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流動的微觀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01 11:05
本文關鍵詞:高校教師流動的微觀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高校教師是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首要資源,對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yōu)異的高校教師隊伍又離不開合理的教師流動。因此,構建穩(wěn)定有效的高校教師流動機制,形成教師的合理有序流動,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現(xiàn)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我國高校教師的流動經(jīng)歷了從封閉、缺乏流動到大流動的轉變。隨著高校教師流動的逐漸加強,,其間存在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高校教師顯性流失與隱性流失現(xiàn)象較為嚴重、地域間教師單向流動加劇、高校間教師流動頻率增高、由高校向其它行業(yè)的流動率上升等問題較為突出。究其原因,高校教師不合理流動主要受社會環(huán)境、高校組織和教師個體三個層面的因素影響。尤其是高校組織和教師個體層面形成的微觀影響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高校教師的合理流動。為了改變當前現(xiàn)狀,建立穩(wěn)定有效的高校教師流動的微觀機制已迫在眉睫。美國高校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高校教師流動的機制,從微觀層面可以細分為引力機制、權力機制、條件機制、責任機制和彈性機制五個部分。借鑒美國高校的經(jīng)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高校教師流動的微觀機制可以分為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溝通機制、制約機制和凝聚機制。構建我國高校教師流動的微觀機制的有效措施有:通過健全管理以強化運行機制;通過尊重教師個體需求以強化激勵機制;通過契合教師職業(yè)特征以加強溝通機制;通過健全制度以增強制約機制;通過營造良好的組織文化氛圍以鞏固凝聚機制。
【關鍵詞】:高校教師 流動 微觀機制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645.1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緒論8-18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目的及意義9-10
- 1.3 相關研究綜述10-13
- 1.4 相關概念界定13-15
- 1.5 研究思路與方法15-18
- 第2章 高校教師流動的相關理論基礎18-24
- 2.1 組織社會學理論及其運用18-20
- 2.1.1 組織社會學理論的主要觀點18-19
- 2.1.2 “哈里窗”模型的運用19-20
- 2.2 博弈論理論及其運用20-23
- 2.2.1 博弈論理論的主要觀點20-21
- 2.2.2 “囚徒困境”模型的運用21-23
- 2.3 需要層次論和成就需要論23-24
- 2.3.1 需要層次論23
- 2.3.2 成就需要論23-24
- 第3章 高校教師流動的現(xiàn)狀及微觀影響因素分析24-36
- 3.1 我國高校教師流動現(xiàn)狀24-31
- 3.1.1 高校教師流動的類型24-26
- 3.1.2 高校教師流動的一般特征26-28
- 3.1.3 高校教師流動存在的主要問題28-31
- 3.2 高校教師流動存在問題的微觀影響因素分析31-36
- 3.2.1 高校組織制度31-32
- 3.2.2 高校組織文化32-33
- 3.2.3 教師個體需求33-34
- 3.2.4 教師職業(yè)特征34-36
- 第4章 美國高校教師流動微觀機制的經(jīng)驗與啟示36-43
- 4.1 美國高校教師流動的微觀機制36-40
- 4.1.1 美國高校教師流動的引力機制36-37
- 4.1.2 美國高校教師流動的權力機制37
- 4.1.3 美國高校教師流動的條件機制37-38
- 4.1.4 美國高校教師流動的責任機制38-39
- 4.1.5 美國高校教師流動的彈性機制39-40
- 4.2 美國高校教師流動微觀機制的經(jīng)驗借鑒40-43
- 4.2.1 實行“非升即走”的原則40-41
- 4.2.2 提高教師的自主權41
- 4.2.3 提高招聘制度的公平性41
- 4.2.4 實行績效責任制41-42
- 4.2.5 放寬教師兼職政策42-43
- 第5章 構建高校教師流動微觀機制的建議43-58
- 5.1 加強管理以強化運行機制44-47
- 5.1.1 全面公開的引進機制44-45
- 5.1.2 專兼結合的用人模式45
- 5.1.3 任期制和終身制結合的聘任制度45-46
- 5.1.4 科學合理的考評制度46
- 5.1.5 靈活動態(tài)的流出機制46-47
- 5.2 尊重教師個體需求以強化激勵機制47-50
- 5.2.1 滿足教師基本物質需求48-49
- 5.2.2 注重教師工作條件需求49
- 5.2.3 重視教師自我實現(xiàn)的精神需求49-50
- 5.3 契合教師職業(yè)特征以加強溝通機制50-52
- 5.3.1 注重教師人文關懷50-51
- 5.3.2 重視教師自我管理意識51-52
- 5.3.3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52
- 5.4 健全制度以增強制約機制52-54
- 5.4.1 完善教師注冊與資格認證制度52-53
- 5.4.2 建立人力資本產(chǎn)權制度53-54
- 5.4.3 完善契約制度54
- 5.5 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以鞏固凝聚機制54-58
- 5.5.1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55-56
- 5.5.2 正確引導教師的價值觀念56
- 5.5.3 樹立教師的團隊意識和組織歸屬感56-58
- 結語58-59
- 致謝59-60
- 參考文獻60-63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學術成果63-6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建華;日本大學教師任期制改革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7期
2 曾憲軍,楊邦維;高級人才資源共享的探索與研究——一般高校“教授流動站”的設立與運作機制[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蔣春燕;知識型員工流動研究[J];中國人才;2001年07期
4 蔡衛(wèi)中,李興國;高校教師流動:合理性及其制度創(chuàng)新[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5 樂國林;;高校師資橫向流動類型及其多角度剖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6期
6 楊克瑞;美國高校教師體制的變遷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教師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7 李立國;;建立合理有序的高校教師流動機制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8 王洪;高校人才無序流動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J];淮南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9 張嵐;建立高校教師合理流動的機制[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2001年06期
10 劉堯;;構建我國高校教師良性流動機制[J];大學教育科學;2006年02期
本文關鍵詞:高校教師流動的微觀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87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3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