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OC學習者交互行為自評估分析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02 02:15
cMOOC課程是以聯(lián)通主義為指導的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其學習過程不同于xMOOC課程,cMOOC課程強調(diào)學生之間的交互作用,交互的過程即是學習的過程,對學習者的交互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為了深入認識和了解學習者在cMOOC課程中的交互情況,通過采用學習者自我反思和評估的方法,以我國首門cMOOC課程"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對話"的學習者為調(diào)查對象,通過問卷調(diào)查了解學習者在cMOOC中交互行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困難。問卷由個人基本信息、學習動機和交互行為三部分組成,后兩部分均由已有問卷組合而成。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交互行為與其學習動機顯著相關;學習者在主動交流方面比較薄弱,且主動交流能力與其理解程度顯著相關;創(chuàng)生形式上表現(xiàn)為靜態(tài)的文本成果,而本質(zhì)上是動態(tài)的信息匯聚與整合的過程。
【文章來源】: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
(二)問卷結構
(三)問卷的效度和信度
三、研究結果
(一)學習動機和各交互行為薄弱程度的整體情況
1.學習動機的整體情況
2.各交互行為薄弱程度的整體情況
(二)各交互行為薄弱程度、學習動機和人口特征的比較分析
1. 不同的學歷、MOOC學習經(jīng)歷和職業(yè)在各交互行為薄弱程度上無顯著差異
2. 動機強度與交互行為的薄弱程度呈顯著負相關
3. 學習者主動交流與理解程度呈顯著負相關
四、討論
(一)學習者的學習背景不是c MOOC學習的門檻
(二)文化不同,交流能力自不同
(三)理解受到知識本身與學習者能否主動交流的影響
(四)創(chuàng)生形式上表現(xiàn)為靜態(tài)的文本成果,但本質(zhì)上是動態(tài)的信息匯聚與整合的過程
五、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知識觀:知識回歸與知識進化[J]. 陳麗,逯行,鄭勤華. 中國遠程教育. 2019(07)
[2]創(chuàng)生知識:技術時代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內(nèi)在要求[J]. 劉天平,王林發(fā). 課程.教材.教法. 2019(04)
[3]再論面向智能時代的新知識觀——與何克抗教授商榷[J]. 王竹立. 遠程教育雜志. 2019(02)
[4]教育信息化2.0:互聯(lián)網(wǎng)促進教育變革的趨勢與方向[J]. 陳麗. 中國遠程教育. 2018(09)
[5]MOOC、翻轉課堂和SPOC的學習動機分析及其教育啟示[J]. 徐碧波,李添,石希. 中國電化教育. 2017(09)
[6]面向智能時代的知識觀與學習觀新論[J]. 王竹立. 遠程教育雜志. 2017(03)
[7]三代遠程學習中的教學交互原理[J]. 陳麗,王志軍. 中國遠程教育. 2016(10)
[8]“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眾傳知識的創(chuàng)生與實踐——智慧教育新訴求[J]. 王帆,舒杭,蔡英歌,錢文君. 電化教育研究. 2016(04)
[9]cMOOCs中教學交互模式和方式研究[J]. 王志軍,陳麗. 中國電化教育. 2016(02)
[10]聯(lián)通主義學習的教學交互理論模型建構研究[J]. 王志軍,陳麗. 開放教育研究. 2015(05)
本文編號:3527522
【文章來源】: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
(二)問卷結構
(三)問卷的效度和信度
三、研究結果
(一)學習動機和各交互行為薄弱程度的整體情況
1.學習動機的整體情況
2.各交互行為薄弱程度的整體情況
(二)各交互行為薄弱程度、學習動機和人口特征的比較分析
1. 不同的學歷、MOOC學習經(jīng)歷和職業(yè)在各交互行為薄弱程度上無顯著差異
2. 動機強度與交互行為的薄弱程度呈顯著負相關
3. 學習者主動交流與理解程度呈顯著負相關
四、討論
(一)學習者的學習背景不是c MOOC學習的門檻
(二)文化不同,交流能力自不同
(三)理解受到知識本身與學習者能否主動交流的影響
(四)創(chuàng)生形式上表現(xiàn)為靜態(tài)的文本成果,但本質(zhì)上是動態(tài)的信息匯聚與整合的過程
五、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知識觀:知識回歸與知識進化[J]. 陳麗,逯行,鄭勤華. 中國遠程教育. 2019(07)
[2]創(chuàng)生知識:技術時代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內(nèi)在要求[J]. 劉天平,王林發(fā). 課程.教材.教法. 2019(04)
[3]再論面向智能時代的新知識觀——與何克抗教授商榷[J]. 王竹立. 遠程教育雜志. 2019(02)
[4]教育信息化2.0:互聯(lián)網(wǎng)促進教育變革的趨勢與方向[J]. 陳麗. 中國遠程教育. 2018(09)
[5]MOOC、翻轉課堂和SPOC的學習動機分析及其教育啟示[J]. 徐碧波,李添,石希. 中國電化教育. 2017(09)
[6]面向智能時代的知識觀與學習觀新論[J]. 王竹立. 遠程教育雜志. 2017(03)
[7]三代遠程學習中的教學交互原理[J]. 陳麗,王志軍. 中國遠程教育. 2016(10)
[8]“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眾傳知識的創(chuàng)生與實踐——智慧教育新訴求[J]. 王帆,舒杭,蔡英歌,錢文君. 電化教育研究. 2016(04)
[9]cMOOCs中教學交互模式和方式研究[J]. 王志軍,陳麗. 中國電化教育. 2016(02)
[10]聯(lián)通主義學習的教學交互理論模型建構研究[J]. 王志軍,陳麗. 開放教育研究. 2015(05)
本文編號:352752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5275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