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興起、發(fā)展及演進
本文選題:美國 切入點:高等教育 出處:《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2年06期
【摘要】:美國高等教育擁有近一個世紀的國際化經(jīng)驗,不同歷史時期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反映著不同的概念模式。殖民地時期至二戰(zhàn)前,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受到英德兩國和內(nèi)部動力的雙重影響;二戰(zhàn)后至70年代初,政策制訂和機構(gòu)管理步入正軌;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多元高等教育國際化活動廣泛開展;90年代初至今,國際化主體發(fā)生變化,國際化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國際化規(guī)模顯著擴展。
[Abstract]: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has nearly a century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reflects different conceptual models.From th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pre-World War II perio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influenced by both the British and German countries and internal forces; from the second world war to the early 1970s,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were on track.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90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changed,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scal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expanded significantly.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滁州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649.71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倫仁;;國際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多元文化課程觀探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2 高玉蓉;;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現(xiàn)狀、機遇、挑戰(zhàn)與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9年12期
3 趙俊峰;;跨境教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途徑[J];外國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4 金帷;沈文欽;趙世奎;;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教育國際化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以美國、英國為案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年06期
5 李素敏;漢斯·G·舒爾茨;;加拿大高等教育的量變、質(zhì)變及其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6 喬文濤;楊靜;;美國高等教育認證理事會述評[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0年10期
7 董輝;陶曉東;;挑戰(zhàn)與應(yīng)對:走向國際化的香港高等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年02期
8 粟湘福;;美英兩國高等教育投資體制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2006年17期
9 Peter A.J.Englert;陳巴特爾;;領(lǐng)導地位面臨的挑戰(zhàn):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J];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05期
10 徐輝;;臺灣高等教育考察報告[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彭樹燕;;美國營利性大學的發(fā)展狀況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A];首屆農(nóng)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劉法虎;;美國兩大高校分類研究的經(jīng)驗與借鑒[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王洪;;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及人才培養(yǎng)對策研究[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4 徐毅鵬;楊哲人;;對若干國家高等教育質(zhì)量保證體制的認識及思考[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陶紅;;美國公立高校差別學費研究[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宋春燕;;美國政府贈地學院的發(fā)展歷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0)——外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陳萬明;;擴充與調(diào)控:我國高等教育供需關(guān)系的重新審視[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劉曉光;董維春;;美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初探[A];首屆農(nóng)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09年
9 蓋浙生;;臺灣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探索與實踐[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10 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話(一) 古代東西方的高等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深圳商報記者 祝銘利;合作辦高校 深圳走在前[N];深圳商報;2011年
2 南京大學教授、博導,,教育部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咨詢顧問組首批顧問 朱慶葆;大學需要理想主義[N];文匯報;2009年
3 記者 楊凡 實習生 姚佳;歐盟—金磚四國教育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果[N];云南日報;2010年
4 記者王忠陸;營口大學園舉行揭牌儀式[N];營口日報;2009年
5 沙巖 編譯;全球大學學術(shù)聲譽排行榜發(fā)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董洪亮;追求大學的國際化[N];人民日報;2005年
7 胡怡琳;中歐:延續(xù)國際化傳統(tǒng)[N];經(jīng)濟觀察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張玉蕾;北大國際MBA:做有信仰的商學院[N];經(jīng)濟觀察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劉靜;梅鐸大學的國際化擴展到中國[N];北京人才市場報;2004年
10 武學超;假冒大學的九大特征[N];中國教育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龐國斌;我國公共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2 趙立瑩;美國博士生教育質(zhì)量評估體系發(fā)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侯龍龍;中國高等教育中的范圍經(jīng)濟[D];北京大學;2004年
4 張銘鐘;我國西北五省(區(qū))高等教育與區(qū)域經(jīng)濟互動模式構(gòu)建[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8年
5 房欲飛;美國高校大學生領(lǐng)導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溫正胞;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比較與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陸震;政府視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質(zhì)量再造[D];同濟大學;2008年
8 呂杰昕;高等教育多元化與學生權(quán)益保護[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盧寧;戰(zhàn)后日本短期高等教育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尹毓婷;歐洲高等教育改革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巧珍;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策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楊智;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制度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3 李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辦學研究[D];青島大學;2007年
4 畢云;美國高校收費制度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5 范明麗;美國農(nóng)村社區(qū)學院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6 郭丹;美國社區(qū)學院教師教育項目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黃麗娜;美國綜合大學中教育學院課程設(shè)置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8 李武軍;美國高等教育專業(yè)認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9 武學超;美國職前教師教育檔案袋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10 鄭芳;美國研究型大學中的科技創(chuàng)新[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1680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1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