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教育競技化”的慎思與展望
文內(nèi)圖片:
圖片說明:社會選拔倒逼機制四、總結(jié)與展望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reform of competitive education is to reform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o complete the value transformation from "subject center" to "life center". The competition of education will make it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the purpose and reality of education, and there is still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top talents and the training of all talents. Therefor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hould return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and from nationalist education to humanistic education.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暨體育學院;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8年度重點課題(DLA080204)
【分類號】:G52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柳菊興;試論高校黨校在學校黨建工作中的作用[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田海洋;於榮;;論地方高校的大學精神[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王堯;普通地方高校的辦學定位與辦學特色[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張建新,陳學飛;從二元制到一元制——英國高等教育體制變遷的動因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5 張學文;;大眾化背景下大學使命的重新審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6 嚴冰;徐皓;;巨型大學的歷史使命和現(xiàn)實挑戰(zhàn)——關于巨型大學的學術對話[J];中國遠程教育;2006年03期
7 劉智運;現(xiàn)代大學的使命與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侯勇;高校校園文化特點及走向[J];湖北社會科學;2003年08期
9 鄒斌;大學精神演變與大學文化構(gòu)建[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年03期
10 李田;;大學校長選拔:誤區(qū)與出路[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韓映雄;高等教育質(zhì)量精細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宜勇;大學組織結(jié)構(gòu)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健寧;高等學校學科競爭力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達軒;論地方中心城市高校的建設和發(fā)展[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6 曹賽先;高等學校分類的理論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7 李正;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質(zhì)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周泉興;我軍院校初級指揮軍官培養(yǎng)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王道紅;學位論文質(zhì)量管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雪蓮;大學理想:追求完善人格[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殷小平;高等醫(yī)學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3 胡小桃;高職課程建設的新理念:在適應中超越[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武潔瓊;高等學校科技發(fā)展能力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5 胡晶君;國立中山大學學校管理探析(1924-1931)[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魏紅梅;甘肅高等教育質(zhì)量保障組織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楊競紅;會通中西 傳承創(chuàng)新——三、四十年代梅貽琦通才教育思想和實踐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8 蔣洪池;大學與政府權能關系的演變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鐘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院發(fā)展模式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10 高軍;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群體的特征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進;;李進副省長在98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全國素質(zhì)教育四川現(xiàn)場研討會上的講話[J];中國陶行知研究基金會會訊;1999年01期
2 劉蓮;;湖南素質(zhì)教育實驗研究全景掃描[J];中國電化教育;1999年03期
3 席安生;張爭艷;;鼓勵教育法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用[J];中小學教師培訓;1999年X5期
4 戴永長;素質(zhì)教育的內(nèi)涵[J];科學中國人;2000年05期
5 李慶楊;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重要性[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6 鮑立云;金明銓;;素質(zhì)教育 以人為本[J];觀察與思考;2001年07期
7 許四輩;;試談素質(zhì)教育對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8 張富來;;現(xiàn)代教育的出發(fā)點——人本教育[J];赤峰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9 丁厚泰;楊小軍;;論環(huán)境教育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用[J];青年思想家;2001年03期
10 杜幼鵬;;論素質(zhì)教育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J];上海海關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譚紅文;張海燕;符寶敏;;目標教學法與素質(zhì)教育[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2 郭永江;;論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素質(zhì)教育效能[A];邁向新世紀[C];1999年
3 李培軍;;改革教學方法 抓好素質(zhì)教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員會、青海省教育學會優(yōu)秀教育論文集[C];2000年
4 韓柏春;李偉達;何東;;小學生心理健康與素質(zhì)教育[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5 唱瑞芬;米寶山;;藝術教育與可持續(xù)發(fā)展[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6 孫盤龍;王桂君;賈桂芝;鎖向花;;素質(zhì)教育應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為重點[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年
7 高兵;;人本主義教育與我國素質(zhì)教育對比研究[A];山東心理學會第十屆學術會議論文提要匯編[C];2002年
8 馬淑紅;;素質(zhì)教育實施中的幾點思考[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員會、青海省教育學會優(yōu)秀教育論文集[C];2000年
9 王寬明;劉靜;;關于素質(zhì)教育的思考[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趙潔;梁果林;;開展素質(zhì)教育 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明富;素質(zhì)教育,,從我做起[N];中國教師報;2005年
2 筱妮;素質(zhì)教育不再是口號[N];中國消費者報;2001年
3 劉門友;考試與素質(zhì)教育[N];云南政協(xié)報;2000年
4 鄔煥慶 張景勇 周立民;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在哪里?[N];人民代表報;2006年
5 楊武平;呼喚素質(zhì)教育的春天[N];太原日報;2005年
6 郭紅娟;素質(zhì)教育不能忽視挫折鍛煉[N];承德日報;2006年
7 尉小瓏;素質(zhì)教育:為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全方位教育[N];工人日報;2006年
8 王金珊;遵循教育規(guī)律 提高教育“素質(zhì)”[N];開封日報;2006年
9 葛如江 呂曉宇;從英雄少年身上尋找素質(zhì)教育的真諦[N];中國信息報;2008年
10 尹鴻祝 明星 劉際雄;唱響素質(zhì)教育主旋律[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李曙婷;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小學校建筑空間及環(huán)境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年
2 過廣宇;素質(zhì)教育的新思路:個性教育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薛曉陽;學校制度情境中的學生道德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湯林春;學校效能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俎媛媛;真實性學生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德龍;主體性教育督導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婷;論教育學話語的形成[D];蘇州大學;2009年
2 于希山;分層次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3 胡金榮;政策網(wǎng)絡視野下的中國素質(zhì)教育政策過程分析[D];蘭州大學;2007年
4 張麗;幼兒園建筑空間布局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隋文慧;以人為本 以美育人[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周麗娜;素質(zhì)教育條件下的隱性德育課程開發(fā)[D];廣州大學;2007年
7 張婧;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中小學建筑空間及環(huán)境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8 李玉泉;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城市小學校室內(nèi)教學空間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9 王子軼;大美育觀背景下的教師美育能力初探[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彭卓;對我國素質(zhì)教育推進過程中“兩難”問題的分析和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115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51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