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評課技術(shù)研究
本文選題:聽評課 + 技術(shù); 參考:《中國電化教育》2015年06期
【摘要】:聽評課是不同于課堂觀察、課例研究的本土概念,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便成為我國中小學普遍采用的教研方式。基于技術(shù)視角,文章論述了聽評課的流程技術(shù)和記錄、分析與評議的人工物技術(shù),發(fā)現(xiàn)聽評課技術(shù)具有復雜性、與時代相適的發(fā)展性和發(fā)展中的自覺性,在實踐中促進了聽評課活動取得實效。但現(xiàn)有研究較少立足于聽課者的專業(yè)發(fā)展,未來研究中,應關(guān)注聽課者與執(zhí)教者平等對話、共同發(fā)展的聽評課技術(shù),通過提升研究深度、完善研究方法、優(yōu)化研究主體結(jié)構(gòu)等途徑,加強對在用技術(shù)的發(fā)現(xiàn)與系統(tǒng)化表達、自覺構(gòu)建新技術(shù)體系特別是構(gòu)建發(fā)揮信息技術(shù)優(yōu)勢的聽評課技術(shù)體系,重視技術(shù)應用的理性和普遍性,在整體上提高研究成果的學術(shù)價值與應用價值。
[Abstract]:Listening to and evaluating lessons is different from classroom observation. The local concept of case study has become a comm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method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ince 1950s. Based on the view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technology and record of listening and evaluating courses,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artificial object technology, and finds out that the technology of listening and evaluating lessons is complex,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self-conscious in the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it promotes the practice of listening and evaluating courses to achieve practical results.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is seldom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In the future research,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qual dialogue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teachers, develop the listening and evaluating technology together, and improve the research methods by enhancing the depth of the research. We should optimize the research subject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discovery and systematic express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use, consciously construct the new technology system, especially the listening and evaluating technology system, which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ationality and universality of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mprove the academic value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whole.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shù)學院;中央電化教育館;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漫;;教師培訓項目中聽評課的制度建設(shè)與策略[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胡燕;樊允浩;李影;趙潔;;近十年來關(guān)于聽課、評課研究的相關(guān)綜述[J];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2010年05期
3 李萬春;朱云東;劉朝麗;;基于信息熵的課堂教學過程量化評價模型[J];電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4 相佃國;;幾種常見課型的化學教學評價量表的編制[J];化學教育;2011年04期
5 黃江燕;李家鵬;喬劉偉;;課堂觀察研究的文獻綜述[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12期
6 閆蒙鋼;劉敏;;LICC課堂觀察模式在化學課堂教學評價中的應用[J];化學教育;2013年03期
7 吳傳剛;左瑞紅;;聽評課理念的轉(zhuǎn)變[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陳向東;;CMC內(nèi)容分析框架的利用與開發(fā)[J];開放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9 陶靜娟;;推廣校園觀課文化 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教學與管理;2007年04期
10 劉志軍;課堂教學質(zhì)量評價方法論的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榮;;基于信息熵的教學模糊綜合評價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4期
2 鐘志強;;教學過程互動關(guān)系分析與評價[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盧建雄;馮文全;;校本教研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才智;2010年28期
4 袁樹厚;;基于形成性評價的學生行為表現(xiàn)之課堂觀察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李滿倉;;教育學精品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以周口師范學院(1980~2009)教育學精品課程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02期
6 趙建平;鄂明全;;課堂教學動態(tài)評價算法的研究與設(shè)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2期
7 陳維維;;人的技術(shù)化: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技術(shù)建構(gòu)[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8 賈曉靜;;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評價[J];成人高教學刊;2006年05期
9 李艷萍;于長虹;;函授教育中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評價模式問題芻議[J];成人教育;2007年02期
10 馮芬玲;陳治亞;;論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衡量及改善[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唐靜;;師生話語互動分析下的優(yōu)秀課堂[A];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2013年
2 陳凡;;技術(shù)與生活世界[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9-2010年度][C];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洪志忠;教師績效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蔚磊;大學英語教師績效評估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3 陳迪;互動媒體支撐下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4 李君麗;發(fā)展性教學評價技術(sh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煒;面向企業(yè)培訓的E-learning系統(tǒng)設(shè)計[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江衛(wèi)華;協(xié)同學習理念指導下的課堂互動設(shè)計、分析與評價[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孫衛(wèi)國;數(shù)字化聚合環(huán)境中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美鳳;廣義技術(shù)視野下的教師發(fā)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洪明;美國教師質(zhì)量保障體系歷史演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10 左明章;論教育技術(shù)的發(fā)展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時代;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研究型大學教師教學業(yè)績評價體系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孟慶玲;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言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吳丹;協(xié)同學習系統(tǒng)中思維工具集的設(shè)計與開發(f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穗;提高聽課項目實效性的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富勤華;高等教育評估方法技術(sh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金建峰;信息技術(shù)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技術(shù)整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徐斌;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促進課堂師生互動行為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馮喜花;混合學習環(huán)境下大學生協(xié)作學習活動實施的設(shè)計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9 邱細榮;自主學習課堂教學的應然與實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吳群;以區(qū)域教師研修共同體的構(gòu)建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繼飛;;英國College的備課、聽課和評課制度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2 張睿錕;翟寧;;發(fā)揮評課潛在優(yōu)勢 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3 俞志芳;;高校教師聽課制度的反思[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4 劉黎;;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信息收集與反饋系統(tǒng)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年09期
5 黃榮杯;CSCL的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6 趙建華;CSCL的基礎(chǔ)理論模型[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7 任劍鋒;焦建英;;CSCL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述評[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8 陳仕品;張劍平;;智能教學系統(tǒng)的研究熱點與發(fā)展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9 徐曉東;;從組間比較到個體內(nèi)比較的回歸:重構(gòu)教育技術(shù)學研究方法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10 李萬春;朱云東;劉朝麗;;基于信息熵的課堂教學過程量化評價模型[J];電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四川省華鎣市華鎣中學副校長 郭子其;[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遼寧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楊騫;[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陳大偉;[N];中國教師報;2007年
4 遼寧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楊騫;[N];光明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陳瑤;課堂觀察方法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施祥勝;教研互動與教師專業(yè)成長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趙玉英;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教師情感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4 鄧昌海;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聽課評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孫慧莉;基于COLT量表的對外漢語課堂觀察量化工具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6 王蕾;通過說課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嵐;;教師之間聽課與評課的幾個原則[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 陸彩萍;不妨聽聽孩子的評課[J];教學與管理;2005年05期
3 吳春喜;考后100分:提高講評課效率的一項有效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5年16期
4 徐亞康;;改變評課方式讓教師上“自己的課”[J];中小學管理;2006年01期
5 彭亞青;周振軍;張君維;;中小學評課:問題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6年01期
6 廖圣河;;個性化語文評課標準初探[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雒宏軍;;聽課、評課為何這么“虛”?[J];教育科學論壇;2006年10期
8 張國娟;;幼兒園應努力構(gòu)建和諧的評課機制[J];基礎(chǔ)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9 葉選怡;;有效評課是高校教師成長的重要路徑[J];麗水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10 吳非;;評課雜談[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莉花;;教研與評課[A];基礎(chǔ)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上卷一)[C];2005年
2 丁新芝;;評課——追求有效的教學機智[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3 陶斐杰;;放權(quán)讓試卷講評活起來——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shù)學講評課教學策略的構(gòu)建與實施[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4 彭朝暉;;如何上好英語試卷講評課[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5 黃紹福;;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評課的幾點誤區(qū)[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6 齊寶泉;;新課程理念下怎樣評課[A];基礎(chǔ)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上卷一)[C];2005年
7 張偉;;在團隊合作中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華夏教師篇卷1)[C];2013年
8 陳昌民;;如何提高數(shù)學試卷講評課效率[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C];2010年
9 劉艷;;學生是作文講評課的“主體”[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七卷)[C];2014年
10 高源;;建立和諧自主的課堂論壇——作文講評課教學案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鄒文禮;評課需要自己的文化[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楊鳳珍;評課的藝術(shù)[N];中國教師報;2005年
3 河北省泊頭市第一中學副校長 彭志紅;評課適度“奉承”并非壞事[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本版編輯 李陳榮 陳剛 韓艷紅 李本友 姜永娜 郭秀英 龐可 袁萍;我對公開課評課的建議[N];天津教育報;2007年
5 利州區(qū)榮山中學 王貴仁;評課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N];廣元日報;2007年
6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教研室 朱華賢;在發(fā)現(xiàn)中追尋評課的更高境界[N];中國教育報;2008年
7 蘄春四中 龔方華;有效評課淺探[N];黃岡日報;2011年
8 河北省秦皇島市教科所 楊映川;評課怎樣讓每個參與者都有收獲[N];中國教育報;2008年
9 浙江省寧波市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幼兒園蔚斗分園園長 田智敏;怎樣指導新教師評課[N];中國教育報;2012年
10 許松華 湖北省英山縣溫泉鎮(zhèn)教育站;評課爆破教研力[N];中國教師報;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滕榮娟;初中聽評課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劉志耀;中小學評課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歐陽帥;N市學科教研組評課內(nèi)容的個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典;數(shù)學試卷講評課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
5 張忠慧;高中講評課差異教學模式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王浩楠;初中數(shù)學試卷講評課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7 林媛媛;領(lǐng)導者的評課話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8 姚萍;高中思想政治聽評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9 王曉娟;高三試卷講評課高效教學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李歡歡;新課程理念下高三物理試卷講評課教學模式的研究[D];河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84126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84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