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社會創(chuàng)造性傾向發(fā)展特點及其與主觀幸福感關系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reative tendenc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418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340 non-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ongqing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of social creativity tendenc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t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 scale. Results the level of social creative tendenc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n-left-behind childre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creative tendenc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left-behind children. Furthe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eer influence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overall satisfaction and positive emotion,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positive emotion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negative emotion.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social creativity tendenc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s low and the social creative tendency can predict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level of left-behind children to some extent.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2007年度規(guī)劃基金項目(07JAXLX011) 200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8BSH050)
【分類號】:B84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德乾;;農村留守兒童交往問題的實證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12期
2 王東宇;小學“留守孩”個性特征及教育對策初探[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年05期
3 張順;王良鋒;孫業(yè)桓;陳興付;張秀軍;高榮;邢秀雅;;小學“留守兒童”社交焦慮現狀流行病學調查[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7年03期
4 陳詠媛;;中學生同伴關系與其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醫(yī)學與社會;2006年08期
5 陳文鋒,張建新;積極/消極情感量表中文版的結構和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遲希新;留守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心理社會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2 劉霞;武岳;申繼亮;邢淑芬;;小學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的特點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04期
3 蔡玉軍;羅國芬;鄧喜芬;;留守兒童社會化研究的新視角:非社會性行為理論[J];青年探索;2005年06期
4 苗元江;;當代大學生幸福感調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7年04期
5 羅國芬,蔡玉軍;從非社會性行為視角看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問題[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6 羅國芬,佘凌;試論兒童教養(yǎng)方式"問題化"的對象——兼論兒童教養(yǎng)方式研究中幾個概念的關系[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王陽亮;;農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6年03期
8 劉霞;范興華;申繼亮;;初中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問題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年03期
9 黃和林;農村初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特征與教育對策研究[J];心理科學;2004年05期
10 遲希新;;留守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心理社會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黃艷蘋;李玲;;不同留守類型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比較[A];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黃艷蘋;李玲;;國內留守兒童研究綜述[A];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徐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鐘愛萍;民工子弟學校小學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訓練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2 李松;農村初中生“留守子女”家庭環(huán)境狀況調查及對其心理健康和學績的影響[D];鄭州大學;2006年
3 黃艷蘋;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淼;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5 孫月玲;中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謝玉蘭;農村留守兒童情緒性問題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7 陳虹靜;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環(huán)境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8 陳小萍;父親缺失下農村留守兒童學績、自尊及人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蘇瑜;福建長樂3~5歲海外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狀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10 徐為民;某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德乾;;農村留守兒童交往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21期
2 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7期
3 肖建偉,石國興;高中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及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02期
4 周敏娟,姚立旗,王蕾敏,徐繼梅;離異家庭初中生個性特征及相關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年05期
5 劉允明;關愛農村“留守兒童”[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7 唐京;個性“大五”模型對工作績效的預測效度分析[J];人類工效學;1999年04期
8 朱桂蘭;梅嶺小學學生社交焦慮調查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0年06期
9 王東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學“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3年05期
10 谷傳華,陳會昌,許晶晶;中國近現代社會創(chuàng)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環(huán)境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苗元江;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憲恩;;試論教育如何成就幸福[J];文教資料;2011年21期
2 吳曉云;;愛,讓幸福之花綻放[J];青年與社會;2011年03期
3 李義安;張金秀;;高中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年07期
4 李偉勝;;在激活生命的過程中生成教師幸福——關于教師幸福的三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1年18期
5 戴榮;;教師幸福的“一體兩翼”[J];基礎教育參考;2011年08期
6 田玉良;;教師,如何快樂[J];今日教育;2011年Z2期
7 陳靜;;心若在,夢就在[J];河北教育(教學版);2011年Z1期
8 郭文斌;;實踐《弟子規(guī)》的幾個原則[J];山花;2011年13期
9 鄭立平;賀華義;;用“心語”對話幸福[J];班主任之友(小學版);2011年Z1期
10 劉紅玉;;讓愛變得簡單[J];學周刊;2011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娜;李建偉;余鵬;;大學生幸福內隱觀的調查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金盛華;章志光;;試論創(chuàng)造力的研究[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沙洪澤;教育——為了人的幸福[N];光明日報;2002年
2 安武林;對于幸福時代的一點憂慮[N];檢察日報;2000年
3 陳曉華;審視“愛心”[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4 袁衛(wèi)星;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怎么辦?[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5 武俊葉;音樂: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N];山西經濟日報;2000年
6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趙學勤;流動的孩子在想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1年
7 趙徽;研究性學習支持網與創(chuàng)新素養(yǎng)[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8 姚紅;教師節(jié)隨感[N];中國檔案報;2000年
9 本報記者 余南楠 通訊員 郎豐君;構筑新型師生關系[N];中國教育報;2001年
10 曹保印;培養(yǎng)人性是教育的最低標準[N];光明日報;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葉靜;小學生高段社會創(chuàng)造性傾向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2 韓海燕;高中生人格特質、成就動機與創(chuàng)造性傾向的關系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范燕萍;品味教育生活[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吳海燕;19世紀英國功利主義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2079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20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