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與實驗證據(jù)
本文關鍵詞: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與實驗證據(j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心理學報 2012, Vol. 44, No.5, 569?584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2.00569
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與實驗證據(jù)
莫 雷1 王瑞明1 冷 英1,2
(1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 廣州 510631) (2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南通 226007)
*
摘 要 文本閱讀信息加工過程研究一直是國內(nèi)外心理學界高度重視和關注的領域, 形成了建構主義理論、最低限度假設理論和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等派別百家爭鳴的局面。這些理論爭議的焦點在于自然閱讀是主動的、積極的、目標策略驅(qū)動的過程, 還是被動的、消極的、自動的過程。在全面總結國內(nèi)外心理學界有關文本閱讀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提出并對文本閱讀的主要爭議進行了整合。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文本的自然閱讀過程是連貫閱讀與焦點閱讀的雙加工過程。文本閱讀中讀者所閱讀的材料特點不同, 引發(fā)的閱讀信息加工活動也不同, 而不同性質(zhì)的閱讀過程, 又會引發(fā)不同的推理整合, 從而會建構不同類型的文本表征。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 并獲得了很多實驗證據(jù)的支持。當然, 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作為一個新的理論, 其中的有些觀點還需要進一步檢驗。在未來的文本閱讀研究領域, 有很多問題還需要研究者進一步關注。 關鍵詞 文本閱讀; 信息加工; 連貫閱讀; 焦點閱讀 分類號 B842
閱讀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而獨特的活動, 閱讀研究一直是語言學家、心理學家與心理語言學家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20世紀70年代以來, 心理語言學關于閱讀的研究形成了“句子加工” (sentence processing)和“文本加工” (text processing)或“語篇加工” (discourse processing)這兩個最大的分支領域(McKoon & Ratcliff, 1998)。特別是80年代以來, 文本加工成為閱讀研究的熱點。Kintsch和van Dijk提出了文本表征理論(Kintsch & van Dijk, 1978; van Dijk & Kintsch, 1983), 該理論認為, 在文本閱讀理解過程中, 讀者會建立起三種層次的表征, 分別是字詞水平的表層表征(surface code)、語義水平的課文基礎表征(textbase)與語篇水平的情境模型(situational model)。表層表征是指對文章中字、詞、句法進行的表征; 課文基礎表征則指對文章所提供的語義及等級層次結構關系所形成的表征, 它表征句子和文章意義的一系列命題, 而非準確字詞和句法; 情境模型指讀者根據(jù)自己的背景知識對文章的收稿日期: 2011-05-13
信息進行整合而形成的文章整體的、連貫的表征, 它表征關于文章的內(nèi)容或由課文明確陳述的信息與背景知識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微觀世界, 是比表層表征和課文基礎表征更深層次的表征。Kintsch和van Dijk認為, 文本閱讀理解就是要形成心理表征, 最應該引起注意的是課文基礎表征和情境模型。
Kintsch和van Dijk的文本表征理論在文本閱讀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該理論提出的文本閱讀理解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文本表征的建立過程的觀點, 引領了文本閱讀認知過程研究的總方向, 自此, 關于文本閱讀的研究主要是圍繞著Kintsch的文本表征理論展開的。多數(shù)研究者都認同Kintsch等的語篇表征三層次理論, 然而, 閱讀過程中讀者如何進行加工活動形成這三層次的表征, 研究者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根據(jù)實驗結果提出不同的觀點與理論, 展開了激烈的論爭(Mo, Liu, Jin, Ng, & Lin, 2006; Wang, Mo, He, Smythe, & Wang, 2010)。當前, 文本閱讀信息加工過程的研究最有影響的派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870783、3090040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8JAXLX006)、廣東省心理健康與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項目和973項目(2012CB720704) 資助。 通訊作者: 莫雷, E-mail: molei@scnu.edu.cn
570 心 理 學 報 44卷
別是:建構主義理論(The Constructionist Theory)、最低限度假設理論(The Minimalist Hypothesis)與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The Memory-Based Text Processing View), 不同的理論派別對文本閱讀信息加工過程本質(zhì)的看法有根本性的分歧, 導致了文本閱讀信息加工不同派別在若干重大問題上展開激烈論爭。
這一過程中, 更新前的背景知識不會得到自動的、消極的重新激活, 這一觀點被稱為更新追隨假設(Bower & Morrow, 1990)。
圍繞以上的焦點爭論, 展開為三大問題的論爭: 第一, 閱讀過程進行推理的性質(zhì)—— 自動推理與策略推理之爭
閱讀過程中讀者需要進行何種推理, 最低限度假設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持不同意見。最低限度假設理論認為推理可能是自動進行的也可能是策略進行的, 在自然閱讀缺乏專門的、目標指向的策略加工條件下, 閱讀中只有最低限度的自動加工推理, 沒有策略推理(McKoon & Ratcliff, 1992)。
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擴展了最低限度假設理論觀點, 認為即使局部連貫沒有中斷, 讀者也會進行推理; 他們承認讀者會形成整體連貫, 會即時產(chǎn)生很多推理, 甚至包括精加工推理, 但他們認為絕大部分推理都是通過自動激活就可以完成的(Myers & O'Brien, 1998)。這與建構主義理論的主動建構觀有本質(zhì)的差別。
而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讀者理解文本的過程是一個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過程, 是一個目標驅(qū)動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讀者會努力地實現(xiàn)局部連貫和整體連貫, 讀者會有解釋課文的普遍動機, 他們試圖解釋課文中提到的行為、事件和狀態(tài), 因此, 建構主義理論相信在閱讀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自動推理, 為了維持整體連貫與建立情境模型, 也會產(chǎn)生策略推理, 建構主義理論把閱讀看成基本的目標指向和高策略加工的過程(Graesser, Lang, & Roberts, 1991)。
第二, 閱讀過程建立文本連貫表征的水平——局部連貫與整體連貫之爭
根據(jù)最低限度假設理論, 文本只要維持局部連貫, 讀者就會繼續(xù)閱讀下去, 而不管整體信息是否連貫, 讀者頭腦中保持的是文本局部水平的表征。只有局部連貫中斷, 讀者才會進行推理, 才會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通達文本先前的信息。根據(jù)建構主義理論, 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把文本的大部分內(nèi)容整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 讀者既需要維持局部連貫信息的支持, 又需要維持整體連貫的支持, 即使在局部連貫不中斷的情況下, 讀者也會自動使用整體推理監(jiān)控文本先前的和當前的信息, 特別是文本因果鏈上信息, 讀者頭腦中保持的既有文本局部水平的表征也有文本整體水平的表征。
在文本連貫表征水平上, 建構主義理論與最低
1 當前文本閱讀信息加工過程的理
論與論爭
自然閱讀是主動的、積極的、目標策略驅(qū)動的過程, 還是被動的、消極的、自動的過程, 這是當前心理學界不同閱讀加工理論派別分歧的焦點或爭論的核心問題, 關于閱讀信息加工過程許多重大問題的論爭, 都是這個分歧焦點的體現(xiàn)。
最低限度假設理論和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都認為, 整個理解過程就是自動、被動、消極地維持文本連貫, 建立文本連貫表征的過程。最低限度假設理論認為, 在自然閱讀情況下, 讀者不會隨著閱讀過程即時地對信息進行整合或推理以形成文章的整體表征, 閱讀的信息加工主要屬自動化加工, 讀者的角色是相當消極的, 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主動地進行精加工推理或整體連貫推理(Mckoon & Ratcliff, 1992)。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也強調(diào)閱讀是一種被動的、消極的、以維持連貫為主的過程, 但是, 它不贊同最低限度假設理論關于閱讀過程只需要維持局部連貫的觀點, 而是認為, 在閱讀過程中, 即使在局部連貫不中斷的情況下, 讀者也會非策略地、被動地、快速地通過“共振”的方式激活長時記憶中的文本信息, 并與當前的信息進行整合, 維持整體連貫性(Mckoon & Ratcliff, 1998; O’Brien, Rizzella, Albrecht, & Halleran, 1998)。
相反,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diào)信息整合過程的主動性和策略性, 主張閱讀過程是一個隨閱讀句子的不斷進入, 結合讀者背景知識(包括已經(jīng)進入長時記憶中的先前閱讀過的信息)不斷地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過程(Graesser, Singer, & Trabasso, 1994; Graesser, Millis, & Zwaan, 1997)。較極端的建構主義觀點認為, 讀者總是不停地對當前信息的意義尋求解釋, 并努力將當前信息與先前所有相關的信息進行完全的整合。更多的建構主義研究者則認為, 閱讀時讀者會構建一個關于主人公完整而又不斷更新的模型, 當讀到指向主人公特征的信息時, 讀者只用當前的、更新后的模型來檢查這一信息, 在
5期 莫 雷 等:
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與實驗證據(jù)
571
限度假設理論產(chǎn)生分歧, 但與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達成了一致。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認為對每一個新的語言信息的理解是根據(jù)由記憶中喚起的信息而進行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建立局部水平上連貫的表征, 而且還在整體水平上建構連貫的表征。然而, 在建構整體水平的表征, 閱讀過程中整體連貫獲得的機制上, 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又與建構主義理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分歧。
第三, 閱讀過程實現(xiàn)文本整體連貫的機制——自動激活與策略激活之爭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持續(xù)搜尋局部信息和整體信息, 為當前閱讀的行為或事件提供充足的理由。即使在局部連貫不中斷的情況下, 這種為整體解釋所作的搜尋也會發(fā)生, 如果局部連貫或整體連貫中斷, 需要恢復背景信息, 這種恢復必須是由建構完整的故事因果結構表征的需要而驅(qū)動的問題解決過程(Graesser et al., 1994)。而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認為讀者不需要有意識地搜尋與當前所讀課文有關的信息(Myers & O'Brien, 1998), 即使在局部連貫不中斷的情況下, 通過信息的消極共振, 讀者也會通達整體信息, 如果局部連貫或整體連貫中斷, 讀者會對課文先前的信息進行恢復, 這種恢復必須是自動激活的。這樣建構主義理論與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在整體連貫獲得的機制上產(chǎn)生了重要分歧, 簡言之, 前者認為閱讀中整體連貫的獲得是通過讀者有意識的意義搜尋, 策略地激活信息而實現(xiàn)的, 后者認為整體連貫的獲得是通過信息的自動激活產(chǎn)生共振實現(xiàn)的。
總的來看, 西方不同閱讀派別這三個論爭要點可以進一步歸結為兩大爭論問題:第一大問題是, 閱讀過程是自動引發(fā)必要推理還是主動進行策略推理; 第二大問題是, 閱讀過程是被動地建立局部的連貫性表征還是主動地建構局部的與整體的意義性表征。
狀態(tài)進行解釋, 并且根據(jù)當前閱讀的內(nèi)容主動地激活背景知識, 將當前的信息與先前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 以獲得連貫的心理表征, 也就是說, 即使在局部連貫不中斷的情況下, 這種為整體解釋所作的搜尋也會發(fā)生; 如果局部連貫或整體連貫中斷, 需要恢復背景信息, 這種恢復必須是由建構完整的故事因果結構表征的需要而驅(qū)動的問題解決過程。在這個總的觀點指導下, 建構主義理論主要發(fā)展出更新追隨假設和目標整合假設兩個代表性理論。
2.1.1 更新追隨假設及其研究 該假設認為, 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總是不停地對當前閱讀信息的意義尋求解釋, 把當前閱讀的句子與先前的句子進行整合, 不斷追隨新閱讀的信息對已建立的文本表征進行更新, 并將更新后的模型帶到下一步的閱讀中去。根據(jù)更新追隨假設, 在閱讀過程中, 讀者采用故事主人公的立場來看問題, 會在工作記憶中保持事件與主人公有關的信息(如主人公的行為, 思想、與有關的物體等), 也就是說讀者會保持主人公“此時此地” (here-and-now)情況(Morrow, Greenspan, & Bower, 1987; Bower & Morrow, 1990; Zwaan & Madden, 2004), 從而維持一個不斷更新的情境模型, 這個模型是由此時此地的課文所描述的。
Morrow等人(1987)讓被試學習一座建筑物的平面圖之后閱讀一篇描寫一個人物參觀該建筑物的記敘文。如果讀者采取了主人公的立場, 則他們會在形成的有關建筑物平面圖的心理表征中跟隨主人公移動。研究者使用了啟動任務來測量讀者當前所關注的位置, 他們向讀者呈現(xiàn)兩個物體, 要求讀者判定物體是否來自相同的房間, 結果發(fā)現(xiàn), 當物體是來自主人公目前所在的房間時, 讀者的反應時間較短, 而當物體是來自主人公早些時候參觀過的房間時, 讀者對它們的反應時間要長些, 研究者認為這一結果表明讀者注意到了主人公的物理位置, 對空間信息進行了追隨更新。Morrow, Bower和Greenspan (1989)進一步認為, 如果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確實采用了主人公的立場, 那么讀者應把注意的焦點集中在主人公最近的相關思想和行為上, 使有關的信息處于活躍狀態(tài), 而不僅僅注意到主人公當前的物理位置。實驗結果表明, 當記敘文描述的是主人公在想象某些位置而不是實際參觀這些地方時, 讀者也能使他們注意的中心與主人公所考慮的地方保持一致。被試回答有關主人公當前所在位置(目標房間)的物品的問題比其它房間的快, 更
2 文本閱讀信息加工不同派別的經(jīng)
典實驗
西方文本閱讀研究者圍繞建構主義理論、最低限度假設理論和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 每個理論都獲得了支持自己觀點的實驗證據(jù)。
2.1 建構主義理論及其經(jīng)典研究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 閱讀是一個積極的、策略加工過程, 讀者會對文本的事件、主人公的行為和
572 心 理 學 報 44卷
重要的結果是文中未提及的中介房間中物品的通達性比文中提到的但與主人公行為相關性低的房間中的物品通達性要高。這個結果表明讀者關注與主人公有關的信息, 即使文中沒有明確提到這些信息。該研究充分證明了讀者即時更新了空間信息, 采用了主人公的立場來達到對文章的理解。
盡管Morrow等人(1987, 1989)的研究早在建構主義理論系統(tǒng)提出之前就已經(jīng)發(fā)表, 但文本閱讀研究領域的研究者都將這兩個研究視為建構主義理論更新追隨假設的經(jīng)典例證(Bower & Morrow, 1990; O’Brien et al., 1998), 它們引發(fā)了研究者對更新追隨假設理論的興趣。例如, Rinck和Bower (2000)在兩個實驗中, 采用與Morrow等人(1989)一樣的程序。當被試閱讀到關鍵移動句之后, 出現(xiàn)物品名稱和房間名稱的探測詞對, 如“床—休息室”, 要求被試回答該對探測詞中的物品是否出現(xiàn)在指定的房間里。當主人公移到一個新位置時, 如果讀者確定與先前位置有關的物體時時間變長, 那么則表明讀者根據(jù)主人公位置的變化對信息進行了更新追隨, 建構了新的情境模型。對這些探測詞的反應時間可以表示空間距離效應的產(chǎn)生, 也就是說, 離主人公當前位置越近的物品, 讀者對該物品的反應時間就越短。又如, Rapp和Taylor (2004)在實驗中讓被試閱讀包含人物空間位移的故事, 控制了位移的距離, 或者長, 如“Joe一邊走一邊削這根棍子, 他把這根棍子削成了一桿長笛”; 或者短, 如“Joe一邊走一邊削這根棍子, 他把名字縮寫的首字母刻在上面”。閱讀完之后讓被試完成探測詞再認任務, 探測詞是起始位置和目標位置中的一個, 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再認目標位置探測詞的時間顯著快于再認起始位置探測詞的時間, 表明被試把故事“此時此地”的表征保留在焦點上, 即時更新當前焦點上的信息, 這些信息容易從記憶中通達。
2.1.2 目標整合假設及其研究 該假設認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即使局部連貫不中斷, 與當前閱讀信息相關的長時記憶中的目標信息可以恢復到工作記憶, 與工作記憶中的信息進行整合。這個假設與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的共振模型的不同之處在于, 共振模型認為當前工作記憶中的信息與長時記憶中的背景信息有字面或語義上的重疊, 工作記憶中的信息向長時記憶發(fā)送信號, 與當前的和剛剛讀過的句子有關的信息通過一個共振過程激活長時記憶中的信息, 這些信息在工作記憶中進行整合, 這種激活與整合是不需要耗費太多認知資源的, 是
自動的。而根據(jù)目標整合假設, 長時記憶中的關鍵信息(如目標信息)一直處于較為活躍的狀態(tài), 即使當前工作記憶中的信息與長時記憶中的背景信息沒有字面或語義上的重疊, 在需要的時候也會恢復到工作記憶與當前信息進行整合, 先前課文信息的恢復是在嚴格控制的資源消耗的方式下進行的, 是主動的(Richards & Singer, 2001)。
Suh和Trabasso (1993)檢驗了主人公目標實現(xiàn)或未實現(xiàn)時目標信息的即時整合。在他們的實驗故事中, 幾個填充句之后引入一個目標。含有目標的句子包括主人公完成目標的描述或者未完成目標的描述。主角要實現(xiàn)一個主要的目標, 主要目標的獲得需要首先滿足一系列小的次級目標。當次級目標沒有得到滿足, 它就會被另一個次級目標代替。例如, 女孩送生日禮物給母親, 她想買一個禮物。如果沒有買成, 那么她會制作一個禮物。要求被試對有關人物目標的探測問題進行判斷, 引導他們通達目標信息。盡管目標引入和探測之間的課文距離在兩個條件下是一樣的, 但是對未實現(xiàn)目標信息的反應時快于對實現(xiàn)目標信息的反應時, 表明未實現(xiàn)的目標有較高水平的通達性, 能夠更快速地恢復到工作記憶中參與信息的整合。
Lutz和Radvansky (1997)進一步探討了未實現(xiàn)目標信息比實現(xiàn)目標信息更容易通達的原因是由未實現(xiàn)目標通達性的增加導致的, 還是由實現(xiàn)目標信息通達性的降低導致的, 還是由兩者共同造成的。實驗增加了一個條件, 即中性故事信息。該條件包含與目標條件相同的信息, 只不過讀者不需要通過它建立與接下來的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Luzt和Radvansky發(fā)現(xiàn)與中性信息相比, 對已實現(xiàn)的目標探測反應時間較短, 表明已實現(xiàn)的目標信息比中性信息更容易通達?梢哉f已達成的目標信息比中性信息更容易恢復到工作記憶。
2.2 最低限度假設理論及其經(jīng)典研究
最低限度假設理論是在關于文本閱讀過程中的推理問題對建構主義理論提出質(zhì)疑的基礎上形成的, 該理論關注的是, 在自然閱讀過程中, 哪些推理是自動的, 哪些推理是策略的, 并將推理過程的觀點推演到一般的信息加工過程, 該理論認為, 在自然閱讀情況下(無明確閱讀目的), 讀者利用在工作記憶中的信息, 為了達到保持局部連貫性的最低需要, 自動產(chǎn)生推理, 不需要耗費額外的資源。讀者的閱讀過程完全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 讀者只要能夠保持局部連貫, 就不需要即時激活已進入長
5期 莫 雷 等:
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與實驗證據(jù)
573
時記憶的文本信息。只有當明確陳述的工作記憶的信息和一般知識都不能形成課文的局部聯(lián)貫表征時, 讀者才會進行策略推理以保持課文的局部聯(lián)貫。
McKoon和Ratcliff (1992)的研究是最低限度假設理論的經(jīng)典研究。該實驗材料是若干篇短文, 每篇短文有兩個段落, 一個介紹段落和一個繼續(xù)段落, 如在刺殺總統(tǒng)故事的介紹段落里, 描述了一個總目標(如刺殺總統(tǒng))和一個次級目標(使用來復槍)。在繼續(xù)段落里, 有三個版本:實現(xiàn)版本、重試版本和替代版本。在實現(xiàn)版本里, 兩個目標都實現(xiàn)了(總統(tǒng)被射中了), 一個新目標被引入(刺客“向西跑去”)。在重試版本里, 在實現(xiàn)次級目標時出現(xiàn)了問題, 刺客試圖重新實現(xiàn)這個目標(用另一種方式, 如使用在替代版本里, 在實現(xiàn)次級目標時也遇到來復槍)。
了問題, 但是與重試版本不同, 刺客用新的次級目標(如使用手榴彈)代替了原來的次級目標(使用來復槍), 來達到最初的總目標(刺殺總統(tǒng))。要求被試在讀完短文的最后一個句子之后對總目標探測詞(殺)和次級目標探測詞(來復槍)進行再認, 以檢驗目標的通達性。對課文的總目標, 最低限度假設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做了不同的預期。所有的繼續(xù)版本都是局部連貫的, 理解它們的任何一個都不需要總目標, 因此, 根據(jù)最低限度假設理論, 在理解繼續(xù)版本中的任何一個時, 都不會使用總目標, 所以總目標的通達性在不同的版本中將是一樣的, 對總目標探測詞的反應時無論在速度上還是正確率上三個版本都沒有差異。相反, 根據(jù)建構主義理論, 對總目標探測詞的反應時在重試版本和替代版本里比實現(xiàn)版本快, 這是因為課文中的人物在重試版本和替代版本結尾仍然試著實現(xiàn)總目標, 而實現(xiàn)版本的結尾不是這樣(實現(xiàn)版本結尾引入了一個新目對次級目標, 最低限度假設理論和建構主義理標)。
論做了相同的預期。局部上, 最初的次級目標只有對理解重試版本是必須的; 無論對實現(xiàn)版本還是替代版本, 最初的次級目標對理解主人公的行為都不是必須的。對于建構主義, 在重試版本里, 主人公仍然試圖實現(xiàn)次級目標, 所以, 重試版本條件下對探測詞的反應比實現(xiàn)版本反應要快。在替代版本里, 可能有, 也可能沒有促進作用, 有無促進作用依賴于對新的次級目標的轉換是否消除了對次級目標的所有促進。整個實驗結果證明了最低限度假設理論的預期。
最低限度假設理論論爭的背景下, 對最低限度假設理論進行發(fā)展而形成的。該理論堅持了最低限度假設理論否定閱讀過程即時建構情境模型的基本立場, 但是, 它也不贊同最低限度假設理論關于新閱讀的句子只要能與保持在工作記憶中剛讀過的幾個句子維持局部連貫, 則不會激活已經(jīng)進入了長時記憶的文本信息的觀點, 而是認為, 在閱讀過程中, 即使在局部連貫性不中斷的情況下, 讀者也會通達背景信息, 新閱讀的句子進入工作記憶后, 該句子所蘊含的概念和命題以及存在于工作記憶中的信被動地、息都自動向長時記憶發(fā)送信號, 非策略地、快速地激活長時記憶中的與這些信號匹配的文本信息(共振), 讀者不僅要將當前進入的文本信息與工作記憶中保持的文本信息進行整合, 維持局部連貫性, 而且要與通過“共振”的方式激活的長時記憶文本信息進行整合, 維持整體連貫性。這種激活是快速而消極的, 激活的機制是共振。新閱讀的信息要與工作記憶保持著的信息以及所激活的長時記憶的文本信息發(fā)生整合, 但是這種整合只是維持已閱讀信息的連貫性, 而不是建構情境模型。研究者認為, 那些強調(diào)在文本閱讀過程中, 長時記憶中的背景信息通過消極的共振而得以激活的理論都應該歸結在這一理論框架之下(Myers & O’Brien, 1998)。
2.3.1 非先行代詞的自動激活研究 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可以解釋讀者對“非先行代詞(unheralded pronouns)”的理解, 即使它們的前因在文本背景中并不先行出現(xiàn)(Greene, Gerrig, McKoon, & Ratcliff, 1994; McKoon, Gerrig, & Greene, 1996)。例如, 在一個段落中, Jane和Gloria談論到Jane受到一個邀請, 她要去參加其表妹的晚宴(個人化的目標); 當Jane離開去表妹處時, Gloria則留在家; 最后, 一個重新集合的句子使Gloria和Jane回到一起, Gloria問Jane, “她給你放迪斯科舞曲了嗎?”這里的代詞“她” (指表妹, 自從介紹部分之后就沒有提及過)是非先行的。從探測再認任務的結果來看, Greene等人(1994)表明當在結尾部分提到Gloria 和Jane時, 它們成為通達所有長時記憶的線索, 它們將喚起“表妹”, 使表妹在提到代詞“她”之前就被通達了, 概念“表妹”在重新集合句之后促進了其通達性的增長。這說明重新集合的句子再次激活了“表妹”一詞, 指代詞被通達不是由于代詞本身而是由于語篇中的其他線索, 通過記憶基礎的回憶加工而實現(xiàn)的, 因而證明了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
2.3 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及其經(jīng)典研究
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是在建構主義理論和
本文關鍵詞: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與實驗證據(j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30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ydsp/173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