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卓越的喪失與制造平庸的教育
本文關鍵詞:人之卓越的喪失與制造平庸的教育
【摘要】:人之卓越就是實現(xiàn)人之為人的內在要求,在現(xiàn)代條件下,它意味著人要超越低層次的需要,走向高層次的需要,即"自我超越"。人之卓越不是一種品質,而是實現(xiàn)活動。物質主義造成了卓越的扭曲,官僚體系束縛了對卓越的追求,相對主義帶來了自我的封閉,民主政體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大眾的平庸,這些都是造成人之卓越喪失的現(xiàn)代根源。讓學生接受卓越的教育,學過卓越的生活,對他們的卓越表現(xiàn)給予承認,并培養(yǎng)他們蘇格拉底式反思的品質是可能的教育出路。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
【關鍵詞】: 人之卓越
【基金】:教育部2010年度重大項目“時代精神與道德教育”(10JJD880010)的部分成果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一、何謂人之卓越首先,人之卓越就是實現(xiàn)人之為人的內在要求。在古希臘,卓越一詞與德性(virtue)密切相關。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德性或者說卓越是使得一個事物狀態(tài)好并使得其實現(xiàn)活動完成得好的品質。例如,對于桌子來說,它的卓越就是能夠很好實現(xiàn)桌子功能的品質。古希臘對于卓越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瑞泉;徐義圣;;古希臘“三哲”教育思想的比較探究[J];科技信息;2006年S1期
2 寒風;論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J];教師教育研究;1990年03期
3 鹿麗萍;;古希臘教育哲學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J];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06期
4 張家祥;;知識與美德[J];教育發(fā)展研究;1986年01期
5 趙紅偉;李東賓;;簡述東西方教育的幾點異同[J];考試周刊;2007年10期
6 陽劍蘭;;亞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2009年06期
7 高慎英;;西方古代自由教育中的接受學習[J];教育評論;2008年03期
8 張麗虹;;教育與幸!非笕诵缘幕貧w[J];中國教師;2008年19期
9 王麗麗;;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比較[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8年04期
10 方明軍;劉宇文;;“助產術”緣何在中國“難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林曉;王一濤;;對應試教育條件下學生學習行為的模型分析[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2 李篤武;;學習鄧小平教育理論 促進我國素質教育發(fā)展[A];英明的決策,偉大的勝利——紀念抗美援朝勝利50周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55周年論文集[C];2001年
3 黃月華;;從“減負”思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會議論文集[C];2003年
4 曲殿臣;;反對“應試教育”[A];新世紀 新思考[C];1999年
5 ;比較孔子的中庸與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及其在當代教育上的現(xiàn)實意義[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李森;;西方關于人的學說與教學動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葉翔;;應試教育長盛不衰的歷史根源與現(xiàn)實原因分析[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8 楊秀芳;;加強心理素質教育 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A];2007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7年
9 王娟華;;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踐行過程的比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10 胡培麗;;觀念的轉變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員會、青海省教育學會優(yōu)秀教育論文集[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雪林;與世界教育大師零距離交流[N];中國教育報;2010年
2 譚仲池;應試教育偏向及其解決對策[N];光明日報;2004年
3 國家計委新聞辦;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N];檢察日報;2000年
4 陳曉紅;深刻認識應試教育的危害和影響[N];山西經濟日報;2003年
5 晏揚;“擇差教育”是對應試教育的嘲諷[N];湘聲報;2006年
6 宋亞光;誠信缺失“格”難破[N];四平日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陳文富 通訊員 陳潔鳳 黃良業(yè);素質教育在應試教育夾縫中生存[N];湛江日報;2009年
8 安徽省鳳陽師范學校 胡維德;求政績,走正道[N];江蘇教育報;2010年
9 吳學安;別讓應試教育壓抑創(chuàng)新火花[N];中國文化報;2006年
10 沈文;應試教育導致“教育荒廢”現(xiàn)象[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希武;學校道德教育的路徑轉變與作用界定[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沈文欽;近代英國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淵源[D];北京大學;2008年
3 楊林國;追尋教師美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4 劉冬巖;實踐智慧:一種可能的教學價值[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熊和平;課程與生活[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程亮;教育學的“實踐”關懷[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張小勇;維柯教育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劉萬海;重返德性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徽;教學機智:成就智慧型課堂的即興品質[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香蘭;從實體到過程:現(xiàn)代教育的思維轉向[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和亭;素質教育在我國的實施現(xiàn)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彭卓;對我國素質教育推進過程中“兩難”問題的分析和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蔡仁賜;教育政策的理性決策模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劉晨;論素質教育推進過程中的兩難問題[D];青島大學;2009年
5 謝德寶;先秦儒家教育思想與古希臘教育思想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6 郭郁蔥;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的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8年
7 劉應竹;古代希臘教師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唐愛民;對素質教育的哲學思考[D];蘇州大學;2008年
9 王瑞穎;論教育與人生境界[D];河南大學;2006年
10 羅先奎;柏拉圖的未成年人教育思想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55465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55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