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yè)技術教育學研究生“三位一體”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及實踐探索
本文選題:職業(yè)技術教育學 切入點:研究生培養(yǎng) 出處:《職業(yè)技術教育》2009年2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職業(yè)技術教育學研究生"三位一體"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通過學科教學、文化游學、實景研學三個環(huán)節(jié),為社會培養(yǎng)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和職業(yè)技能、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適應實際工作崗位需要的學科應用型高級人才。其主要內容包括:基礎課程、基本課程、能力課程、文化游學課程以及實景研習課程。
[Abstract]:The "Trinity"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postgraduate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an master certai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vocational skills for the society through three links: subject teaching, cultural study, and practical study. With high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basic courses, basic courses, ability courses, cultural tours courses and practical studies courses.
【作者單位】: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育學院;
【分類號】:G712.0;G6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周明星;董桂玲;;“中職碩士”:現狀、構想與實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雁飛 ,陸廣泉 ,孟慶保;淺探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保障被害人權益問題[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2 季學好;;論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3 劉喜珍;西方幸福觀的理論形態(tài)及其嬗變[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4 劉喜珍;論儒家倫理思想的“和合”價值目標及其現代轉換[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5 陳福勝;法治人性基礎的三個視域[J];北方論叢;2004年06期
6 王浩斌;王飛南;;中國馬克思主義解釋學的實踐基礎及其理論建構[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7 潘錦棠;誤解與正解——關于婦女就業(yè)的馬克思主義觀點[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8 王平;;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的理論思考[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04期
9 馬坤;;中國“和平崛起”戰(zhàn)略內含的戰(zhàn)爭正義邏輯[J];長白學刊;2006年05期
10 劉永生;毛澤東與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葉險明;;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和諧”的幾點思考——兼論矛盾與和諧辯證法的限定問題[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2 田鵬穎;;馬克思和康德“兩種實踐”觀的本體論隱喻——試從社會技術哲學視角看[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3 張延風;;論文化的內聚力和外張力的辯證關系[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4 王仕軍;;馬克思企業(yè)理論的反思與檢討[A];第一屆中國政治經濟學年會應征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2 蒲蕊;學校的自主性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3 何敬中;英、法、德議會選舉制度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樓嘉軍;上海城市娛樂研究(1930—1939)[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艷華;信仰的人學價值意蘊[D];吉林大學;2004年
6 車效梅;中東伊斯蘭城市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7 陳澤明;欠發(fā)達地區(qū)企業(yè)跨國經營理論與戰(zhàn)略——以中國西部為例[D];中南大學;2003年
8 孫育瑋;當代中國法哲學的哲理探索[D];黑龍江大學;2004年
9 劉曉凱;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變遷中的利益分化與政治穩(wěn)定[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閔一峰;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制度的經濟學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瀾波;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活方式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曉林;我國現代企業(yè)制度建設的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3 唐仲春;明清至近代土家族宗法制度初探[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何豐倫;論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全球化時代[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獨國社;大學德育內容體系的整體構建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2年
6 傅順;從環(huán)境演化角度探討三星堆文化消失之原因[D];成都理工大學;2002年
7 夏明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能動性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趙波;德沃金的法律原則理論[D];西南政法大學;2002年
9 周惠杰;馬克思主義人學本體論初步構想[D];黑龍江大學;2002年
10 牟玉榮;王船山的性習關系論述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徐朔;職教師資研究生培養(yǎng)的內容和制度創(chuàng)新[J];職教論壇;2004年24期
2 董桂玲;黃旭升;周明星;;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制度設計與模式構建[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5年3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鴻瑩;;對煤炭行業(yè)研究生招生培養(yǎng)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煤炭;2010年02期
2 莊艷萍;李振林;;從軍地院校差異性看軍隊院校研究生培養(yǎng)改革[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版);2010年01期
3 胡玲琳;謝安邦;;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4 逸公;;論點[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5 劉春桃;柳松;;論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視角下的導師隊伍建設[J];韶關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陳鋼;何加飛;;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應用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研究[J];職教論壇;2010年04期
7 孫剛;;大力辦好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基地 為實現江西崛起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J];江西教育;2010年Z1期
8 廉長剛;李煒;;公安院校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芻議[J];公安教育;2010年03期
9 楊靈菊;;廈門大學:以特色學科創(chuàng)高水平研究型大學[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年01期
10 晨光;;全省職業(yè)教育工作座談會在南通隆重舉行[J];江蘇教育;2010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建芬;王革;;職業(yè)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就業(yè)現狀與對策分析[A];首屆農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郝文彥;;對職工教育培訓中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思考[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郝文彥;;對職工教育培訓中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思考[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徐敏;考研升溫,教改如何升溫[N];解放日報;2010年
2 實習生 李寧 記者 金姝;為學校辦學當好參謀[N];吉林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王志健 戴世勇;“我們的畢業(yè)生一直供不應求”[N];光明日報;2010年
4 南方日報記者 張勝波;科學家真的需要博士學位嗎?[N];南方日報;2010年
5 沈志;著力推進職業(yè)教育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N];江蘇教育報;2010年
6 曹大偉 桂幼林 曾志;職教“寶安模式”受高度關注[N];深圳特區(qū)報;2010年
7 ;志存高遠 打造職業(yè)教育的精品[N];中國教師報;2009年
8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 張鳴;研究生教育不是就業(yè)的筐[N];東方早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倪蔚薇;“新職業(yè)教育”時代[N];無錫日報;2009年
10 通訊員 李靜 記者 譚南周;廈門大學更新發(fā)展觀念確保調研成效[N];中國教育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婷;我國高等教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2 陳靜靜;職業(yè)技術教育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述評[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易素紅;職業(yè)技術教育學專業(yè)碩士生課程設置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8年
4 肖國芳;產學研結合的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5 盧峰;建構中職教師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07年
6 白玫;中美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比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陶春莉;中國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發(fā)展演變軌跡及其時代特征[D];蘭州大學;2006年
8 蕭琳;高等教育學專業(yè)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探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6年
9 涂俊才;我國高等學校農科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6年
10 陳麗;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57673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yjsjy/157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