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培養(yǎng)模式的可持續(xù)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 校企合作 持續(xù)發(fā)展 新型合作培養(yǎng)方式 長效機制 出處:《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培養(yǎng)模式能否持續(xù)發(fā)展,是新形勢下高等工程類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高校與企業(yè)必須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遵循市場規(guī)則和教育規(guī)律,以企業(yè)獲利、學校發(fā)展、學生成長、多方共贏為宗旨,積極探索更為完善的新型合作培養(yǎng)模式,堅持培養(yǎng)方案的持續(xù)優(yōu)化改進,不斷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的內涵建設,從而構建出校企合作培養(yǎng)的長效機制。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l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s the key factor for the success of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advanced engineering tal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must follow the market rules and educational law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iming at enterprise profit, school development, student growth and win-win situation,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a more perfect new mode of cooperative training, insist on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raining scheme,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So as to construct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作者單位】: 哈爾濱學院工學院;
【基金】:黑龍江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類專業(yè)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編號:GBB1211029)
【分類號】:G649.2;F27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yǎng)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2 王漢成;姜樂軍;;論國內外校企合作模式對我國實施“卓越計劃”的啟示[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文穎;曾慶元;;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的土木工程專業(yè)畢業(yè)設計探索與創(chuàng)新[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2 林健;;形成具備競爭優(yōu)勢的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3 林健;;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的質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4 程韌;王燕;劉家軼;;三本院校通信工程專業(yè)校企合作培養(yǎng)模式探索[J];大學教育;2013年02期
5 林健;;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的質量保障(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6 潘福婷;;卓越土木工程師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體系研究[J];時代教育;2013年11期
7 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實施進展評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8 林健;;高!白吭焦こ處熃逃囵B(yǎng)計劃”實施進展評析(2010~2012)(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9 羅亦泳;;基于“卓越計劃”的測繪工程專業(yè)畢業(yè)設計教學改革研究[J];測繪通報;2013年12期
10 劉元珍;;面向“卓越計劃”的程序設計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于柏青;公共組織沖突演進機理與管理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博;工科教師的工程素質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2 李妍;基于CDIO的我國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3 劉憲娟;中外合作工程人才培養(yǎng)案例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3年
4 許世杰;創(chuàng)業(yè)者領導風格與沖突及新創(chuàng)企業(yè)績效的關系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5 王麗圓;產學研合作視野下的師資發(fā)展機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2 張安富;劉興鳳;;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3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學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4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5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的研究性學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6 林健;;勝任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的工科教師隊伍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7 趙韓強;郭寶龍;趙東方;張波;;國外大學產學合作教育對我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年04期
8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9 管德明;萬軍;;校企合作:從“一廂情愿”到“兩情相悅”[J];職教論壇;2010年17期
10 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較研究[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4年2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彥;周清明;;獨立學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2 智延生;;校企合作的文化支撐及文化缺失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04期
3 張興,宋莉;積極探索建立校企合作 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新機制[J];中國冶金教育;1998年04期
4 邵秋萍,劉標;從教育與科技創(chuàng)新談校企合作的意義及模式[J];安徽科技;2003年03期
5 蔡向朝;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形式與內容[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3期
6 姜秀敏;張蔭旺;;堅持校企合作 引進社會資金[J];高校后勤研究;2005年04期
7 李柯;;校企合作模式與績效探討[J];宿州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王媚莎;;校企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的困境與解決辦法研究[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9 黃志榮;;學分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版);2007年02期
10 趙志華;宋海生;;校企合作培養(yǎng)信息化人才若干問題的探討[J];改革與戰(zhàn)略;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一鳴;趙鶴鳴;楊德生;;政府搭橋,校企合作,走出一條人才培養(yǎng)的新路子[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蔣丹;;我國高等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A];2007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徐俊波;王德才;于翔;;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創(chuàng)新教育[A];高教科研2006(上冊:校長論壇·教育改革)[C];2006年
4 何培玲;張興麗;;推進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培養(yǎng)應用型土木工程專業(yè)人才[A];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九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韓喜秋;;對校企合作培養(yǎng)農經人才模式的思考[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6 趙興太;郭曉燕;;新形勢下研究生與企業(yè)合作管理模式探討[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三)[C];2007年
7 王少懷;劉羽;黃培明;彭向東;劉述忠;樓曉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 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A];城市空間結構理論與資源型城市轉型研究——中國科協(xié)第224次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程韌;平子良;;探索校企結合模式,建設一流工程教育訓練基地[A];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1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9 張運貴;;試論民辦高校的持續(xù)發(fā)展[A];銀齡睿智——為“十一五”規(guī)劃建言獻策論文選編[C];2006年
10 邱奕福;;促進持續(xù)發(fā)展 嚴格規(guī)范管理——談民辦高等教育科學發(fā)展的兩個關鍵問題[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褚寧;上海校企合作“升級”[N];解放日報;2003年
2 ;借助校企合作 構筑創(chuàng)新服務體系[N];經濟視點報;2009年
3 記者 馮駿;石大與天業(yè)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N];兵團日報(漢);2010年
4 通訊員 易果 瞿曉華;校企合作共創(chuàng)新型工業(yè)[N];團結報;2010年
5 駐昆山首席記者 姚喜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N];蘇州日報;2011年
6 岳娟紅;太原理工大學校企合作項目對接[N];太原日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吳洪;校企合作,巧解企業(yè)研發(fā)人才瓶頸[N];福建日報;2009年
8 記者 姚穎盈;校市相融校企合作你興我榮[N];柳州日報;2011年
9 全國人大代表 華旗資訊集團總裁 馮軍;把“校企合作”進行到底[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1年
10 記者 周衛(wèi)東 通訊員 童吉根 羅盤軍;湖北汽車鋼板彈簧廠校企合作喜獲“五大提高”[N];黃岡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鄧穎翔;吸收能力對校企合作績效的影響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志;校企合作培養(yǎng)模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2 向河;我國高?萍既肆Y源的優(yōu)化配置問題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4年
3 王東紅;校企合作培養(yǎng)工程碩士協(xié)同發(fā)展機制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4 柏晶;校企合作舉辦高等學校的管理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艷麗;校企合作動力機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0年
6 王杏;研究生校企合作培養(yǎng)機制及策略研究[D];濟南大學;2011年
7 李冉;國內外本科層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D];廣西大學;2013年
8 吳勇;我國高校與企業(yè)合作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9 陳賀勇;校企合作人力資源開發(fā)模式的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年
10 占侃;校企合作關系對高校科研產出的促進作用[D];南京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398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539824.html