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的培育實踐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21 18:09
本文關鍵詞: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的培育實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實踐共同體是人類學家萊夫(Jean Lave)提出的一種學習形態(tài)的隱喻,其突出了學習者學習過程中領域、共同體、實踐對學習者本身的持續(xù)性激勵作用,認為學習是一種學習者認同一個實踐共同體的文化并自愿參與,由觀察、模仿等邊緣參與到深度交流、解決問題的核心參與過程,即“合法的邊緣性參與”。目前,實踐共同體的理念已經應用于各種職業(yè)、專業(yè)發(fā)展領域的培訓中。 研究生科研訓練存在缺乏有效交流、缺乏實踐研究等問題。本文嘗試培育科研訓練共同體,旨在整合研究生科研訓練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各種學習資源,促使研究生持續(xù)參與科研訓練。本文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科研訓練共同體的要素分析、科研訓練共同體培育規(guī)劃設計、科研訓練共同體的培育實踐、科研訓練共同體培育效果說明。 在綜述實踐共同體的實證案例基礎上,第一部分從實踐共同體領域、成員、實踐、網絡四個要素方面進行總結相應培育方法。第二部分是培育規(guī)劃設計。借鑒溫格(EtienneWenger)提出的實踐共同體生命周期模型,對實踐共同體發(fā)展5個階段的培育問題和相應培育方法進行總結。第三部分是培育實踐。在調查培育對象科研興趣和困難的基礎上,規(guī)劃了科研訓練共同體的領域,設計并組織相應的科研訓練共同體實踐活動。在培育過程中利用網絡工具搭建了成員交流和分享的空間。第四部分采用內容分析分析法和訪談法對培育效果進行分析。培育效果表明,以實踐共同體生命發(fā)展周期作為規(guī)劃方案,以領域、共同體、實踐、網絡四方面的策略為支持,培育的科研訓練共同體的領域具有一定的吸引性,部分共同體成員關系社會性良好,科研訓練共同體目前尚未能提供成熟的科研實踐活動。通過培育科研訓練共同體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訓練持續(xù)性和深度。
【關鍵詞】:實踐共同體 培育 研究生 科研訓練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64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錄6-8
- 第1章 緒論8-12
- 1.1 問題提出8-9
- 1.2 方法與技術9-10
- 1.3 研究目標和意義10-11
- 1.4 研究內容和方法11
- 1.5 研究框架11-12
- 第2章 國內外相關研究現(xiàn)狀12-19
- 2.1 實踐共同體的來源、定義、要素12-14
- 2.1.1 實踐共同體的來源12-13
- 2.1.2 實踐共同體的定義和要素13-14
- 2.2 實踐共同體應用案例及總結14-19
- 2.2.1 實踐共同體的應用案例14-15
- 2.2.2 實踐共同體培育策略總結15-19
- 第3章 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演變過程19-25
- 3.1 研究生科研訓練的含義19
- 3.2 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的含義和構成19-20
- 3.3 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演變階段及培育方法20-25
- 3.3.1 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生命周期的演變階段20-21
- 3.3.2 潛伏階段的培育方法21-22
- 3.3.3 聯(lián)合階段的培育方法22
- 3.3.4 行動階段的培育方法22-23
- 3.3.5 分散階段和紀念階段的培育方法23-25
- 第4章 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培育實踐準備25-30
- 4.1 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科研基本情況調查25-26
- 4.1.1 問卷設計25
- 4.1.2 研究生成員科研訓練基本情況25-26
- 4.2 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成員科研困難和興趣26-27
- 4.2.1 訪談設計26
- 4.2.2 訪談結果26-27
- 4.3 調查和訪談小結27-28
- 4.4 網絡工具和網絡策略的選擇28-29
- 4.5 科研訓練共同體模型草稿29-30
- 第5章 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培育實踐過程30-40
- 5.1 潛伏階段培育過程:會見潛在成員和發(fā)現(xiàn)共同的興趣30-31
- 5.1.1 潛伏階段培育實踐過程30-31
- 5.1.2 潛伏階段培育問題和反思31
- 5.2 聯(lián)合階段培育過程:價值的確認和信任感的形成31-34
- 5.2.1 聯(lián)合階段培育實踐過程31-34
- 5.2.2 聯(lián)合階段培育問題及反思34
- 5.3 行動階段培育過程:有節(jié)奏的活動和整理共享技藝庫34-39
- 5.3.1 行動階段培育實踐過程34-38
- 5.3.2 行動階段培育問題及反思38-39
- 5.4 轉變階段和紀念階段的設想39-40
- 第6章 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培育效果分析40-57
- 6.1 培育效果定量分析40-49
- 6.1.1 公共空間分析41-44
- 6.1.2 公共空間社會結構分析44-48
- 6.1.3 公共子空間分析48-49
- 6.2 培育效果定性分析49-53
- 6.2.1 新手成員參與感受50-51
- 6.2.2 積極參與成員參與感受51
- 6.2.3 合法邊緣性參與成員參與感受51-52
- 6.2.4 核心參與者參與感受和反思52-53
- 6.2.5 定性分析小結53
- 6.3 培育實踐總結與反思53-57
- 6.3.1 培育實踐總結53-54
- 6.3.2 培育實踐反思與展望54-57
- 參考文獻57-59
- 附錄59-63
- 附錄 1 科研訓練現(xiàn)狀、問題調查量表問卷59-60
- 附錄 2“TPACK-白板-勝任力畢業(yè)論文開題”QQ 討論組會話記錄60-63
- 后記63-64
-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情況6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孟萬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結構要素的調查研究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崔秋灝;在校碩士研究生科研訓練的問題與建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年01期
3 陳俊翰;鄭燕林;;基于QQ平臺的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構建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2年09期
4 鄭燕林;李盧一;;即時通訊網絡支持的分布式教育實習共同體培育研究[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5 Marlene Scardamalia,張建偉,孫燕青;知識建構共同體及其支撐環(huán)境[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5年03期
6 鄧云龍;王耀希;曹知;;“學習共同體”中文學位論文的內容分析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2年04期
7 詹澤慧;李曉華;;美國高校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對話美國邁阿密大學教學促進中心主任米爾頓·克斯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09年10期
8 鄭燕林;李盧一;;虛擬實踐共同體的境脈分析[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3年06期
本文關鍵詞:研究生科研訓練共同體的培育實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008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0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