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全民健身運動標識系統(tǒng)構(gòu)建的初探
本文選題:全民健身 切入點:標識系統(tǒng) 出處:《成都體育學院》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界博覽會等大型集會在中國成功舉辦,標識系統(tǒng)在其中發(fā)揮出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國國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參與健身運動的需求不斷增多,發(fā)展全民健身事業(yè)逐漸成為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點。但目前,全民健身運動標識系統(tǒng)的缺失,導致許多體育全民健身運動資源不能讓大眾熟悉,不能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本研究通過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對標識系統(tǒng)的概念整理總結(jié),并通過實地調(diào)查,對目前相對完善的旅游標識系統(tǒng)構(gòu)建進行分析,提煉出標識系統(tǒng)構(gòu)建的主要需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科學的構(gòu)建方式以及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本研究從全民健身運動的視角下,提出全民健身運動標識系統(tǒng)的概念。結(jié)合全民健身運動以休閑為主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具有全民參與的特點,分析其功能及構(gòu)建的意義,為全民健身運動標識系統(tǒng)的構(gòu)建提供理論依據(jù)。同時,實地調(diào)查全民健身運動標識系統(tǒng)構(gòu)建現(xiàn)狀,為全民健身運動標識系統(tǒng)的構(gòu)建提供現(xiàn)實依據(jù)。根據(jù)理論依據(jù)與現(xiàn)實依據(jù),得出結(jié)論全民健身運動標識系統(tǒng)構(gòu)建的必要性,它的構(gòu)建直接影響了我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質(zhì)量,影響著我國全民健身運動事業(yè)的發(fā)展。全民健身運動標識系統(tǒng)是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fā)展的重要組成要素,同時也是公共環(huán)境標識系統(tǒng)的一部分,它的構(gòu)建需要遵循多學科的相關知識作為指導理念,包括體育文化、地域文化、公共環(huán)境標識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人體工程學、心理學等,并通過對各學科的相關專家進行訪問,對全民健身運動標識系統(tǒng)涉及到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討論,得出在全民健身標識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總標識、類型標識、項目標識、相關服務標識,整個系統(tǒng)組成要素分別為:識別類標識系統(tǒng)、導向類標識系統(tǒng)、服務類標識系統(tǒng)和管理類標識系統(tǒng)。在構(gòu)建時應達到具有優(yōu)美的視覺體驗;具有高效的實用功能;具有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三條原則。最后依照結(jié)論設計全民健身標識系統(tǒng)總標識,為全民健身運動標識系統(tǒng)的構(gòu)建提供參考。
[Abstract]:Large gatherings such as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and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have been successfully held in China, in which the marking system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our people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and the demand for participating in fitness exercises has been increas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However, at present, the lack of a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has led to the fact that many sports resources for national fitness cannot be familiar to the public. Through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this study collat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the marking system, an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vely perfect tourism marking system at present.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king system needs rich cultural background,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various forms of expression. This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marking system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ovement, analyzes its func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construction, combining wit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ole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national fitness m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a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provides a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practical basi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which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ovement, and it is also a part of the public environment marking system. Its construction needs to follow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as the guiding concept, including sports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public environmental logo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ergonomics, psychology, etc. And through visiting relevant experts in various disciplines,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contents involved in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namely: total marking, type marking, Project identification, related service identification, the whole system elements are: identification class identification system, oriented class identification system, service class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class identification system. It has high efficiency and practical function, and has three principles of various forms of expressio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e general logo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is design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體育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G812.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西平,張鯤,熊正英,史兵;西安市教師參與健身運動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2 馮子安;全民健身運動發(fā)展中的幾個問題[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3 彭湘安,鄧偉雄,梁健;淺析健身運動與預防“非典”[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4 布萊恩·J.薩克;將健身運動進行到底[J];出版參考;2003年15期
5 ;適宜秋季的健身運動[J];中國總會計師;2008年11期
6 陳仕川;;蓬勃發(fā)展的全民健身運動[J];中國婦運;2008年08期
7 胥英明;金淑娟;;全民健身運動應服務于和諧社區(qū)建設[J];法制與社會;2009年20期
8 張平;;四川省小城鎮(zhèn)健身運動發(fā)展狀況調(diào)查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徐文;陳鵬;;關于全民健身運動誤區(qū)的研究[J];現(xiàn)代交際;2011年02期
10 李彬;;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的價值分析[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振華;;我國戶外健身運動的現(xiàn)狀分析與策略選擇[A];第二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周結(jié)友;;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全民健身運動功能探究[A];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黃克桓;;關于扭轉(zhuǎn)全民健身運動中“陰盛陽衰”局面的調(diào)查與思考[A];家庭、健康、和諧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李仲明;許惠玲;;小康地區(qū)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實踐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5 王建利;龔健;;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中的作用探析[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6 付玉;舒長興;余麗華;;試析全民健身運動項目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A];第二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7 于岱峰;吳耀宇;張佃波;張建平;;對健身運動器材仿真設計的若干問題的探討——計算機仿真在運動跑臺設計中的應用[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8 王純;楊澤宏;;三種形式健身運動對城市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及某些血指標的影響[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9 王淑凱;;關于全民健身長效化機制的探討[A];第二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劉夫力;何秋華;楊洪業(yè);劉剛;吳巖;林山;;大學生團體和單獨形式參與健身運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對比研究——兼談向群參與動機對心理健康的良性作用[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潘石人;運動重在自覺堅持[N];中國老年報;2003年
2 記者 張明;本市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啟動[N];天津日報;2013年
3 馬藝華;全民健身運動的引領者[N];中國體育報;2014年
4 ;為何稱“散步是健身運動之冠”[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4年
5 周志忠;首屆沙漠健身運動會在寧夏開幕[N];人民日報;2007年
6 記者 張春鴿;推動全民健身運動 積極發(fā)展體育產(chǎn)業(yè)[N];延安日報;2008年
7 應加明;浙江公司積極參加全民健身運動會[N];中國鐵道建筑報;2008年
8 郭平波;平原:政協(xié)為全民健身運動獻策[N];聯(lián)合日報;2009年
9 兼職記者 蔡秀麗;黑龍江 讓更多人分享體育發(fā)展成果[N];中國體育報;2011年
10 首席記者 姜健;我市首屆全民健身運動會拉開帷幕[N];牡丹江日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同帥;萊蕪市有效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發(fā)展的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15年
2 王曉陽;山東聊城城區(qū)中老年廣場舞健身運動調(diào)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3 余靜;臨汾市堯都區(qū)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6年
4 姬丹;北京市推動全民健身運動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5 舒蕾;長沙與株洲湘江風光帶健身運動空間景觀設計比較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6 劉印;對我國全民健身運動標識系統(tǒng)構(gòu)建的初探[D];成都體育學院;2017年
7 石玉巖;我國競技健身運動的發(fā)展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8 代茹;瑜伽的起源、演變及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的傳播[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9 胡偉濤;山東省全民健身運動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10 劉志軍;濟南市中專學生參加田徑健身運動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7928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157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