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高校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問題研究
本文關鍵詞:國內高校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問題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大學科技園 技術轉移 協(xié)同創(chuàng)新
【摘要】:大學科技園及技術轉移在促進科技經濟結合、推動社會發(fā)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如何構建有效的技術轉移機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現(xiàn)實生產力轉化,是當前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一項關鍵性工作。文章在研究國內外高?萍汲晒D化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我國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模式,以期完善我國高校的技術轉移體系。
【作者單位】: 南京郵電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關鍵詞】: 大學科技園 技術轉移 協(xié)同創(chuàng)新
【基金】:南京郵電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名稱:大學科技園視閾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服務體系研究;項目編號:XC214009 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項目名稱:產學研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基礎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ZZ14_051
【分類號】:G644
【正文快照】: 0引言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戰(zhàn)略目標,并明確指出,“大學是實現(xiàn)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易紅郡;美國高等院校技術轉移的成功經驗初探[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2 葉桂林;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運作模式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4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時見;甄麗娜;;美國高校社會服務的歷史發(fā)展、主要形式與基本特征[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2 王梅;;美國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的產生發(fā)展及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04期
3 張建新;孫樹棟;;高校技術轉移條件與方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許長青;;大學與產業(yè)科研合作內部管理運行機制的國際比較研究[J];高教探索;2007年02期
5 劉國新;李梅芳;;關于高校專業(yè)化技術轉移機構設置與運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年03期
6 姜琴;吳錚悅;季春;;關于技術轉移模式和影響因素的理論梳理[J];科技和產業(yè);2012年10期
7 劉蘭茹;宋文婷;;中美日高校知識產權經營比較研究[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8 劉江華;黃國強;;試談中國與美國大學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比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11期
9 郭百濤,阮錦強,何云鵬;淺析我國高等院校的技術轉移[J];科技成果縱橫;2003年05期
10 任偉林;;研發(fā)項目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究[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1年1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健華;高?萍汲晒D化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司云波;面向企業(yè)技術能力提升的校企技術轉移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3 章琰;大學技術轉移的界面移動及模式選擇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4 王雁;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美國研究型大學模式變革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5 鄔偉娥;知識轉移視角的大學學術生產力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6 彭緒梅;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的興起與發(fā)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7 王會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8 武學超;美國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9 蘆亮;校企知識轉移的機制與效用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10 王志強;研究型大學與美國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的演進[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文青;高校技術知識向企業(yè)成功轉移的關鍵影響因素研究[D];中原工學院;2011年
2 李明月;吉林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趙紅穎;高校圖書館參與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的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段媛媛;白俄羅斯在山東技術轉移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成春燕;我國省屬重點工科大學發(fā)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鵬;基于知識視角的我國高校技術轉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7 向河;我國高?萍既肆Y源的優(yōu)化配置問題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4年
8 王紅江;基于虛擬聯(lián)盟的小城鎮(zhèn)建設技術推廣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9 甄麗娜;美國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發(fā)展及啟示[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輝;技術中介機構運作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郝勝華;美國對大學研究園提供的政府支持[J];中國軟科學;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史憲睿,張大英;我國技術轉移問題及對策分析[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楊明;劉艷;;技術轉移的文化和諧思考[J];北方論叢;2006年02期
3 徐進;李作學;王前;;企業(yè)技術轉移中隱性知識轉化的制約因素與消解對策[J];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02期
4 鄭江綏;;我國跨區(qū)域技術轉移體系構建問題初探——以長三角地區(qū)為例[J];學術界;2008年05期
5 蔡利民;余洪;;廣西技術轉移存在問題及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9年07期
6 吳殷;;淺析日本高校專利技術轉移成效之影響因素[J];中國發(fā)明與專利;2013年05期
7 黃唯德;;技術轉移的理論、實踐和經濟效益[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8 俞仲文;初論技術轉移學的創(chuàng)建[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9 楊新年 ,毛秀菊;技術轉移中需要克服的七大障礙[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0年03期
10 鐘賢道;論技術轉移[J];湖南社會科學;199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欒明;;高校專利技術轉移與自主創(chuàng)新[A];第三屆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科教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2 張明國;;面向技術轉移風險的倫理研究論綱[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靳靜;;技術轉移與生態(tài)殖民[A];云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與探索[C];2009年
4 徐二明;楊慧;;制度距離和跨國技術轉移:進入合作模式的作用[A];第八屆(2013)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與戰(zhàn)略分會場論文集[C];2013年
5 侯元元;郭魯鋼;黃裕榮;;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yè)的技術轉移探討[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6 黃西川;;區(qū)域間技術轉移的空間經濟性實證分析[A];第六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馬彥民;;加速技術轉移 促進自主創(chuàng)新——對新時期技術市場工作的思考[A];齊魯技術市場發(fā)展論壇文集[C];2006年
8 劉澤政;;技術轉移中政府職能分析[A];第六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李宏偉;;技術轉移:經濟學視角與哲學視角[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三)[C];2007年
10 侯光明;賀新聞;王艷;;軍民技術轉移的組織競合機制分析[A];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第123場——2011國防科技工業(yè)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濤;專家“會診”北京技術轉移服務業(yè)[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7年
2 記者 王燕寧;南京新平臺促技術轉移國際化[N];科技日報;2007年
3 記者 劉廉君;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將實施[N];科技日報;2007年
4 馮秀英;北京發(fā)布技術轉移行業(yè)規(guī)范[N];北京商報;2007年
5 郭濤;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正式啟動[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7年
6 蔣勇;安徽加大技術轉移力度[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7年
7 記者 劉曉軍;我國首個技術轉移行業(yè)服務規(guī)范出臺[N];科技日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葉建國;《國家技術轉移促進條例》完成起草[N];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
9 本報記者 馬靜t,
本文編號:8196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819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