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37年間華北的貧民教育援助政策研究
本文選題:民國 + 華北 ; 參考:《河南社會科學》2011年06期
【摘要】:民國時期華北地區(qū)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教育援助政策。各界積極興辦慈善學校以救濟貧寒失學的兒童,或捐助資產(chǎn),或為慈善學校提供運轉(zhuǎn)資金;面向貧民以及所收養(yǎng)的貧民等開展職業(yè)教育,實施職業(yè)技能培訓,提高其謀生的能力;設(shè)立獎學金和貸學金等以鼓勵貧寒學生的升學深造,促進社會公平和造就國家建設(shè)人才。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orth China initially formed a relatively perfect educational aid policy.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ctively set up charitable schools to help poor children who are out of school, or to donate assets, or to provide operating funds for charitable schools; to carry ou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for the poor and the adopted poor, etc.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earn a living; to set up scholarships and loans to encourage poor students to pursue further studies, to promote social equity and to create talents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
【作者單位】: 濟南大學法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08JA770018) 濟南大學學科方向團隊項目 山東省高等學校國內(nèi)訪問學者項目
【分類號】:G529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魏浩然;中國中央銀行的現(xiàn)代化(1928—1945)[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天獎;民國時期河南的學校教育[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2 房列曙;民國時期高?荚囍贫鹊臍v史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楊紅星;鄭紅艷;;民國時期留美醫(yī)學教育的歷史軌跡追尋[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鄭周;;近10年關(guān)于民國社會教育的研究綜述[J];高校社科動態(tài);2011年04期
5 吳凱雷;黃春;;淺探民國時期江西義務(wù)教育師資培訓措施[J];江西教育;2009年30期
6 熊賢君;;民國時期寶安縣的教師教育[J];深圳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張秀榮;;民國時期的教員檢定制度及其啟示[J];世紀橋;2010年21期
8 梁建華;;民國時期河南學校教育的發(fā)展進程及特點[J];教育評論;2010年06期
9 董文軍;;民國時期的漢中教育[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10 岳文莉;;民國時期青海國民教育的途徑及步驟[J];青海教育;2008年Z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喻忠恩;;嶺南國語教育重鎮(zhèn):廣州市立國語講習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馬早明;;民國時期:中國比較教育學科的初興[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3 熊賢君;;民國時期湖北私塾的現(xiàn)代化整改[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4 熊明安;高慎英;;民國時期的教育輔導制度[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熊焰;;清末和民國時期教育行政管理機構(gòu)改革的歷史回顧與評價[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喻忠恩;;近十年民國廣東教育研究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廖茂忠;沈紅;;民國時期學生資助政策的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李協(xié)京;;中國近代史上的早期日本留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9 陳延杭;;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對閩南教育的推動[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井世潔;郭鑫;;大學生職業(yè)價值觀量表修訂及其職業(yè)價值觀特點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曉唯;民國時期的“教育獨立”思潮[N];團結(jié)報;2002年
2 郭之純;從大師故事感悟教育真諦[N];檢察日報;2010年
3 蔣興國;民國時期的張掖教育[N];民主協(xié)商報;2010年
4 周新國;簡析《南京教育史》[N];光明日報;2007年
5 張軍;常州的近現(xiàn)代教育文化遺跡[N];常州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李萬鵬;教育業(yè)育出新農(nóng)民[N];克孜勒蘇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袁祺;應(yīng)教會下一代如何思考[N];文匯報;2009年
8 記者 羅光德;再現(xiàn)西康教育風云[N];雅安日報;2007年
9 嚴昌洪;近代商業(yè)學校教育的興起[N];光明日報;2000年
10 本報記者 魏穎 通訊員 徐金琴 實習生 王紹佩;磨煉堅強意志 激發(fā)愛國情感[N];天津教育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劉軍;抗戰(zhàn)前十年湖北縣級教育研究(1927-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蘭軍;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在國際教育論壇上的展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楊才林;“作新民”、“喚起民眾”[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胡向東;民國時期中國考試制度的轉(zhuǎn)型與重構(gòu)[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素梅;中國鄉(xiāng)土教材的百年嬗變及其文化功能考察[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6 蘇國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學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7 喻永慶;《中華教育界》與民國時期教育改革[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閻乃勝;杜亞泉與中國近代科學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靜;民國時期學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學;2002年
2 袁紹光;民國時期的鄉(xiāng)村教育與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3 胡云霞;民國時期山東女子教育研究(1912年-1937年)[D];山東大學;2007年
4 張麗;民國時期學校家政教育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李寧寧;民國時期女子社會教育發(fā)展歷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陳軼;科學共同體的發(fā)展與民國時期科學教育(1912年-1937年)[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蔣望;湖南實業(yè)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8 施志丹;民國時期國共兩黨的女子學校教育之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唐艷麗;民國時期甘青藏族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田旺杰;民國時期青海新式教育的變遷[D];西北民族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6612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76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