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理解的客觀性立場
本文選題:課程理解 + 客觀性 ; 參考:《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年01期
【摘要】:為增進課程理解的客觀性,從而使正確理解區(qū)分于誤解,使"創(chuàng)造性理解"區(qū)分于漂浮無據的主觀性虛構,課程理解活動必須堅守客觀性立場:第一,堅守客體的自主性立場,強調課程理解的對象——課程文本所客觀表征的作者意圖與事物本身對于作者與讀者的客觀獨立性;第二,堅守融貫性立場,強調文本內部的融貫性、作品語言與時代語言之間的融貫性、作品與作品類型之間的融貫性、作品與作者之間的融貫性所形成的詮釋學循環(huán);第三,堅守現實性立場,強調對作者觀點的批判性反思,對互補性或對立性觀點的批判性反思,對事物發(fā)展本身的敏感性。這種客觀性立場有利于克服中國新課程改革領域所出現的主觀化傾向,從而有利于新課程改革的健康運行。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bjectivity of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so as to distinguish correct understanding from misunderstanding and "creative understanding" from floating subjective fiction,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ctivities must adhere to the objective position: first, adhere to the independent position of the object. Emphasizing the object of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the author's intention and the objective independence of the object itself for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the second, sticking to the position of integration, 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xt,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language of the work and the language of the time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work and the type of work, the hermeneutics cycle formed by the fusion between the work and the author. Critical reflection on complementary or opposites is sensi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themselves. This objective position is conducive to overcoming the subjective tendency in the fiel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and thus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作者單位】: 渤海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遼寧省社科聯項目《教育綜合改革的基本特征與推進策略研究——以遼寧省所承擔的8項國家級試點項目為例》(項目批準號:2014lslktzijy-06) 遼寧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4年度基地專項課題《課文理解的客觀性立場》(課題編號:JG14ZXYO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G4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楊道宇;;論課程文本的“意義”與“意味”[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歐元雕;王一雅;黃邦漢;;企業(yè)核心價值觀的范式轉換[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2 劉曉玉,童繼平;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之探討[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5年02期
3 張正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范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4 武威利;關巍;;近代科學哲學發(fā)展進程要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黃建軍;;視覺文化研究的三個范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6 蔡輝明;;美國公共行政學思潮的范式變遷——路徑、劃分和邏輯[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7 趙亮;;論社會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異同[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胡丁慧;;庫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在德育中的借用[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豐子義;全球化與唯物史觀研究范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10 王浦劬;;從階級斗爭到人民共和——我國政治學研究的邏輯轉換析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名家;;文化經濟理論在宏觀社會學視野中的展現[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2 顏燁;;安全社會學作為學科研究的現狀與發(fā)展[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郭建斌;;理解與表達:對凱利傳播儀式觀的解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董天策;;民生新聞: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5 唐麗;陳凡;;美國工程倫理學的文化—歷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6 史阿娜;;“范式”涵義知多少——對庫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7 張志偉;;波普爾、庫恩與傳統科學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8 田闖;王紫琳;;波普爾與庫恩科學哲學思想比較研究[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9 婁瑞雪;;試析科學合理性問題—以一種歷史演變的角度[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10 楊韜;;對科學發(fā)展的重新認識——構建中國科學大范式的探微[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宗建;二象對偶時間視角下權衡定律的機理及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王屯;大學社會評價中的符號資本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8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陳小鼎;結構現實主義的理論評估及其發(fā)展[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趙華;巴斯卡批判實在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徐秀紅;侗族河歌傳承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4年
2 周成鋒;刑事案例指導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鐘啟泉;概念重建與我國課程創(chuàng)新——與《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2 彭啟福;;詮釋學距離與理解之蔽的形成——陸九淵心學詮釋學思想辨析之二[J];學術界;2011年04期
3 貢華南;;徘徊于意義與意味之間——金岳霖哲學的張力與境界[J];學術月刊;2007年08期
4 葉瀾;底特利希·本納;;中德學者關于教育學問題的一次對話——“生命·實踐”教育學系列論著編委會與本納教授的座談會[J];基礎教育;201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秀芳;提高課程理解能力的基本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年08期
2 李沖鋒;;教師課程理解及其影響因素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11期
3 王守紀;教師的課程理解對課程實施的影響[J];教學與管理;2002年04期
4 孫寬寧;房林玉;;遮蔽與彰顯——詮釋學視野中的教師課程理解辨析[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5 孫艷君;;對教師課程理解問題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郭文霞;南鋼;;論課程理解中的主體合作[J];當代教育科學;2009年04期
7 楊道宇;溫恒福;;課程理解的三種范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22期
8 孫寬寧;;當前課程理解研究的問題與應然走向——課程理解研究十年透析[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9 孫寬寧;;教師課程理解追問[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年01期
10 孫寬寧;;教師課程理解追問[J];教學與管理;2011年10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曾令格;在文化整合中走向課程理解[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孫寬寧;教師課程理解中的自我關懷[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鮑道宏;教師課程理解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教師課程理解的層次和結構[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2 張秋霞;教師課程理解的現狀調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3 張攀;農村教師課程理解的問題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明;課程生成中的精神“相遇”[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徐航;教師課程理解現狀訪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6 徐松;教師課程理解現狀調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7 江美菊;教師課程理解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8 張娟;基于詮釋學的教師課程理解解讀[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9 齊海鵬;農村教師課程理解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方舒婷;教師課程理解的學科差異[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4052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840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