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社會建構主義——評當前課程社會學中的兩種后社會建構主義論述
本文關鍵詞:超越社會建構主義——評當前課程社會學中的兩種后社會建構主義論述
更多相關文章: 社會建構主義 現代性 課程內容 新涂爾干主義 課程的社會屬性
【摘要】:社會建構主義把批判理論和知識社會學的立場應用到課程研究中,認為課程是經由社會建構而形成的,學校合法知識是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經過不斷的沖突、調和而形成的。但由于社會建構主義對課程本身的社會屬性缺乏深入的研究,對社會結構如何影響課程這一課程社會學的本源問題上沒有提出系統(tǒng)的解釋框架,受到一系列的質疑和批判。課程社會學領域出現兩種超越社會建構主義的嘗試:一種為對現代性與課程內容之間關系展開實證研究的現代性模式;一種為吸收涂爾干社會理論對結構與課程、課程的社會屬性進行深度研究的新涂爾干主義。這兩類研究超越了僅僅把課程認為是不同社會力量之間互動的結果的認識,對課程自身的社會屬性和獲得機制進行了深度的剖析。課程社會學的這種轉變不是簡單的研究立場的轉變,而是深層的知識論轉變。
【作者單位】: 上海市寶山區(qū)教師進修學院;
【關鍵詞】: 社會建構主義 現代性 課程內容 新涂爾干主義 課程的社會屬性
【分類號】:G423
【正文快照】: 課程社會學的真正誕生是知識社會學被引入到課程研究中,知識社會學進入課程研究的嘗試,無疑以1971年楊(M.F.D Young)主編的《知識與控制》為標志,《知識與控制》對社會控制與課程之間關系的獨特分析,預示著課程社會學中社會建構主義研究取向的出現。①傳統(tǒng)教育社會學忽視課程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霞;隱蔽課程建設之簡要考察[J];畢節(ji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2 郝明君;現代課程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3 劉麗群;;論課程公平——一種社會學的視野[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年02期
4 鐘玲;論批判教育學的后現代主義理論基礎及對我國教育研究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年03期
5 唐慶華;高校課程體系的后現代解讀[J];江蘇高教;2003年06期
6 董守生;后現代知識觀與教學理念重建[J];教育導刊;2003年12期
7 楊昌勇,李長偉;中國大陸教育社會學二十年:回顧與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03期
8 蔡春,扈中平;立足于“關系”的教育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23期
9 高偉;論教育世界的異化與救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07期
10 范兆雄;課程文化研究框架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1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萬力維;;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礙創(chuàng)造[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忠敬;知識·權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葉信治;提高大學課程實踐自覺性的哲學探討[D];廈門大學;2003年
3 李彥榮;中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堯新瑜;學校道德課程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彭澤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評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姜月;遮蔽與解蔽[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胡弼成;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現代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8 崔國富;學習型社會建設與教育的使命[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陳云奔;教學公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陳振中;論教育身份[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謝紅仔;小學英語課程實施現狀探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辛治洋;論阿普爾教育理論的批判性[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樊改霞;多元文化中學生交往的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席琴;關于我國教育學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5 寧彥鋒;課程創(chuàng)新的教師動員:路徑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顧志紅;新課程的教師培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汪昌華;班級學生社會分層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8 呂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小學課程現狀與特征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敏;農村初中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孫偉霞;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建中;聞娟;;芬伯格的技術民主化思想透視[J];前沿;2008年04期
2 鐘志賢,曹東云;基于信息技術的反思學習[J];遠程教育雜志;2004年04期
3 胡繼淵;;學習社會建構主義教育思想 深化課程改革[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年05期
4 李建華;社會建構主義數學哲學與數學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5 安維復;;構建和諧的“創(chuàng)新型國家”——從社會建構主義看[J];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6 黃瑾;社會建構主義視野下的幼兒園數學之學與教[J];早期教育;2003年11期
7 劉儒德;;建構主義:是耶?非耶?[J];中國電化教育;2004年01期
8 杜一飛;;從社會建構主義的視角看我國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的相互作用[J];社會工作;2006年10期
9 安維復;;“共建”:超越后現代思想的學術策略[J];學術月刊;2008年07期
10 趙冬云;從社會建構主義角度審視我國的外語教學[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邢穎;管巍;;全聚德商業(yè)文化的傳統(tǒng)性與現代性[A];商業(yè)文化精品文庫[C];2001年
2 詹艾斌;;新寫實小說的現代性書寫二題[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任映紅;;自我形塑:古村落農民的現代性嬗變[A];秩序與進步:中國社會變遷與浙江發(fā)展經驗——浙江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高連克;;現代社會發(fā)展理論的反思:論發(fā)展的現代性后果[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韓震;;全球化、現代消費和人的認同[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韓震;;本質主義的重建及反思的現代性[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7 張謙;;孔子孝道理論的現代性——孔子孝道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與價值[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陳慶超;;德性式微論[A];傳統(tǒng)倫理與現代社會——第15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三)[C];2007年
9 高燕;;現代性的后果及其教育反思[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曾一果;;重建上海的“現代性”:一份雜志與它的“城市”[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尚偉;改革開放與中國的現代性建構[N];天津日報;2009年
2 汪暉;關于“早期現代性”及其他[N];中華讀書報;2011年
3 范垂功;關注現代性的運行[N];文藝報;2011年
4 朱紅文;現代性與人的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陳樂之;現代性與物欲的釋放[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重構中國式的另類現代性[N];文匯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陳菁霞;中國,一種新的現代性[N];中華讀書報;2011年
8 招商局集團董事長 秦曉;現代性與中國社會轉型[N];經濟觀察報;2009年
9 孟繁華;“多元現代性”及其沖突[N];文藝報;2009年
10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教授、政治科學系主任 郭忠華;從現代性的視野 理解世界和中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躍;理性與躁動[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韓冷;現代性內涵的沖突[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馬長山;現代性與私法文化精神[D];黑龍江大學;2004年
4 蔣煒;現代性的社會控制圖式轉換[D];吉林大學;2005年
5 方世忠;儒家傳統(tǒng)與現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雪松;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D];黑龍江大學;2005年
7 顧梅瓏;審美主義及其在西方19世紀以來文學中的流變[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杜偉;體育課程制度的現代性審視[D];蘇州大學;2009年
9 楊學民;現代性與臺灣《現代文學》雜志小說[D];復旦大學;2004年
10 鐘麗茜;回憶與存在[D];浙江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宇飛;理想世界的建構與現代性的失落[D];黑龍江大學;2002年
2 陳小鋒;農村喪葬儀式的現代性與民間傳統(tǒng)[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金及云;現代性及魯迅個體生存觀念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4 戴偉平;詩歌翻譯與現代性[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全峰梅;模糊的拱門——建筑性的現代性現象學考察[D];廣西大學;2004年
6 拜云潔;日本平面設計審美意味的民族性和現代性[D];河南大學;2005年
7 葉曉波;中國工筆畫繪畫語言的現代性探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9年
8 黎明;出場與退場[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劉錦丹;現代性的焦慮、想象與顛覆——論先鋒小說及其深層悖論[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10 陳俊峰;農民現代性的現狀及其獲得途徑[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7947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79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