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形成及教育特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形成及教育特性分析
【摘要】:現(xiàn)代社會是學習型的社會,是終身學習型的社會,如何更好地促進人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學習共同體的興起正是應對這一問題而產(chǎn)生的。本文意在通過探討"學習共同體"概念的緣起與發(fā)展以及學習共同體所蘊含的教育特性,使教師了解時下教育視域中學習共同體的最新理念,進而將其運用于自身的教學實踐,促進學習者的高效學習。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學習共同體 緣起 教育特性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一、“學習共同體”概念的緣起與發(fā)展1.“學習共同體”概念的緣起“共同體”一詞引入教育領域形成了“學習共同體”概念。這一引入受到心理學相關理論的巨大影響。有學者指出,隨著維果斯基社會建構主義觀點的提出,心理學中對學習的認識也在轉變:從皮亞杰時代學習被看作是學習
【參考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齊丹;基于網(wǎng)絡的學習共同體的研究與設計[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寶存;;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大學理念的沖突與融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沙琦,馮建軍;論主體間性及其教育[J];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 陳大偉;教師的專業(yè)生活與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兼談教師教育課程改革[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4 王志定;;IT環(huán)境下會計教學模式的探索[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5年12期
5 王驥;課程評價改革趨勢探微[J];成人教育;2004年09期
6 薛煥玉;;對學習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的初探[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陳維超;李芒;;促進網(wǎng)絡支持的面授教學交往的有效性——運用博客建構學習共同體[J];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8 嚴仲連;德育課程及其特質[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年03期
9 龍寶新;從理性觀的變遷看教育精神的轉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2期
10 李長偉;批判與反思:教育學的生命之維——與李政濤同志商榷[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金梅;幼兒園戲劇綜合活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葉信治;提高大學課程實踐自覺性的哲學探討[D];廈門大學;2003年
3 彭虹斌;課程組織研究——從內容到經(jīng)驗的轉化[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文嵐;社會科課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宋曄;校園倫理智慧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申仁洪;論教育科學:教育研究科學取向及其在中國的合理性建構[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劉慶昌;論教育思維[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陳云奔;教學公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奎明;建構主義視野下的教師素質及其培養(yǎ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趙健;學習共同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等菊;道德教育:生態(tài)學視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論證[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閻亞軍;生活知識觀及其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賈存軍;語文互動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劉世清;反思與重構:教育交往中的言語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5 汪昌華;班級學生社會分層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6 鄺紅軍;教育辯證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楊興玉;歷史反思與生態(tài)建構—當代語感理論的認知基礎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8 王世鳳;小學德育新課程生活化取向解讀[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9 陳秀玲;論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王黎明;基礎學校建立學習共同體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王文靜;社會建構主義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0期
2 高華;認知主義與聯(lián)結主義之比較[J];心理學探新;2004年03期
3 金一強;丁新;;P2P技術及其在現(xiàn)代遠程教育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7年02期
4 秦紅兵,何正,符學斌;基于即時通訊技術的校園應用模式探索[J];中小學電教;2005年07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明輝;;美國教師專業(yè)學習共同體的特征[J];思想理論教育;2011年02期
2 ;走向專業(yè)共同體,實現(xiàn)1+1>2[J];班主任之友(中學版);2011年Z1期
3 張曼;瞿X;;基于微博的教師學習共同體交互支持平臺設計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1年06期
4 藺自璇;;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高校構建學習共同體的實踐探索綜述[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5 黃廷美;李梅;;論班級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年08期
6 吳彤軍;;在網(wǎng)絡虛擬環(huán)境中構建大學英語學習共同體[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S3期
7 王有升;;重建“共同體”——學校教育改革的體制關懷[J];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14期
8 郭永志;;基于學習共同體理論的網(wǎng)絡學習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08期
9 張爽;;學校學習共同體的意蘊與創(chuàng)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1年07期
10 張瑋;;基于網(wǎng)絡交互的學習共同體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波;;學習共同體的學校[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構建幸福的學習共同體結題報告課題組;;《構建幸福的學習共同體結題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3 李慧迎;;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設計初探[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4 ;教育與社會、自然生態(tài)理念的重大變遷——兼論學習共同體理論與未來教育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實踐之異同[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李高峰;;華美協(xié)進社之緣起與改組[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佐藤學;;全球化時代的日本學校教育改革——危機與改革的構想[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薛煥玉;;用科學發(fā)展觀開創(chuàng)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美好未來——《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序[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8 薛煥玉;;用科學發(fā)展觀開創(chuàng)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美好未來——《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序[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9 趙金梅;;促進幼師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四條途徑[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三)[C];2009年
10 邢曉春;;建構主義學習觀對遠程教學的啟示[A];山東省遠程教育學會第七屆遠程教育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徐宜軍;組建學習共同體,我的學習我做主[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2 記者 張麗亞;西山區(qū):利用教育博客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N];昆明日報;2011年
3 王艷玲;以對話編織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丁亦周 王小兵;互學互助,,打造精彩校外課堂[N];江蘇教育報;2011年
5 北京市豐臺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 簡作軍;建設校長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實習記者 張瀅;教師在網(wǎng)絡中結成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記者 時曉玲 劉琴;“學習共同體”讓所有學校共同成長[N];中國教育報;2005年
8 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孫波;學習共同體學校的管理策略[N];中國教育報;2008年
9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教育局局長 孫波;區(qū)域教育和諧發(fā)展的助推器[N];中國教育報;2006年
10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 田莉審;視教師“自我認同”的力量圖說[N];中國教育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健;學習共同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董宏建;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教師跨學科協(xié)作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光余;教師教學效能的生成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4 韓亞成;學校道德領導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趙劍;網(wǎng)絡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6 劉成新;整合與重構:技術與課程教學的互動解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江衛(wèi)華;協(xié)同學習理念指導下的課堂互動設計、分析與評價[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姜美玲;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娜仁高娃;向“場”而生[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徽;教學機智:成就智慧型課堂的即興品質[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淑艷;專業(yè)發(fā)展背景下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裴雯雯;高校教師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楊金萍;基于教學平臺的遠程教育學習共同體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文杰;基于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的問題解決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任之丁;基于知識管理理念的教師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構建[D];河北大學;2010年
6 陳江靜;Ajax技術支持下的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現(xiàn)[D];河北大學;2011年
7 芮先紅;有效教師專業(yè)學習共同體—英國EPLC項目的經(jīng)驗及啟示[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曲秀芬;基于UC和Blog的大學生非正式學習共同體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麗波;基于學習共同體的中學教師教育信息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包藹黎;邁向課堂學習共同體[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5398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53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