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議題構建與路徑選擇——基于政策工具分析的視角
發(fā)布時間:2021-01-10 07:12
基于15份教育信息化2.0政策文件,遵循"政策議題→工具"的矩陣二維分析框架,通過議題厘定、工具分類、內容編碼、統(tǒng)計描述等技術手段將當前教育信息化2.0政策的內在行動機理予以完整呈現。研究結果發(fā)現,學習、教學、評價、信息素養(yǎng)、基礎設施等教育信息化2.0議題對不同類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情況呈現"差序格局",即對供給型工具強依賴,對環(huán)境型工具一般性依賴,以及對需求型工具弱依賴。顯然,政策工具的應用不平衡不利于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有序推進,未來需要增強政策文本的可操作性,調整政策工具的結構以及完善政策工具的配套措施。
【文章來源】:教育學術月刊.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教育信息化2.0政策的矩陣二維分析框架
與政策議題相同,供給型、環(huán)境型與需求型政策工具在不同的政策文本中也呈現出明顯差異,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由政策工具省域對比圖可知,教育信息化2.0政策文本總體上對供給型政策工具使用過溢,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的內部結構使用失衡,而對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較少。其中,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政策文本對政策工具使用情況有所差異。具體來說,北京的政策文本對需求型政策工具強依賴,對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一般性依賴,對供給型政策工具弱依賴;上海的政策文本則對環(huán)境型、供給型與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次數依次遞減;而湖南的政策文本在對供給型政策工具表現出強依賴的同時,環(huán)境型與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情況則平分秋色。究其原因,可能與不同政策文本所關注的政策議題側重點有聯(lián)系,也有可能與地方政府的施政邏輯和政策工具使用“偏好”有關[17]。例如,北京作為首都承擔著推行“服務型政府”治理理念、結構與模式改革的示范區(qū)作用,需要強化需求型政策工具所蘊含的“大市場”理念,弱化供給型政策工具所固有的“強政府”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家長、學校、企業(yè)、行會等利益攸關方積極參與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三)“政策議題→工具”的交叉分析
(三)“政策議題→工具”的交叉分析通過議題厘定、工具分類、內容編碼、統(tǒng)計描述等技術手段,將不同政策條款按照“供給型—環(huán)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與“學習—教學—評價—信息素養(yǎng)—基礎設施”政策議題進行擬合趨勢分析,形成了“政策議題→工具”的擬合關系圖(如圖4所示)。研究結果發(fā)現,以紅色擬合虛線為分界線,可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將15份政策文本的“政策議題→工具”擬合匹配度劃分為三個等級。具體來說,教育部、北京、湖南、浙江、河南的政策文本的擬合匹配度比較高,重慶、陜西、山東、上海、天津、遼寧的政策文本的擬合匹配度一般,而江蘇、寧夏、安徽、廣西的政策文本的擬合匹配度比較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政策工具視閾下我國高中階段普職融通政策研究——基于1978-2018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 常寶寧.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9(Z2)
[2]技術賦能:區(qū)塊鏈如何重塑治理結構與模式[J]. 趙金旭,孟天廣.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19(03)
[3]中美人工智能政策體系的比較研究——基于政策主體、工具與目標的分析框架[J]. 曾堅朋,張雙志,張龍鵬. 電子政務. 2019(06)
[4]地方政府人工智能產業(yè)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 宋偉,夏輝. 科技管理研究. 2019(10)
[5]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中小學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的困境及出路[J]. 張養(yǎng)力. 電化教育研究. 2019(05)
[6]教育信息化2.0:愿景與路徑——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第14屆年會綜述[J]. 張紅英,耿楠,王志軍,陳明選. 終身教育研究. 2019(01)
[7]政策工具一定會服務于政策目標嗎——基于23份省級主體功能區(qū)政策文本的分析[J]. 耿旭,喻君瑤. 甘肅行政學院學報. 2018(06)
[8]政策工具視角下PPP政策文本分析——基于2014-2017年PPP國家政策[J]. 柯洪,王美華,杜亞靈. 情報雜志. 2018(11)
[9]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啟程,智慧教育領航[J]. 祝智庭,魏非. 電化教育研究. 2018(09)
[10]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義與實施建議[J]. 王珠珠. 中國遠程教育. 2018(07)
本文編號:2968295
【文章來源】:教育學術月刊.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教育信息化2.0政策的矩陣二維分析框架
與政策議題相同,供給型、環(huán)境型與需求型政策工具在不同的政策文本中也呈現出明顯差異,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由政策工具省域對比圖可知,教育信息化2.0政策文本總體上對供給型政策工具使用過溢,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的內部結構使用失衡,而對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較少。其中,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政策文本對政策工具使用情況有所差異。具體來說,北京的政策文本對需求型政策工具強依賴,對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一般性依賴,對供給型政策工具弱依賴;上海的政策文本則對環(huán)境型、供給型與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次數依次遞減;而湖南的政策文本在對供給型政策工具表現出強依賴的同時,環(huán)境型與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情況則平分秋色。究其原因,可能與不同政策文本所關注的政策議題側重點有聯(lián)系,也有可能與地方政府的施政邏輯和政策工具使用“偏好”有關[17]。例如,北京作為首都承擔著推行“服務型政府”治理理念、結構與模式改革的示范區(qū)作用,需要強化需求型政策工具所蘊含的“大市場”理念,弱化供給型政策工具所固有的“強政府”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家長、學校、企業(yè)、行會等利益攸關方積極參與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三)“政策議題→工具”的交叉分析
(三)“政策議題→工具”的交叉分析通過議題厘定、工具分類、內容編碼、統(tǒng)計描述等技術手段,將不同政策條款按照“供給型—環(huán)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與“學習—教學—評價—信息素養(yǎng)—基礎設施”政策議題進行擬合趨勢分析,形成了“政策議題→工具”的擬合關系圖(如圖4所示)。研究結果發(fā)現,以紅色擬合虛線為分界線,可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將15份政策文本的“政策議題→工具”擬合匹配度劃分為三個等級。具體來說,教育部、北京、湖南、浙江、河南的政策文本的擬合匹配度比較高,重慶、陜西、山東、上海、天津、遼寧的政策文本的擬合匹配度一般,而江蘇、寧夏、安徽、廣西的政策文本的擬合匹配度比較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政策工具視閾下我國高中階段普職融通政策研究——基于1978-2018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 常寶寧.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9(Z2)
[2]技術賦能:區(qū)塊鏈如何重塑治理結構與模式[J]. 趙金旭,孟天廣.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19(03)
[3]中美人工智能政策體系的比較研究——基于政策主體、工具與目標的分析框架[J]. 曾堅朋,張雙志,張龍鵬. 電子政務. 2019(06)
[4]地方政府人工智能產業(yè)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 宋偉,夏輝. 科技管理研究. 2019(10)
[5]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中小學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的困境及出路[J]. 張養(yǎng)力. 電化教育研究. 2019(05)
[6]教育信息化2.0:愿景與路徑——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第14屆年會綜述[J]. 張紅英,耿楠,王志軍,陳明選. 終身教育研究. 2019(01)
[7]政策工具一定會服務于政策目標嗎——基于23份省級主體功能區(qū)政策文本的分析[J]. 耿旭,喻君瑤. 甘肅行政學院學報. 2018(06)
[8]政策工具視角下PPP政策文本分析——基于2014-2017年PPP國家政策[J]. 柯洪,王美華,杜亞靈. 情報雜志. 2018(11)
[9]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啟程,智慧教育領航[J]. 祝智庭,魏非. 電化教育研究. 2018(09)
[10]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義與實施建議[J]. 王珠珠. 中國遠程教育. 2018(07)
本文編號:296829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968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