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學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屬于重大學術誤判
本文選題:私學 + 官學。 參考:《江海學刊》2015年06期
【摘要】:"私學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屬于重大學術誤判。主要涉及"春秋以前無私學"之論的學術方法失誤,即深受"圣王"史觀誤導、沿襲儒者的曲解、誤讀古代史籍、不恰當使用"私學"一詞;"官學衰而私學興"論證方式的宏觀把握失誤,即忽視私學與人類社會相始終、早期文明都有私學與官學并存的現(xiàn)象、官學沒有能力壟斷學識和教育、官學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賴于私學;春秋以前具備推動私學發(fā)展的歷史條件,即王權衰微及諸侯異政、王室典籍擴散、士庶階層擴充、民間著述傳播;否定"華夏早期國家千余年無私學"的理據(jù),如族群及地域文化差異顯著、家教家學廣泛存在和國學頗似家塾宗學等。
[Abstract]:"Private study origin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s a major academic misjudgment. Mainly involved in the academic errors of the theory of "selfless study befor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at is, deeply misled by the historical view of the "Holy King", followed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and misread the ancient historical books. The improper use of the word "private study" and the failure of the way of demonstration of "official studies decline but private studies flourish", that is, neglecting the existence of private learning and human society, the coexistence of private learning and official learning in early civilization, and the inability of official studies to monopolize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fficial school depends on the private school; befor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re were historical condi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school, that is, the decline of Wang Quan and the different governments of the princes, the spread of the royal books, the expansion of the scholar class, and the spread of the folk writings. For exampl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regional cultures, the widespread exist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o on.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暨校史研究室;天津社會科學雜志社;
【基金】:天津市社科基金項目“南開大學校訓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研究”(項目號:TJJX13-004)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素質(zhì)教育研究”(項目號:NKZXB1407)資助
【分類號】:G52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鏡人;韋立君;張珍珍;;教育史的教師教育價值及教學問題芻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2 郭曉雯;;古希臘音樂教育實踐述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09期
3 張航;理解與啟蒙——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化論在中國的傳播[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 張俊芳;;拜占廷古典文化傳統(tǒng)論析[J];北方論叢;2010年06期
5 朱旭東,蔣貞蕾;國家發(fā)展與教育發(fā)展模式探討——教育現(xiàn)代化的視角[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6 肖正德;;西方和諧教育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及其當代意蘊[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7 于述勝;;教育交流視野中的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史研究——兼評《中外教育交流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4期
8 李興洲;;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教育學創(chuàng)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9 李志峰;;歐洲中世紀大學學術研究的形式與特征[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施雯雯;;蘇格拉底哲學思想及方法初探[J];才智;2009年2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鄭金洲;;教育起源研究十七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2 張麗;;論近代英國自然主義科學教育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劉新科;;簡論雅典教育興衰的歷史原因及現(xiàn)代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徐輝;;基督教在西方教育發(fā)展中的歷史作用——兼論宗教與教育的關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李學勤;;禹生石紐說的歷史背景[A];羌去何處——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chǎn)專家建言錄[C];2008年
6 葛志毅;;序:“國學”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之建立[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四輯)[C];2010年
7 沈定平;;明朝覆亡歷史與章太炎民族革命論[A];明史研究第十四輯[C];2014年
8 徐世虹;;秦漢法律研究百年(一)——以輯佚考證為特征的清末民國時期的漢律研究[A];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國法制史學六十年 張晉藩先生執(zhí)教六十周年暨八十華誕學術研討會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5 鄭林華;墨家思想與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建萍;蔡清及其易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祝志芬;中國義務教育福利制度的發(fā)展及其完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孫華程;城市與教堂:制度視野下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發(fā)生與演進[D];西南大學;2011年
9 鄧磊;中世紀大學組織權力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汪麗梅;知識觀視域中的教學方法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運元;章太炎與湖南省憲運動[D];湘潭大學;2010年
2 朱廣生;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現(xiàn)狀與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欒芬芬;李Xh史學思想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強琳;我國義務教育亂收費治理對策思考[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5 林志偉;權力視野下的教育懲罰[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黃姿子;小學教育中懲戒現(xiàn)象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郝民;對學校教育中懲罰的理性思考[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于蔚天;以色列教育立國經(jīng)驗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9 畢玉芳;我國中學語文教育對蘇霍姆林斯基和諧教育思想的接受[D];河南大學;2011年
10 張寧;非鞅?尊鞅?——先秦到西漢時期政治思想史中的商鞅形象探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杰令;春秋戰(zhàn)爭禮考論[J];東北師大學報;2000年02期
2 賈俊俠;春秋時期的媵制及其盛行原因[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3 周洪;春秋時期的婚姻狀況[J];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4 周書燦;春秋時期“縣”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態(tài)[J];江海學刊;2003年03期
5 陳筱芳;從《左傳》看春秋時期的神正論[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張衛(wèi)中;春秋時期的祭祀與政治傳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7 徐杰令;春秋聘問考[J];北方論叢;2003年01期
8 駢慧娟;論春秋時期的火災救治[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譚黎明;《左傳》中所記春秋時期道德觀念初探[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高兵;春秋“流亡婚姻”考述[J];齊魯學刊;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R壣僖,
本文編號:178572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78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