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師《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現(xiàn)狀及反思
本文關鍵詞:我國高師《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現(xiàn)狀及反思
更多相關文章: 高師作曲技術理論 多聲部音樂 教學現(xiàn)狀 課程構想
【摘要】:根據(jù)國家教育部2004年向全國推行的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yè)改革以來,各高校已經(jīng)將課程改革的具體精神逐步實施到了課程改革的實踐之中!抖嗦暡恳魳贩治雠c寫作》作為改革后一門新的課程也就相應的進入到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之中。此課程作為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yè)必修課程之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分析能力、實踐應用能力以及對音樂作品的整體把握性,并能夠將這些能力運用到實際教學中的創(chuàng)作、編配和校內外的各種音樂活動之中。隨著該課程在教學中一步深入的進行,出現(xiàn)了一些不可疏忽的問題。 該課程現(xiàn)在還處于發(fā)展的階段,對于目前的具體實施還需要做許多詳盡的考察與分析,才能總結出成熟的、能夠適應高師作曲技術理論發(fā)展的新課程。因此,筆者在《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教學的試點工作背景下,力圖總結出了該課程在目前的教學階段所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及建議。希望高師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不僅僅只是以純技術理論的學習,還應該突出高師作曲技術理論課程音樂實踐能力層面上的拓展與提高,逐步全面發(fā)展我國高師作曲技術理論的新課程,最終使高師培養(yǎng)的音樂教師能夠提高中小學學生音樂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高師作曲技術理論 多聲部音樂 教學現(xiàn)狀 課程構想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652;J614-4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緒論8-11
- 一、選題的緣起8
- 二、選題的意義8-9
- 三、《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特點綜述9-10
- 四、研究方法10-11
- 第一章 高師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發(fā)展概述11-18
- 第一節(jié) 高等師范院校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開設特點11-14
- 一、同類課程與專業(yè)音樂院校的區(qū)別11-12
- 二、高師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目標12-14
- 第二節(jié)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起源與發(fā)展14-18
- 一、分科教學階段14-16
- 二、合科教學階段16-18
- 第二章 目前《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18-27
- 第一節(jié)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教學狀況分析18-22
- 一、學生進校時音樂基本理論程度不一18-19
- 二、“精減”教學課時量19-20
- 三、簡化教學過程20-21
- 四、實際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21-22
- 第二節(jié)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教材編寫存在的問題22-25
- 一、教材編寫倉促22
- 二、教材內容安排不合理22-24
- 三、“四大件”沒有真正的形成有機的整合24-25
- 第三節(jié)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實際教學效果分析25-27
- 一、學生成績考核方式25
- 二、對學生工作影響情況25-27
- 第三章 關于高師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建設構想27-33
- 第一節(jié) 分科教學同時注重課程內容的有機聯(lián)系27-29
- 一、分科教學更利于學生對音樂的學習27-28
- 二、分科教學注重課程內容的有機聯(lián)系28-29
- 第二節(jié) 增設作曲技術理論輔助性綜合課程29-30
- 一、《音樂文獻閱讀》29
- 二、《伴奏編配》與《歌曲分析與寫作》29-30
- 第三節(jié) 完善評價機制30-33
- 一、合理的應用診斷性評價30-31
- 二、積極的應用形成性評價31
- 三、靈活的應用總結性性評價31-33
- 結語33-35
- 參考文獻35-37
- 致謝37-3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建華;;高師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郝夢;;關于高校音樂學專業(yè)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整合型”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北方音樂;2011年09期
3 王飛;;信息技術與《曲式分析》課程整合的實踐性探索[J];大眾文藝;2012年07期
4 王耀華;萬麗君;;師范性·發(fā)展性·開放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課程指導方案》的創(chuàng)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田剛;《藝術課程標準》理念下的高師課程改革設想——音教專業(yè)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五合一”架構[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5年01期
6 冉曉昱;駱嶺;;高師作曲理論課程有效整合的探索[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農(nóng)林教育版);2007年02期
7 任秀蕾;;現(xiàn)代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yè))課改淺見[J];黃河之聲;2008年24期
8 彭志敏;;無形的變化,有限的更新——關于《曲式學》或《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內容的擴展與選擇[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9 王青;面臨挑戰(zhàn)的抉擇——對高師理論作曲學科價值定位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1年04期
10 錢仁平;;弘揚輝煌歷史 創(chuàng)造燦爛未來——上海音樂學院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yè)學科建設概述[J];人民音樂;2008年12期
,本文編號:74004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74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