨外國經濟學說與國內外經濟發(fā)展新格局(會議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朱賢佳;“美經濟增長放緩 對中國影響有限”[N];上海證券報;2006年
2 徐啟生;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減緩[N];光明日報;2008年
3 李金珊 趙云旗;中國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N];中國財經報;2005年
4 王振華;美巨額財政赤字對經濟增長構成危險[N];中國改革報;2004年
5 陳泰鋒;全球經濟增長潛藏風險 人口問題威脅世界發(fā)展[N];中國貿易報;2004年
6 俄歐亞所 張中華;俄經濟增長背后的隱憂[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7 ;2005年亞洲經濟增長將趨緩[N];國際商報;2004年
8 鐘生坦 黃鐵苗;試論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途徑[N];光明日報;2001年
9 杰夫·馬德里克;經濟為什么增長?[N];經濟觀察報;2003年
10 ;全國30省區(qū)市經濟增長比較[N];經濟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澤填;經濟增長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2 程開明;中國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統(tǒng)計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08年
3 彭亮;自主創(chuàng)新與中國經濟增長[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楊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經濟增長模型與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劉建偉;公共產品供給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6 葉飛文;要素投入與中國經濟增長[D];廈門大學;2003年
7 張李節(jié);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8 劉海英;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9 王瑞澤;制度變遷下的中國經濟增長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
10 李富強;內生制度、最優(yōu)治理和我國經濟增長[D];吉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德安;內外資企業(yè)的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2 劉國偉;中國經濟增長與環(huán)境污染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3 吳娟;寧夏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內生經濟增長的公共支出模式創(chuàng)新[D];浙江大學;2009年
5 許莉;環(huán)境因素內生的中國經濟增長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6 張瑩;青島市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青島大學;2009年
7 曹佛寶;改革開放以來西藏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D];西藏民族學院;2009年
8 阮文達;越南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9 穆曉芳;我國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10 葉磊;我國制造業(yè)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93717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937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