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羽毛球運動學校訓練安排及訓練負荷研究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arrangement and load of badminton training for teenagers through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ative training theory in Dongguan badminton school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youth badminton training, thus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th badminton training in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 case study on the badminton school of Dongguan City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observ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logic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raining arrangement of Dongguan feather schoo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ges. And different stages of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and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ratio is more reasonable, but the lack of psych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training. (2) Dongguan feather school take different competitions as the training objective, adopt the annual multi-cycle training, in the stage of improving the number of games is less. (3) the change of cycle training load of special class in Dongguan feather school is scientific, which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intensity of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and small intensity of recovery period. (4) Dongguan feather school special class three classes pre-match short and medium term training week, The change of weekly training load has remarkable rhythm, the large training load stimulates the players' body, and the small training load promotes the recovery of the players' body. (5) the training intensity of the special third class of Dongguan feather school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pecial first class. The training of special three classes mainly consists of anaerobic endurance training with glycolysis and energy supply, and the training of special class one with aerobic training or short time phosphate energy training. (6) in terms of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technical training is the main type of training in special class one. (7) in the aspect of physical ability training, the special class one is based on the general physical training with small load, while the special three classes mainly on the 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 with heavy load, and develops the ability of various forms of energy supply.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體育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G84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俊寧;用普通攝像在比賽現(xiàn)場測量羽毛球運動參數(shù)的方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2 ;羽毛球、壘球[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0年02期
3 莊志勇;我國大學生羽毛球運動的普及與提高[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1年02期
4 金文軒;青海省羽毛球運動的現(xiàn)狀分析與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2期
5 ;羽毛球、壘球、橄欖球[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1年11期
6 羅建英;程勇民;;現(xiàn)代羽毛球運動發(fā)展趨勢及我國發(fā)展對策思考[J];體育科學;2002年01期
7 曾五一,顧俊杰,王曉春;南京市高校羽毛球運動開展現(xiàn)狀與對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王桂忠,吳武彪;中國羽毛球運動的格局與展望——第九屆全運會羽毛球賽析評[J];四川體育科學;2003年04期
9 周潤芝;羽毛球運動與“非典”[J];山西統(tǒng)計;2003年06期
10 戰(zhàn)紅;淺談羽毛球運動的速度[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勇;劉宇;傅維杰;;不同運動鞋對羽毛球運動蹬地過程中跖趾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A];第十三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蔡嘯鏑;劉躍峰;;烏魯木齊市羽毛球運動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A];第二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傅維杰;魏勇;;羽毛球常用步法的足底壓力特征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4 魏勇;劉宇;;不同運動鞋對羽毛球運動蹬跨步著地期后足內(nèi)外翻的影響[A];第12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08年
5 朱建國;;羽毛球競賽市場化運作模式的構建研究[A];2013中國體育產(chǎn)業(yè)與體育用品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3年
6 程勇民;陳躍;;“快、狠、準、活”技術風格對中國羽毛球運動的促進及其制約——兼論羽毛球運動的制勝規(guī)律[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7 焦玉娥;;21分制對羽毛球運動的影響[A];甘肅省第十一屆運動會論文報告會論文集[C];2006年
8 吳烈剛;李樹屏;洪友廉;王紹君;;羽毛球前跨步足-小腿三維運動學模型[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3)[C];2011年
9 程其練;溫秋寧;周美芳;肖衛(wèi)平;晏妙霞;張玉婷;;羽毛球運動不同參與群體運動損傷比較研究[A];第二十三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13年
10 李明軒;;曙光孕育希望 運動伴隨成長[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自強;打羽毛球帶來健康[N];中國老年報;2004年
2 記者 劉觀霞 李功祥;上海羽毛球廠全面提升產(chǎn)品質量[N];消費日報;2006年
3 李榮祥 記者 徐翔;創(chuàng)建羽毛球城活動啟動[N];錦州日報;2009年
4 記者 李浪高;市羽毛球運動協(xié)會成立[N];益陽日報;2009年
5 記者 楊林濤 通訊員 毛武俊;小小羽毛球 展現(xiàn)大魅力[N];衢州日報;2012年
6 小周;打羽毛球:休閑健身兩相宜[N];北京科技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徐瑩波;羽毛球為什么這樣火?[N];桂林日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鄭紅深;羽毛球普及任重道遠[N];人民日報;2005年
9 通訊員 朱曉雯;羽毛球館投資:本不小利也不薄[N];云南日報;2004年
10 本報記者 鄭力邋實習生 陳松松;羽毛球運動為全民健身“加油”[N];濟南日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建峰;西部地區(qū)省會城市羽毛球運動現(xiàn)狀及其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2 劉建鋒;西安市羽毛球館空間分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陳剛;蘇州城區(qū)高職院校羽毛球運動開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許洪松;蘇州市城區(qū)群眾性羽毛球運動開展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D];蘇州大學;2009年
5 張超;黑龍江省東部地區(qū)在校大學生羽毛球運動開展狀況的調(diào)查與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洋;沈陽市普通高校羽毛球運動開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7 宋曉川;羽毛球運動中非執(zhí)拍手臂在擊球過程中的作用及動作軌跡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1年
8 宋海云;羽毛球運動在蘇州市城區(qū)居民中開展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9 梁日尉;江西省高校羽毛球運動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2年
10 唐樂昊;成都市群眾性羽毛球運動的開展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224248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224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