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利益下的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研究
本文關鍵詞:國家利益下的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研究
【摘要】:在國家處于快速發(fā)展與變革時期,教育問題就不能僅僅局限在教育領域里,筆者認為會進一步上升到更寬廣的國家領域。科南特的“教育機會均等”思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的機會均等,而是在個人本位主義和國家本位主義的沖突下試圖構建一種新的平衡。能否構建這種“相對”的均等,能否在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實現(xiàn)“教育機會均等”對個人乃至整個國家都是極為重要的。本文從國家利益角度出發(fā),梳理并闡述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理念,對我國目前在教育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希望通過對科南特的研究來探尋出路,以期達到最大限度的平衡。 本文采用了文獻法,通過閱讀科南特著作、傳記等第一手資料,分析科南特在通識教育、英才教育和綜合中學建議中機會均等思想并結合他人相關研究成果等第二手資料,來全面整理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教育的理論;歷史研究法,通過對50、60年代美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的論述,來縱向整理科南特通識教育、英才教育和綜合中學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從而對研究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做更深層次的挖掘;比較研究法,通過對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的研究對比當今中國教育現(xiàn)狀,提出了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對我國教育的借鑒意義。 總的來說,現(xiàn)階段我國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不高,從局部來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在各地區(qū)也不平衡。因此,要實現(xiàn)教育機會均等,就會受到很大的局限,也必然會出現(xiàn)一些不均等現(xiàn)象。對于這些客觀現(xiàn)象的存在,若不予理睬或不引起重視,不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制止,就會造成這些不均等現(xiàn)象的擴大,進而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而且不利于現(xiàn)代化步伐的快速邁進。所以應該客觀地正視這些現(xiàn)象。如何在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盡量的實現(xiàn)教育機會均等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科南特 國家利益 教育機會均等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G40-097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錄6-7
- 引言7-13
- (一) 問題的提出7-8
- (二) 相關概念界定8-9
- (三) 研究現(xiàn)狀9-12
- (四) 研究價值與方法12-13
- 一、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產(chǎn)生的淵源13-17
- (一) 冷戰(zhàn)時期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13-14
- (二) 教育機會均等思想產(chǎn)生的個人因素14-17
- 二、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的主要觀點17-28
- (一) 通識教育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思想17-21
- 1. 通識教育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17
- 2. 通識教育是政局穩(wěn)定與意識形態(tài)同一的有力保障17-21
- (二) 英才教育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思想21-24
- 1. 英才教育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21
- 2. 英才教育的目的是服務于冷戰(zhàn)和建立理想的無階級社會21-24
- (三) 綜合中學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思想24-28
- 1. 綜合中學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24-25
- 2. 綜合中學是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有力工具25-28
- 三、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評價28-31
- (一) 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的優(yōu)點28-29
- 1. 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教育的公平28
- 2. 符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28-29
- 3. 為"英才教育"提供了新途徑29
- (二) 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的不足29-31
- 1. 不夠重視女子教育29
- 2. 沒有深入研究黑人教育問題29-31
- 四、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對我國教育的啟示31-34
- (一) 開創(chuàng)多元化的義務教育31-32
- (二) 公平競爭下的尖端人才培養(yǎng)32
- (三) 依據(jù)能力的選修課制度32-34
- 結語34-35
- 參考文獻35-39
- 后記3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寶琰;萬明鋼;;我國“教育機會均等”問題實證研究成果評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07期
2 張正;;女性主義視野下教師課堂教學中教育機會均等的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3 吳小絨;;從教育的機會均等審視當代中國的教育公正[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4 李志文;;談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J];教育藝術;2011年06期
5 熊春文;陳輝;;西方國家教育機會均等及其觀念的歷史演進[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陳曉飛;;高等教育機會平等要素和結構的演進[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7 周蕾;;論教育民主化[J];大眾文藝;2011年16期
8 陶行知;;創(chuàng)造力最能發(fā)揮的條件是民主[J];生活教育;2011年14期
9 楊曦婷;;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發(fā)展及啟示[J];職業(yè)時空;2011年08期
10 朱城;;國家高等教育助學制度的基本理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晶;;高等教育高收費: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范瑋;;美國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中等教育改革指導思想淺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郭紅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基礎教育階段整合科學課程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韓繼偉;;破解西部高校師資困局的幾點思考[A];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區(qū)科學發(fā)展理論研究[C];2010年
5 陳伯璋;;臺灣教育改革的另類省思[A];北京論壇(2010)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責任與行動:“變革時代的教育改革與教育研究:責任與未來”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10年
6 蔣丹;;英美對教育公平的探索——基于基礎教育財政投入的考查[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李立娥;;試析和諧社會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社會性別環(huán)境與途徑[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性別視野下的中國道路和社會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王晶晶;;擇校:促進還是抑制教育公平?[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高揚;;義務教育校際均衡指標綜述[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劉海燕;;從教育公平的視角探析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金燕;從歷史發(fā)展角度看教育機會均等[N];學習時報;2009年
2 刀福東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機會均等——理想抑或現(xiàn)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周金燕;教育公平——現(xiàn)代教育的核心價值[N];學習時報;2004年
4 本報記者 馮潔;我們到了整體設計與改革的階段[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9年
5 ;從統(tǒng)一學校到統(tǒng)一市場康永久[N];人民政協(xié)報;2005年
6 彭湖灣;不應出現(xiàn)的“王守奇”現(xiàn)象[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4年
7 楊勝華;整合城鄉(xiāng)資源 突破發(fā)展瓶頸[N];中國民族報;2010年
8 袁振國;促均衡發(fā)展 各國政府在努力[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9 記者 李益眾;四川 協(xié)調(diào)城鄉(xiāng)發(fā)展扶持困難群體[N];中國教育報;2010年
10 萬靜波;教育,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利器[N];南方周末;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王喜娟;美國綜合高中發(fā)展危機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敬少麗;女性主義視野下的教育機會均等[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王強;理想與現(xiàn)實:美國農(nóng)村普及教育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劉向榮;科南特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5 董美英;教育機會均等視閾下重點高校大學生來源的歷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侯威;要素主義教育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桂紹貞;臺灣基礎教育質(zhì)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蔣馨嵐;傳統(tǒng)與超越:師范生免費教育制度的價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孔凡琴;多維視閾下的英國高中教育辦學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曉雨;國家利益下的科南特教育機會均等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宋鵬云;科南特的大學科研觀及其實踐探析[D];河北大學;2009年
3 李彤彤;美國教育機會均等運動:理論探討與實踐策略[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超;和諧社會視角下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研究[D];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2011年
5 孫曉麗;論學習化社會的教育機會均等[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竇坤;科南特中學教育思想及其對我國中學教育改革的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7 向麗;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配置制度與教育機會均等——以武漢市東西湖區(qū)中小學為個案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8 許柳青;試論科南特的教師教育思想[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偉;農(nóng)村學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均等問題的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10 歐陽宇;走向公平:高等教育收費改革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9391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3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